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那個逼我現編需求的閨蜜,撕碎了我多年的“溫柔面具”
深夜11點半的窗前,手機的屏幕在黑暗中透著冷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窒息感,正扼住自己的喉嚨。杯子里見底的紅酒,勾出了久違的傾訴欲。通訊錄滑到那個熟悉的名字,退出又打開,再三思量,終于撥通了號碼。
她是我朋友圈里最“兇悍”的存在,也是唯一能照見我內心暗礁的姑娘。156分鐘的通話時長,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剖開了我用心包裝的“老好人”外殼,讓我無處遁形。

圖源-攝圖網
01 你每說一次“隨意,聽你的”,都是在扼殺你自己
“明天是逛街還是去博物館?”“午飯想吃什么?火鍋還是炒菜?”
“我都行,看你?!薄奥牬蠹业?,我隨意。”
這個標準答案,我用了5475天。在最近的一年來,她頻繁逼問我“你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時的那種強勢,于我而言,更像是一種冒犯。我常常因為慌亂而現編想法跟理由。直到這個深夜,我才發覺,那看似咄咄逼人的追問,實則是她舉著探照燈在幫我打撈沉默的自我。那一句輕而易舉的“隨意,聽你的”,更像是一種自我放逐。我親手拆了自我邊界的柵欄,在每個選擇的關頭交出了決定權。
"當你說第100遍隨意時,對方聽到的是'我不值得被重視'"。

圖源-攝圖網
02 你以為的善解人意,正在殺死你的存在感
“你覺得每次讓我們做選擇,你來配合,就是美德嗎?”
我突然想起了之前某人常說的“你也太好了,好得……像一團霧?!爆F在才回過味來,我把選擇權交給別人,去努力的配合別人,并不是我認為的“善解人意”,不過是因為我害怕沖突的偽裝而已。我藏起了自己的需求,卻還奢望別人能讀懂自己,甚至有時還要怪別人看不見真實的我……這難道不是潛意識里覺得自己不配么?當我們習慣性壓縮自我空間,親密關系中的天平必然傾斜。就像總把最后一塊蛋糕讓給別人的人,終會餓死在甜品店。
“當一個人永遠隱藏需求,就會變成他人生命里可以隨時略過的注腳?!?/p>
這種過度的配合,其本質是「低配得感綜合征」。

圖源-攝圖網
03 改變不是妥協,是降維打擊
微信消息里,是她甩過來的一段,不知從哪兒抄來的話:
"你對抗什么,什么就存在;你接納什么,什么就消失;如果你不明白,你的敵人就是你自己。"
“要改變的,是困在問題區的你,因為是你在痛苦?!?/p>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困在了怎樣的怪圈:總是拿著“TA才是有問題的那個人”的放大鏡,卻從不肯擦拭自己蒙塵的鏡片。就像她曾經說過的:"你經常埋怨同事搶功,你生氣的是你被搶功勞嗎?不是,你是在氣你自己不敢正面硬剛!"是啊,所有對外界的憤怒,都是內心無力的鏡像。那些深夜輾轉反側的人際焦慮,不過是內心戰爭投射的陰影。我們總在等待世界改變,可卻忘記了自己握著調節水溫的閥門。
“別人的問題是對方的戰場,我們的課題是如何建立防護罩。就像臺風來襲時,重要的不是咒罵風暴,而是加固自己的門窗?!?/p>
圖源-攝圖網
04 學會拒絕,與自己和解
"你每說一次'沒關系',都是在給自己的墓碑填土。"
每當另一個姑娘在深夜打來電話,哪怕已經入睡都會坐起來聽她說一堆充滿負能量的話。每次跟她說那不是她的分享欲在作祟,而是她在傾瀉負能量時,只要她一句“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啊!”就能讓我啞口無言,只能繼續聽她叨叨個沒完,直到我再也聽不清她說什么。我的時間就不值錢嗎?我為什么要做你情緒的垃圾桶?為什么要自己吞下委屈來維持表面的和平?難道不是因為自己的妥協才使得她得寸進尺的只來找我訴苦嗎?我需要做的,不是應該果斷砍掉消耗自己的枝蔓嗎?
自從開始拒接她的電話,不回她的消息,我的世界清凈了不少。

圖源-攝圖網
通話結束后,我在備忘錄寫下了以下幾句話:
明確說出自己的需求,因為我的決定也很重要。
在妥協前追問自己"我想要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去配合。
沒有什么"隨意",“聽你的”,人生是我自己的。
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句話:"對抗滋養敵人,接納消解困境"。
突然就看清了酒杯上殘留的酒紅色印跡,或許,這就是找回自我的味道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