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谷歌Chrome被要求出售!但徹底殺死瀏覽器的卻是AI?
3 月初,美國司法部再次對 Google 施壓,重申了去年 11 月提出的要求:出售 Chrome 瀏覽器,并終止默認搜索引擎交易。
美國司法部的訴求并非毫無依據。過去的 10 多年,Chrome 從一個新興挑戰者成長為瀏覽器市場的絕對霸主,占據全球近七成的市場份額。無論是 Windows、Mac,還是 Android 和 iOS,Chrome 的身影無處不在。
Chrome 不僅是全球網民最常用的上網入口,更是 Google 商業帝國的核心支柱之一——無縫對接 Google 搜索、廣告業務、Gmail、YouTube 等生態,甚至直接影響了 Web 標準的演進。

圖/ Google
然而,這種無處不在的影響力,恰恰也是 Chrome 被反壟斷機構盯上的原因。
美國政府認為,Chrome 在市場上的統治地位已經對競爭構成了威脅,它讓谷歌能夠通過瀏覽器控制搜索流量,并借此穩固自己的廣告業務,這種模式使得競爭對手難以撼動其地位。這次,美國司法部的態度前所未有地強硬:
希望拆分 Chrome,以重塑市場公平競爭環境。
但真正的問題是,Chrome 如何走到今天的?時間回到 2008 年,那時的瀏覽器市場,還是另一番景象——微軟的 Internet Explorer(IE)仍然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Mozilla Firefox 則作為挑戰者快速崛起。
就在這時,Google 突然帶著一個全新的瀏覽器殺入戰場。這款瀏覽器宣稱比 IE 更快,比 Firefox 更穩定,并且徹底顛覆了瀏覽器的設計理念。對于彼時的互聯網用戶來說,Chrome 的出現不僅是一個新選擇,更像是一場瀏覽器的革命。
而這一切的起點,要從一份漫畫說起。
一份漫畫,一場瀏覽器革命的開始
2008 年 9 月 2 日,Google Chrome 正式亮相,但它的登場方式卻出人意料——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發布會,也沒有大規模廣告投放,而是一份漫畫。

圖/ Google
這份由傳奇漫畫家 Scott McCloud 繪制的 38 頁技術漫畫,以輕松幽默的方式,向全球用戶講解了一款前所未有的瀏覽器:
它采用多進程架構,每個標簽頁都是一個獨立進程,可以防止一個網頁崩潰導致整個瀏覽器癱瘓;它集成了 V8 JavaScript 引擎,可以讓網頁應用跑得更快、更流暢;它設計了極簡 UI,省去了傳統瀏覽器復雜的菜單欄,把用戶的注意力完全放在網頁內容上。
第一場勝利:速度為王
谷歌的工程師們知道,要打破微軟 IE 和 Mozilla Firefox 的雙頭壟斷,Chrome 必須帶來真正的技術優勢。多進程架構提升了穩定性,V8 引擎讓 JavaScript 運行速度遠超對手,而簡潔的界面則讓用戶在第一次使用時就能感受到 Chrome 的不同。這種「開箱即用的流暢體驗」,成為它迅速俘獲用戶的第一步。
僅推出一年,Chrome 的市場份額便突破 5%,同時通過頻繁更新(最早每 6 周發布一次新版本)不斷優化速度,V8 引擎的性能不斷提升,使得網頁加載時間比 Firefox 和 IE 快上許多。

圖/ YouTube
到 2010 年,Chrome 不僅推出了自家的擴展商店,吸引開發者,同時還做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推出 Mac 和 Linux 版 Chrome,徹底打破了 Windows 瀏覽器的限制,向全平臺擴張。
甚至,Google 更進一步發布了基于 Chrome 瀏覽器的 Chrome OS,并推出第一款 Chromebook 筆記本。背后的邏輯十分清晰:Chrome 不僅僅是一個瀏覽器,而是一個完整的 Web 計算平臺。Google 希望將計算從本地操作系統遷移到云端,而 Chrome 是實現這一愿景的橋梁。
移動端爆發,Chrome 進入快車道
2012 年,Chrome for Android 和 Chrome for iOS 相繼發布。雖然 iOS 版本仍然受制于蘋果的 WebKit 引擎,但 Android 版 Chrome 直接取代了 Android 舊版瀏覽器,成為默認選項。這一改變讓 Chrome 的用戶基數迅速增長,并為它帶來了移動端的巨大流量。

圖/ The Verge
與此同時,在桌面端,Chrome 開始全面挑戰 IE。在 2012 年 5 月,Chrome 在全球市場份額首次超越 IE,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瀏覽器。根據 StatCounter 的統計數據,Chrome 當時的市場份額約為 32.8%,而 IE 則下降到 31.9%:
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標志著微軟長達十幾年的瀏覽器霸主地位正式終結。
但 Chrome 的野心遠不止于超越 IE,它的下一個目標是徹底主導市場。
成為真正的王者
到 2013 年底,Chrome 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穩穩超過 40%,遠遠甩開 IE 和 Firefox。同時 Google 繼續改進瀏覽器的安全性、擴展生態和同步體驗,并開始對 Web 標準施加更大影響。隨著 HTML5 的普及,Chrome 率先推動 Flash 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并帶動整個行業向更現代化的 Web 技術邁進。
這一年,Google 還做出了一個重要決策——將 Chrome 從 WebKit 代碼庫中分叉,推出自己的 Blink 渲染引擎,以擺脫對蘋果 WebKit 的依賴,并加速 Web 技術的迭代。從此,Chrome 徹底掌控了自己的技術方向,并逐步形成了以它為中心的 Chromium 生態體系。

圖/ Google
而從速度、穩定性、平臺擴張到生態建設,Google 用一系列精準的策略,將 Chrome 塑造成了用戶最喜愛的瀏覽器。短短五年,Chrome 已然從一個挑戰者,成長為市場主導者。然而,這僅僅是 Chrome 統治時代的開始。
Chrome 的黃金時代:沒有對手的獨角戲
2014 年,Chrome 已經登上瀏覽器市場的頂峰,擊敗了 IE,超越了 Firefox,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瀏覽器。但真正的統治,并不只是市場份額上的領先,而是讓整個行業圍繞自己轉。
接下來的五年,Chrome 不僅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更徹底改變了 Web 的生態系統,讓所有妄想屠龍的對手先后折戟。
擴展生態之戰,掌控開發者
在 Chrome 崛起之前,Firefox 的最大優勢在于其強大的擴展生態。在 IE 仍然笨重遲緩的時代,Firefox 憑借豐富的插件功能,讓用戶可以自由定制自己的瀏覽器,從而贏得了一大批技術用戶的喜愛。
但 Chrome 有著更清晰的愿景——讓擴展既強大,又安全。
Chrome 的擴展商店在 2010 年上線,初期規模遠不及 Firefox,但到了 2014 年,它已經迅速超越了 Firefox,成為全球最大的瀏覽器插件平臺。Google 采用了一套更加嚴格的權限管理機制,減少了惡意擴展的風險,并且讓插件開發更容易。這讓開發者開始優先為 Chrome 構建擴展,甚至放棄了對 Firefox 的支持。

圖/ X
這也是 Firefox 的第一個致命打擊——開發者的流失讓它的插件生態逐漸萎縮,而 Chrome 則利用擴展生態鎖定了用戶。
Firefox Quantum:奮力一搏,仍然敗北
在 IE 幾乎退出舞臺之后,Firefox 成為唯一還有實力挑戰 Chrome 的對話。Mozilla 意識到,Firefox 正在失去用戶,而 Chrome 憑借更快的速度、更好的兼容性和更強的擴展生態,已經成為默認的開發標準。
2017 年,Mozilla 推出了 Firefox Quantum,這是 Firefox 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技術重構,重新設計了渲染引擎,引入多進程架構,并大幅優化了速度和內存占用。Mozilla 信心滿滿地宣稱,Quantum 和 Chrome 一樣快,并且能夠節省 30% 的內存。

Firefox Quantum,圖/ Firefox
但問題是,用戶已經不在乎了。Chrome 已經成了「習慣」,Google 賬號同步、跨平臺體驗、無縫的擴展生態,讓用戶沒有理由離開。而對于開發者來說,Quantum 雖快,但仍然不是市場主流,網站仍然是優先針對 Chrome 優化。
事實上,Quantum 發布后,Firefox 的市場份額短暫上升了一點,但沒過多久就再次下滑。到 2018 年,Firefox 的市場份額已經跌到不足 10%,而 Chrome 的份額逼近 65%。
Edge 的挑戰:微軟孤注一擲,最終投降
相比 Firefox,微軟 Edge 的故事更具戲劇性。
微軟深知 IE 已經過時,于是在 2015 年推出了 Edge,試圖重新進入瀏覽器戰爭。Edge 采用了全新的 EdgeHTML 引擎,擁有現代化的 UI,并深度整合 Windows 10。微軟希望 Edge 能夠成為 Windows 用戶的新選擇,并且直接挑戰 Chrome。

舊 Edge 瀏覽器,圖/微軟
問題是,它太晚了。
開發者不愿意為 Edge 優化網站,而用戶嘗試過 Edge 之后,發現它的擴展生態匱乏,兼容性一般,最終還是回到了 Chrome。更糟糕的是,微軟在 Windows 上強推 Edge 的行為,反而讓部分用戶更反感,想盡辦法安裝 Chrome。
最終,微軟意識到,再怎么努力,Edge 都無法撼動 Chrome。于是在 2018 年,微軟宣布了一個震驚行業的決定——Edge 將放棄自家引擎,改用 Chrome 的 Chromium 內核。

Edge 煥新,圖/微軟
微軟的投降,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曾經的瀏覽器霸主,徹底承認了 Chrome 的統治地位。當 2019 年新 Edge 正式發布時,已經徹底成為了 Chrome 的一個變種。與此同時,Chrome 的市場份額甚至突破 70%,成為了無可爭議的真·主流瀏覽器。
但問題是,當大多數人都使用同一款瀏覽器時,真的好嗎?
過去,人們痛恨 IE 的壟斷,因為它扼殺了創新,讓瀏覽器行業停滯不前。而如今,Chrome 成為了新的霸主,它是否會重蹈 IE 的覆轍?這一點,或許連 Google 自己都沒有答案。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Chrome 已經完成了從挑戰者到統治者,從 Web 瀏覽器到 Web 標準塑造者,它已經徹底改變了互聯網。
AI 時代,Chrome 的王座還能坐多久?
Chrome 曾是挑戰者,如今卻站在了被挑戰的位置上。過去幾年,它不僅在市場上遭遇對手反擊,更成為全球監管機構的目標。美國司法部要求谷歌剝離 Chrome,指控其利用瀏覽器鞏固搜索和廣告壟斷,歐盟也在不斷施壓,要求其開放競爭。
用戶的怨言同樣在增加——Chrome 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輕盈、迅捷的瀏覽器,它變得越來越「重」,資源占用高,隱私爭議不斷。然而,真正的危機,可能還是來自新的挑戰者:
微軟 Edge 借助 Windows 的強大生態,圍繞 AI、生產力工具和企業級功能展開反擊,不再與 Chrome 硬碰硬,而是在系統級別為自己建立護城河。Safari(Webkit) 則牢牢把握蘋果生態的優勢,憑借高效的能耗管理和默認的隱私保護策略,穩固了 Mac 和 iPhone 用戶的忠誠度。
即便是 Firefox(Gecko),在幾乎退出主流戰場后,仍然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它不再試圖與 Chrome 拼技術或生態,而是專注于隱私保護。對那些厭倦廣告追蹤、希望掌控數據的用戶來說,Firefox 是少數能提供真正不同體驗的選擇。
更深層次的威脅則來自 AI 的崛起。

圖/ DeepSeek
幾十年來,瀏覽器一直是通向互聯網的入口,而如今,人們開始直接向 AI 助手提問,而非在搜索框里輸入關鍵詞。Chrome 的地位建立在搜索引擎之上,但如果 AI 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新方式,那么瀏覽器本身是否還重要?
就在3月份,阿里高調發布了「新夸克」,定位“旗艦AI應用”,與騰訊元寶、字節豆包等爭奪新的AI入口。而「新夸克」前身,正是主打綠色、極簡和智能的瀏覽器“夸克”,出自被阿里收編的UC瀏覽器團隊。多年默默耕耘,用戶規模可觀的夸克,在AI時代終于成了新的主角,而新網民對「瀏覽器」已經沒有太多概念。
瀏覽器的革命,其實早都結束了。在科技行業,沒有哪一個王者能永遠坐穩王座。IE 曾不可一世,但最終倒在了時代的洪流之中。Chrome 在過去十幾年里改變了 Web,但它是否能適應下一個十年的變革?
王者不會永遠不倒,Chrome 的下一個挑戰,才剛剛開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