- +1
國際禁雷努力遭遇地緣政治逆流:歐洲五國考慮退出《渥太華公約》
近期,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芬蘭五國向國際社會密集釋放可能或正在準備退出《渥太華公約》的消息,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爭議。
3月13日,立陶宛國防部長薩卡利埃內表示,五國已就退出公約(正式名稱為《關于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及銷毀此種地雷的渥太華公約》)進行了“非常密集的討論”,并“已經非常接近目標”。此前,2024年12月,芬蘭國防部長安蒂·哈卡寧透露,芬蘭軍隊正在考慮重新引入殺傷人員地雷。2025年1月14日,立陶宛國防部正式提議退出《渥太華公約》,并與其他四國進行密切溝通。3月7日,波蘭總理圖斯克向議會明確表示,“我將建議波蘭退出《渥太華公約》,也可能退出《都柏林公約》(歐盟處理避難申請的國際協議)”。

殺傷人員地雷是專門設計用于殺傷人員的武器。
殺傷人員地雷引發的人道危機與國際應對
殺傷人員地雷(以下簡稱地雷)是專門設計用于殺傷人員的武器,其構造相對簡單,通常由雷體、引信和裝藥等部分組成。雷體作為地雷的外殼,起到保護內部結構和裝藥的作用;引信則是地雷的觸發裝置,當人員觸發引信時,地雷會發生爆炸,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裝藥瞬間爆炸產生的彈片、沖擊波等對周圍人員造成致命傷害。該種地雷的殺傷方式極為殘酷,爆炸產生的強大沖擊力和高速彈片能夠輕易撕裂人體組織,導致人員肢體殘缺、內臟破裂等嚴重傷害,很多受害者即使幸存下來,也會因重傷而終生殘疾,喪失正常生活和勞動能力。
此外,地雷本身具有長效性、隱蔽性和不區分戰斗人員與平民三大顯著特征,這也是其造成長久危害的主要原因。地雷一旦被埋設,就會長期存在,即使沖突結束,仍保持爆炸能力,對平民和環境造成長期危害,并且地雷通常被埋設在地下或隱藏在不易察覺的地方,很難被發現和清除。
全球每年因地雷傷亡的人數眾多,其中絕大部分是平民。越戰期間,美軍在越南境內埋設大量地雷,導致其境內至今仍有很多地雷尚未清除。在安哥拉,長達27年的內戰使得該國成為地雷重災區,全國約三分之一的土地被地雷污染。俄烏沖突中最具威脅性的是大規模使用地雷,烏克蘭成為全球地雷部署最多的國家。阿富汗、柬埔寨、也門等國也長期遭受地雷問題的困擾,每年都造成許多平民傷亡。

俄烏沖突大量使用地雷,戰爭結束后,大量地雷講后患無窮。圖為反步兵的蝴蝶雷,該地雷在沖突中廣泛使用。
根據“地雷和集束彈藥監測”組織的2024年度報告,2023年全世界因地雷及戰爭遺留爆炸物所造成的傷亡人數高達5757人,其中平民4335人,占比84%,兒童1498人,占比37%。而且,這些地雷不僅阻礙了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建設,污染了當地生態環境,還使得原住民無法返回家園,嚴重影響了國家和地區的重建和發展。盡管國際社會和當地政府一直在努力開展掃雷工作,但由于地雷數量眾多、分布廣泛且隱蔽性強,掃雷進展緩慢,地雷帶來的危害依然長期存在。
為了應對地雷帶來的人道主義危機,國際社會在禁止地雷運動中做出了諸多努力,其中,《渥太華公約》的簽署具有里程碑意義。1997年通過的《渥太華公約》,旨在全面禁止殺傷人員地雷的生產、儲存、使用和轉讓,并推動銷毀現存的地雷庫存。該公約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截至目前,已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成為國際人道法和軍控領域的重要成果,在限制地雷使用、保護平民安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在國際禁止地雷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聯合國通過制定相關決議,呼吁各國采取行動禁止地雷的使用,并成立了聯合國地雷行動處,負責協調聯合國內部的排雷行動,為受地雷影響的國家提供援助和支持。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還通過開展宣傳活動、組織培訓等方式,提高了國際社會對地雷問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推動了國際禁止地雷運動的深入開展。
安全困境下的戰略選擇
波蘭、芬蘭等五國是《渥太華公約》締約國。五國考慮退出公約主要是出于安全關切。自2022年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歐洲地緣政治格局持續震蕩。五國因毗鄰俄羅斯,邊境線壓力驟增,軍事防御需求成為其政策核心。而特朗普政府對北約的“交易式”態度,更令歐洲盟友陷入安全焦慮。特朗普反復要求成員國提高軍費至GDP的5%,甚至威脅“不付錢就不保護”,動搖了歐洲對美國安全承諾的信任。在此背景下,五國開始重新評估自身防御策略。
同時,俄烏雙方在沖突中大規模使用地雷遲滯對方行動,凸顯了傳統防御手段的有效性。合理部署地雷既能降低戰時己方人員傷亡,又能爭取戰略緩沖時間。退出公約,五國不僅能為邊境防御提供更多戰術選擇,更可向國際社會釋放“強化自主安全”的強硬信號。

反步兵地雷埋設簡單,可用于遲滯對方行動。
此外,近來,歐洲內部對加強防務自主性的呼聲日漸高漲。而五國的行動正是這一思潮的縮影,試圖通過突破國際公約限制,在美歐戰略分歧中尋求平衡,即既依賴北約框架應對直接威脅,又通過自主手段彌補美國可能收縮的安全真空。這種雙重策略,既是對當前烏克蘭危機的應激反應,也是對未來歐洲安全秩序重構的嘗試。
五國退約引發雙重風險
《渥太華公約》是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晶,對于維護國際安全秩序和人道主義原則至關重要。這些國家若退出《渥太華公約》,可能造成以下雙重消極影響。
一方面,五國退約可能引發地區軍備競賽,嚴重沖擊地區安全秩序。五國退約可能引發周邊乃至世界其他國家采取類似行動的連鎖反應。俄羅斯或會對五國退約舉動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相應的軍事措施來維護自身安全,進一步加劇歐洲地區緊張局勢。這不僅會消耗大量的資源,還會增加軍事沖突的風險,使歐洲地區安全環境變得更加不穩定。
另一方面,五國退約將損害國際人道主義事業,對國際關系產生負面影響。《渥太華公約》是國際社會在人道主義和軍控領域合作的重要成果,體現了各國對禁止地雷的共同承諾。五國退約行為將導致地雷使用不受約束、更多平民受害,還對國際關系產生負面溢出效應。五國退約會破壞國際社會在軍控和人道主義領域的合作與互信,影響五國與其他公約締約國的關系,并且可能毒害國際合作氛圍,阻礙未來在其他領域的國際合作,使國際社會解決全球性問題變得更加困難。
總而言之,五國退約反映出國際社會禁止地雷的人道努力遭遇地緣政治逆流。這種國家安全訴求與人道主義的碰撞,折射出當代國際安全治理體系的深層矛盾。國際社會應積極推動地區沖突的和平解決,通過外交斡旋、調解等方式,緩解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減少因沖突導致的地雷使用和擴散。
(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和平與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