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80后90后已經老到成為年代劇主角了?
《金婚》《父母愛情》《人世間》《大江大河》……每一個名字出來,都是幾代“老中人DNA動了”級別的集體記憶。可以說,一直以來,年代生活劇都是國產劇中的重要類型,當懸疑、刑偵、反貪、清宮等其他類型隨時代的發展而起伏隱現,年代生活劇卻能穩穩當當穿越周期,不但年度爆款劇集多有該類型,很多年代生活劇還能形成長尾效應,讓觀眾常看常新。
2025年,電視劇《北上》的播出,其中對于千禧年一代的刻畫,引發廣泛熱議,有觀眾感嘆“年代劇都做到千禧年了”“原來千禧年已經過去25年了”。很明顯,隨著年代劇的敘事年代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逐步走到了千禧年,年代劇要講述的人物主體,來到了80后、90后身上。
是的,朋友們,我們已經老到可以挑起年代劇的大梁了。

《北上》海報
那么,到底年代生活劇的魅力是什么?又為什么,它的創作難度是公認的難?讓我們回顧近十幾年的年代生活劇,品一品其中敘事主題與敘事年代的變化,談一談該類型的創作和發展。
年代劇如何書寫80后90后
總的來說,年代生活劇分兩個大類,一類是以微觀家庭生活為敘事主軸,通過一個家庭的幾十年沉浮變化,體現時代的發展,折射中國家庭價值觀的轉變。該類型的代表作品有《金婚》《父母愛情》《人世間》《小巷人家》。另一類,則是以宏觀時代節點為敘事重點,組織小人物的生活和奮斗來體現時代變化和歷史重大節點的主題,進而展現中國當代的社會發展。這類代表作品有《溫州一家人》《大江大河》《山海情》。

《父母愛情》劇照
在敘事年代上,大部分該類型劇集,主要筆墨集中在千禧年之前。
2014年播出的《父母愛情》,講述了海軍軍官江德福和資本家小姐安杰跨越半個世紀的婚姻生活,該劇從1950年代一直到講到2000年代。導演孔笙在闡述該劇創作時曾表示:“我們需要在歷史里返回頭去了解我們的父輩母輩,這是對歷史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我們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能使一部分觀眾產生和父母聊聊他們故事的愿望,回顧他們人生的歷程,體會和體諒父母的艱辛。”
2017年播出的《雞毛飛上天》,張譯、殷桃主演,圍繞義烏商人陳江河一家從“雞毛換糖”起步,見證小商品市場從無到有的崛起歷程,融入誠信經營與家族傳承的主題。時間線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義烏小商品市場萌芽、個體經濟合法化,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外貿經濟爆發,再到21世紀初電商沖擊傳統商貿、“一帶一路”倡議 。

《雞毛飛上天》劇照
2018年的《在遠方》,講述了快遞行業從人工分揀到智能物流的發展史,刻畫了小人物成長為企業家的創業傳奇,故事背景則設定在2000-2010年代,展現了那個十年電商崛起、快遞業爆發式增長的時代特征 。
從爺爺輩的篳路藍縷到父母輩的弄潮奮斗,年代劇的敘事時間區間在往當下靠近。前文講到的《北上》,明顯,年代劇的敘事已經來到了咱們這一輩——80后、90后。

《在遠方》劇照
“千禧年新人類”在過往的電視劇中被描繪的并不少,但大多數是在青春校園劇類型中,于青春懷舊的濾鏡中,供80后、90后懷念疼痛青春。但局限于校園、青春、愛情元素的構建中,未能大量出現更能展現這一代人整體風貌,甚至時代變遷的作品。思來想去,筆者只能想起一部偏向青春偶像但不失現實主義色彩的《奮斗》,聚焦北京80后青年在職場與婚戀中的掙扎,展現了他們的理想與追求,也記錄了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破裂、大城市房價飆升的時代。
在好的年代生活劇中,我們往往能看到時代符號與普通人的深度綁定,比如《雞毛飛上天》中以“雞毛換糖”“義烏小商品”象征中國市場經濟的草根活力;比如《小巷人家》通過“廠內換房”“胡同拆遷”折射城市化進程中的民生住房問題。我們也能看到人物命運和政策的強相關,比如《人世間》中周家幾個孩子因為“上山下鄉”政策而像蒲公英一樣去往祖國的大江南北。我們更能看到現實批判與溫情敘事的精湛結合,比如《山海情》中的水花被迫嫁人,我們能看到對當時農村婚嫁問題的批評,更能看到水花這位女性身上的堅韌不屈,成為了平凡人中的“英雌”。我們喜歡年代生活劇,因為我們總能從中看到我們自己、家人、朋友的影子和故事。

《山海情》劇照
但如何在年代劇創作中,書寫80后、90后呢?很可能這會成為年代生活劇一個新的創作突破口,但其創作難度也很高。因為要從宏觀角度講述一代人,就要抓住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困境的共性。對于離當下越遠的時空,我們往往有越明確的反思總結和定性定調,離當下越近的時空,我們則往往還缺乏足夠的反芻和總結。
而且隨著集體主義的褪去,互聯網大潮的席卷一切,80后、90后這一代,乃至更年輕的世代,個體差異化越來越大,也許在創作中“總結”他們,“書寫”他們,比書寫他們的父輩和祖輩要難得多。屬于80后、90后的時代符號是什么?哪些政策改變了他們這一代人的命運?他們又是如何接納了自己的平凡,或成就了自己的史詩?
年代生活劇創作為何難
談到創作,那么必須承認,年代生活劇的創作難度極高,這也是其產量低、創制作門檻高的地方。
比如前面我們談到時代符號,其實,時代符號的選擇與過時風險是年代生活劇創作時,必須謹慎考慮的問題。一些典型意象具有時效性,比如《奮斗》里的“海歸”“互聯網泡沫”在2007年播出時極具時代特色,但放到現在就顯得有些過時,如今也許需要更新為“AI創業”等新符號,否則容易被觀眾認為與時代脫節。同時,涉及政策變遷的內容存在敏感性,像《大江大河》中涉及改革開放、國企改制等多方面內容,其在創作時很好地平衡了時代記錄、時代反思與時代進步性,但《大江大河》畢竟出自正午陽光之手,這種平衡能力并非每個創制作團隊都具備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爭議。

《大江大河》海報
在人物塑造上,年代生活劇尤其要在保證真實性的大原則下,把握人物的普適性與獨特性。既要展現群體畫像,如《平凡的世界》里以孫少平、孫少安為代表的農村青年群像,又要賦予角色獨特的記憶點,比如《人世間》中引發眾多討論和關注的鄭娟一角。此外,年輕演員演繹年代劇角色時,客觀上存在代際差異,主觀上演技還欠缺磨煉,有時候難免不能讓觀眾滿意。例如范丞丞在《小巷人家》中的表演,在播出時,就引發了一些爭議。但他在《要久久愛》這樣符合他成長經歷和年齡的劇集中,他的表演就自然可信許多。
另外,年代生活劇中,對生活細節,比如服飾、方言、器物、社會習俗等都需要精準還原,那么這種時代場景復現也就面臨成本與技術限制。像《大江大河》的農村戲,為了重建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鄉鎮風貌,在取景地實地搭建了一個村子,并采取順拍的方式,根據劇本中的年代進度變化和更改場景。像《山海情》中演員們對寧夏、福建方言的運用,就極大地增強了劇集的真實感。但這種關于文化習俗的細節考證,就需要組建專業團隊進行田野調查,需要組織演員進行集體學習,其隱形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也是較高的。

《人世間》海報
而且年代生活劇中動輒敘事跨越幾十年,跨年代敘事的連貫性也是一大挑戰。時間跳躍的節奏把控至關重要,如《人世間》劇本采用“編年體 + 家庭紀事”雙線結構,這一結構的寫作難度,非資歷深、技術強的編劇難以駕馭。且拍攝中需要通過道具(像搪瓷缸)、臺詞(如“萬元戶”)等細節來實現自然過渡,避免劇情顯得生硬。同時,演員年齡與角色生命周期的匹配也存在問題,中年演員飾演青少年角色時,即便依賴化妝、光影技術,表演的說服力也可能會受到影響,比如雷佳音飾演青年周秉昆時就面臨過觀眾的爭議。
此外,從商業層面來說,年代生活劇的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之間,可能是存在沖突的。像《山海情》《人世間》,口碑好熱度高,都是全民爆劇,但其劇集內容因集中在過往年代場景中,導致當代的商品廣告植入受限,特別是農村場景很難吸引快消品牌,那平臺就只能主要用中插廣告和會員付費來分攤成本,面臨著較大的成本回收壓力。
而無論年代生活劇的創作,再如何像一場戴鐐銬跳舞的藝術實踐,它都以小人物命運為切入點,通過家庭、親情、愛情等元素,展現大時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與奮斗,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從社會意義來看,年代生活劇不僅是娛樂作品,更是記錄時代變遷的文化載體,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問題、政策變革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讓觀眾在欣賞故事、回憶過往的同時,也能對過去的時代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通過時代的鏡像,引發我們對“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的深入思考,這也正是該類型歷經歲月洗禮、行業迭代、市場風云,仍具強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