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交萬元學費得到的炒股“內幕消息”,竟是AI生成!套路揭曉
今天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近年來,在資本市場,虛假信息如暗流涌動,不僅直接侵害了投資者的知情權,還可能沖擊市場的穩定與秩序。
這些虛假信息究竟從何而來?是誰在制造這些虛假信息?背后又暗藏著怎樣的利益鏈條?為了揭開真相,總臺央視記者兵分多路,深入調查,直擊資本市場虛假信息背后的重重迷霧。
資本市場虛假信息調查
2024年11月14日午后,A股市場突然放量下跌,超大戶、大戶等游資集中拋售。當天在網絡上,這些話題迅速蔓延:
“今天A股下跌,一個原因是傳聞機構把游資舉報了”
“被監管了,游資基本集體罷工了”
“游資與機構干仗”
而這些消息都指向了同一件事:機構舉報游資。

游資通常是指那些以短線操作為主、追求短期利潤的資金,而機構投資者則多以長線為主,更注重基本面和長期價值。兩者在市場中的博弈關系一直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而當天的傳聞稱,一些機構向監管部門舉報游資涉嫌抬拉股價,造成市場異動,因此部分游資可能會被限制交易。
這一消息是確有其事還是空穴來風?記者搜索了當時相關監管部門網站、各大媒體發布的消息,均沒有找到確認游資被舉報信息。然而,各大社交平臺上的自媒體賬號成了這一信息傳播的主陣地。
記者輸入“機構”“舉報”“游資”等關鍵詞進行大數據檢索發現,2024年11月14日中午開始,這一話題熱度迅速上升,一篇名為《亮瞎眼了,游資被機構舉報……》的文章進入了記者的視線。

記者發現,2024年11月14日午后1點多,一個名為“題材解讀社”的微信公號發布了這篇文章,直指國新投資聯合多家機構舉報游資操控市場。
文章中引用了這樣一份聊天記錄截圖:對話中可以看到有人稱機構舉報游資是真的。同時,文章中最引人注意的還有這樣一段話:“這個舉報事件不是捕風捉影,根據11月5日的公開消息,國新投資當時就聯合10多家機構一起開會,并簽署了倡議書。”

經過查詢發現,11月5日,國新投資的確在北京舉行了一場央企價值投資研討會,13家機構也的確共同簽署了一份倡議書,但主題卻是要當好央企價值發現者、傳播者和長期投資者。
一場倡導長期投資的研討會,卻在傳播者的刻意“加工”下,成為“機構舉報游資”的佐證,讓一張原本子虛烏有的謠言截圖在網絡上迅速發酵。
記者繼續檢索數據發現,研討會舉行后,該話題討論量一直處于低位,直到11月14日謠言出現,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雪球等平臺,被網民以發帖、發文、評論等方式轉載,曝光量陡然上升。

這樣的謠言給市場帶來了怎樣的影響?西南證券分析師調取了當時的交易記錄。
西南證券首席投資顧問張剛:11月14日、15日這兩天,代表小盤股的中證1000指數分別下跌了3.12%和2.34%,拋售主要集中在小盤股。而小盤股多數屬于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等科技領域,短線獲利空間相對較大,因此受到快進快出類“游資”資金的青睞。游資最怕監管不確定性,看到舉報字眼,寧可信其有散戶盲目跟風減持,形成了恐慌性踩踏。
藏在謠言傳播背后的“神秘群”
謠言出現后,監管部門及時與公安部門,快速對案件依法開展調查。目前,已對相關責任人作出相應處罰。
一篇篇“股市小作文”誕生之后,二次傳播環節可以讓信息的影響力呈幾何倍數增長。謠言的背后,是誰在推波助瀾擴散影響?記者找到謠言傳播中的一家公司,掀開整個傳播鏈條中的一角。
目前,傳播“機構舉報游資”謠言的公眾號“題材解讀社”已被封禁,但記者發現,其注冊主體南昌嬴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仍有自媒體賬號在運營。從企業信息查詢系統中,記者找到了這家公司的聯系電話。

記者多次嘗試撥打該負責人的電話,卻無人接聽。于是,記者來到江西南昌找到該公司的注冊地址,發現竟然是在一個住宅小區里。在調查過程中,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始終沒有現身。
一家連正規經營場所都沒有的公司,卻一直在煞有介事地傳播資本市場的專業信息,其下屬的多個公眾號仍然在不斷發布消息,“最新消息!”“爆買”“賺麻了”等抓人眼球的字眼充斥其中。

記者發現,該公眾號的每篇文章中,都有“推薦加入小作文資訊群”,并且標注了有門檻。原以為所謂“門檻”是要有相關的投資經驗,結果私信后才明白,“門檻”指需要繳納入群費,價格是半年200元。

記者支付費用后,并經過多個平臺的輾轉騰挪后,最終加入了這個神秘的“小作文資訊群”。一入群,記者就收到幾十條所謂小道消息,然而其真實性卻令人大跌眼鏡。
記者:像這條去年11月28日消息稱,當天下午商務部發布會將有與消費相關的增量政策。而商務部當天確實召開了發布會,但發布內容是關于反對濫用出口管制和單邊加征關稅等,和消費并沒有關系。
通過這些謠言,公眾號的所有者為自己打造出消息靈通的人設,同時也不僅僅滿足于200元的入群費,在記者入群后順勢推銷起升級2999元一年的“帝王套餐”,聲稱“已經有上百人購買”。

記者發現,在互聯網上,以類似手法博取關注的賬號不在少數,這家公司運營的群只是互聯網賬號中的冰山一角,記者還接連潛入了其他數十個所謂的資訊群。這些群絕大部分都滿員,甚至有些還分支出了2號群、3號群。像“機構舉報游資”的謠言就有數個群在傳播,而他們無一例外都指向了一件事:賣課賺錢。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曹嘯:有些自媒體的“小作文”本身是帶有惡意、欺詐性質的,就是為了誤導或引導散戶買或賣。
據了解,監管部門已對上述賬號采取了封禁措施。
目前,中國證監會已把整治股市虛假信息作為規范資本市場信息傳播秩序和改善市場生態的一項重要內容,堅持打早、打疼、打重點,下大力氣進行整治。具體舉措包括:加強輿情監測和虛假信息查處;綜合運用發布澄清、第三方記者求證等形式加大主動回應和辟謠;加強投資者教育引導,提高投資者辨識力。
中國證監會會同公安、網信等部門,通過監測、甄別、處置、警示、投教等全鏈條聯動,嚴厲打擊編造、傳播股市謠言的行為。近段時間,公安機關先后查處編造傳播“機構舉報游資”、“摩根大通研報”、“轉融通數據造假”等謠言的責任人。中央網信辦,依法打擊各類網絡信息內容亂象,及時對傳播違法違規信息、擾亂網絡傳播秩序的網站平臺和賬號采取處置處罰措施。
無中生有散布恐慌
謠言背后的“收割”套路
一個幾乎只要稍加證明就可以辨別的虛假消息,卻能讓投資者心甘情愿地掏出真金白銀買課。到底是什么因素左右著投資者的判斷?另一路記者潛入了其中的一個消息群,揭開了其中的真相。
記者來到廣州,輾轉找到了一位知情人——錢先生,并得到了一份課程包。這些都是錢先生群里跳轉到直播平臺的薦股課。每次直播,“老師”都會推薦第二天必買的股票。
錢先生講述,他們跟一些私募大佬在一塊喝酒聊天,給他們透露出來的消息,其中有大佬可能做好幾只股票。
果然,“老師”推薦的股票在第二天真的上漲了,錢先生正要下決心跟投,卻被踢出了群聊。客服告訴他,想回直播間先交10000元課時費。已經成了鐵粉的錢先生馬上付了款,果然聽到了所謂更加獨家的消息。
錢先生:他說中國大力發展國防軍工,沿海發達地區制造業要遷到四川地區來,就像當年“老三線”建設一樣。
但這次,錢先生重倉買入之后,不僅沒有大漲,反而一路下跌,銷售人員給出了這樣的理由:“股市是有浮動的,有漲有跌,不要看到它跌了幾個點就趕緊出了,你們不要著急。”
于是,錢先生決定耐心持有,可最終等來的不是股價反彈,而是辟謠。成都公安不久后發布通報,這些所謂的股票利好消息,其實是利用人工智能軟件生成虛假信息,4人因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被行政處罰。

而這樣的套路每天都在群里上演。記者接著追查發現,不只是對普通股民,給他們講課的老師也要不定期接受培訓和“洗腦”。

某培訓課講師:做業務都是很簡單,就是無中生有,拿一點東西去放大化,無限包裝老師,從股票到人設,還有跟游資的關系,我們自己有操盤團隊。
不僅金牌“老師”是包裝出來的,如何傳播股市小作文,如何讓小作文的效果最大化,散布謠言的具體手法、專業話術,甚至時間節點都能進行操控。
某培訓課講師:講股票都是以故事的形式來講,不是說只是從技術角度來講,把它融到故事里。要是大盤往下落就再制造一點恐慌,這樣大家就更容易減倉跟隨我們。

花著一萬多元的學費,得到的所謂炒股知識、內幕消息,不過是在利益驅使下炮制而來的虛假信息。一條條經過“精心包裝”的網絡謠言,嚴重破壞資本市場生態。記者獲悉,廣東證監局收到舉報后,已抓獲犯罪嫌疑人15人,涉案金額約3300萬元。
對編造及傳播股市謠言堅決說不!
股市“小作文”往往是一條鏈接、一張截圖甚至一句話,卻涵蓋宏觀經濟政策、行業政策等幾乎所有影響股市的因素。隨著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小作文”也從最簡單粗暴的“股市黑嘴”、盤后票交易等違法模式,發展到越來越隱蔽的“三無消息”,還進一步與非法薦股、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為交織在一起,極大損害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目前,監管部門以“零容忍”態度,對“小作文”采取了嚴厲打擊。
不過,僅靠監管部門事后澄清以及查處,難以徹底消除“小作文”的危害。凈化資本市場環境,需要參與各方的共同努力,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協同構建清朗信息環境,才能維護資本市場秩序,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原標題《交萬元學費得到的炒股“內幕消息”,竟是AI生成!套路揭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