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融學術前沿|從兩會看綠色金融:政策演進和創新
2025年3月11日晚,第212期“金融學術前沿”報告會在復旦大學智庫樓209會議室舉行。本次時事報告主題是“從兩會看綠色金融:政策演進和創新”,由復旦發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FDFRC)組織舉辦,中心主任孫立堅教授主持,報告人為孫教授研究團隊成員祁鼎。本文根據報告內容、公開材料以及現場討論,從熱點背景、問題分析、國際比較、專家解讀以及深入討論等幾方面展開。
01. 熱點背景
1. 兩會期間的綠色政策
2025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完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營造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生態等。
2025年3月5日,國務院《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提出堅持“先立后破”,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將綠色低碳轉型因素納入資產組合管理考量;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
2025年2月2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與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了《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明確了未來5年的發展目標:基本建成制度完善、監管有力、標準領先、組織完備、產品豐富、風控嚴格的綠色金融體系。
2. 兩會代表觀點
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金融學院院長范小云認為,綠色金融未來應進一步引導金融資源向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前沿領域傾斜。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何杰認為,綠色金融體系已經成為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推動力,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仍有較大空間,要豐富綠色金融體系內涵,除重點支持“純綠”經濟活動外,加大對非綠行業綠色轉型的金融支持,推動經營主體的可持續信息披露,推動金融機構將ESG納入風控體系和公司治理框架,豐富綠色金融產品服務。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主席王冬勝認為,中國“雙碳”目標的提出和落實,彰顯了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擔當,也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巨大動力,并為社會融資及資本市場的發展引領方向,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中,日趨完善的政策框架和頂層設計,為綠色信貸與債券、碳金融等綠色金融市場工具的深化應用以及綠色產品與服務創新提供了依據和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林建華表示要充分發揮中碳登作用支持金融機構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02. 問題分析
1. 綠色金融
01. 綠色金融定義
威廉·諾德豪斯,2012年,《綠色經濟學》:綠色金融是指在金融投資決策中加入對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因素的考量。
G20綠色金融小組,2016年,《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綠色金融是為在更廣泛的環境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提供環境效益的投資融資。
中國人民銀行,2016年8月31日,《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
02. 綠色金融經濟學背景
(1)公平和效率
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清潔空氣、生物多樣性等屬于公共物品,市場無法有效供給,導致“搭便車”問題。綠色金融通過公共資金(如綠色主權債券)或公私合作彌補市場缺陷。
資源稀缺與代際公平:傳統發展模式消耗不可再生資源,威脅后代福祉。綠色金融通過長期投資(如綠色基建)推動資源高效利用,平衡代際公平。
(2)外部性
傳統經濟活動(如化石能源、重工業)的環境成本未被納入市場價格,導致市場失靈。企業無需為環境破壞支付全部成本,造成過度污染。
綠色項目(如可再生能源、生態修復)的社會效益未被市場充分補償,導致投資不足。
科斯定理:由于環境資源的產權難以界定(如大氣層、海洋),交易成本過高,市場難以自發解決外部性問題,需政府或國際機構通過綠色金融政策進行干預。
03. 綠色金融國際背景
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歷程:
?1987年《布倫特蘭報告》確立“經濟與環保協同”原則
?2005年《京都議定書》引入碳信用機制
?2015年《巴黎協定》和2016年G20納入綠色金融議程后,國際合作加速
?2016年G20杭州峰會,首次將綠色金融納入全球治理議程
?2021年中國與歐盟合作推出《綠色金融共同分類目錄》
?至2024年,綠色債券發行超1.4萬億美元

圖表1: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歷程,資料來源:自主整理
04. 綠色金融政策演進
中國綠色金融發展:
?1995年首次提出“綠色信貸”理念起步
?早期(1995-2012)以環境信貸管理試點和生態文明戰略奠基
?2015年后頂層設計實現體系化,并設立地方試驗區
?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后,政策工具加速升級

圖表2:中國綠色金融發展,資料來源:自主整理
05. 綠色金融政策設計
頂層設計:“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2024《指導意見》)
?三大功能: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市場定價
?五大支柱: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信息披露、激勵約束體系、產品和市場體系、國際合作

圖表3:中國綠色金融政策設計,資料來源:自主整理
06. 綠色金融五大支柱

圖表4:綠色金融五大支柱,資料來源:自主整理
2. 綠色金融產品
01. 綠色信貸
2025年《實施方案》提出,未來5年“綠色金融業務在銀行保險機構業務規模中的比重明顯提升”。

圖表5:我國綠色貸款規模、增速與占比
資料來源:Wind,中國人民銀行,興業碳金融研究院
截至2024年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已達到36.6萬億元,同比增長21.7%,占各項貸款總余額的比例約為14%。
2024年以來,綠色貸款余額增速已開始下降,未來提升綠色金融業務占比將成為主要目標。

圖表6:綠色貸款投向(萬億元),資料來源:自主整理
從當前現狀來看,14%的綠色貸款占比仍然相對較低,主要是由于過去綠色金融主要聚焦于支持純綠或接近純綠的領域。
而在支持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要求下,《實施方案》也將傳統高碳行業的低碳轉型列入了重點支持方向,因此,未來對傳統高碳行業低碳轉型的支持或將成為銀行保險機構金融業務“含綠量”加速提升的重要增長點。
02. 綠色債券
綠色債券是指將募集資金專門用于支持符合規定條件的綠色產業、綠色項目的債券。
《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由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證監會于2021年4月聯合發布,旨在統一國內綠色項目界定標準,并推動綠色債券市場標準化發展
2016年起,綠色債券得到迅速發年間得到迅速發展。截至2024年12月末,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累計發行綠色債券2671只,發行規模超過4萬億元。
2025年2月20日,財政部首次發布綠色主權債券框架。這一舉措彰顯了中國政府在脫碳和綠色投資領域的持續決心,將鼓勵更多中國實體在國際可持續金融市場融資,推動經濟和商業模式向低排放轉型。

圖表7:我國境內“貼標”綠色債券發行情況(只,億元)
資料來源:iFind,東方金誠
03. ESG理財和基金
截至2025年1月底,ESG主題銀行理財產品和公募基金存續數量分別為296只和460只,存續規模分別為人民幣2,214.99億元和3,507.57億元。
(1)發展趨勢
政策推動:2023年國務院國資委發布《央企ESG專項報告編制指引》,證監會起草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披露指引,預計2025年國內ESG信披標準落地。
國際接軌:全球ESG信披標準(如ISSB準則)加速國內標準統一,推動ESG投資規范化。
(2)主要挑戰
評級與信披不統一:缺乏標準化ESG評級體系,基金公司采用標準各異,投資者難以評估“洗綠”風險。
短期業績壓力:2024年純ESG基金中13只規模低于5000萬元,面臨清盤風險;部分主題基金因新能源行業產能過剩導致收益波動。
04. 碳市場與碳金融
全國碳配額市場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以來,至今已過三年?,F已納入2257家重點發電排放企業,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0億噸,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市場。
隨著2024年5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生效實施,鋼鐵、水泥、鋁冶煉等更多行業納入全國市場,CCER的全面恢復注冊交易,以及更多配套產品和市場交易主體的參與,預計我國碳排放權市場會向著更規范、更活躍和更有效率的方向不斷發展。

圖表8:碳排放配額交易金額和成交量,資料來源:Wind,自主整理
在中國證監會發布的《碳金融產品》行業標準中,將碳金融工具進一步劃分為:碳市場融資工具、碳市場交易工具、碳市場支持工具。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國至今沒有推出真正的碳市場交易類碳金融產品(衍生品)。
歐盟碳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現狀:
碳排放交易體系(EU-ETS)2005年啟動,經過了四個階段的發展,目前已是全球范圍內涉及排放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影響力最強的溫室氣體減排機制之一。EU-ETS適用于所有歐盟成員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國家(冰島、列支敦士登和挪威)以及北愛爾蘭(僅發電行業),覆蓋行業包括電力、鋼鐵、水泥等主要能源消費和排放行業,隨著2024年海事行業正式被納入EU-ETS覆蓋范圍圍,EU-ETS已覆蓋了歐盟40%的排放,最新年配額量約12億噸CO2,分配方式已由免費分配為主發展至以拍賣為主。

圖表9:歐盟排放配額(EUA)現貨結算價和現貨交易量
資料來源:iFind,中國銀河證券

圖表10:歐洲能源交易所EEX過去三年交易數據
資料來源:EEX,長城證券
3. 2.3地方政府的綠色金融實踐
2017年6月,國務院批準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五省(區)的八個城市(新區)設立首批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這些試驗區結合自身特點,開展了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創新實踐。

圖表11:地方政府的綠色金融實踐,資料來源:自主整理
4. 激勵約束機制
01. 政策激勵
(1)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
利率補貼:碳減排支持工具是人民銀行為支持碳達峰、碳中和而創設的貨幣政策工具。人民銀行通過碳減排支持工具向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持金融機構為碳減排重點領域內具有顯著碳減排效應的項目提供優惠利率貸款。截至2024年6月末,碳減排支持工具余額達5478億元。
(2)專項基金與擔保機制
地方政府設立綠色產業基金,支持區域綠色項目發展。
(3)考核評價與激勵
將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納入金融機構績效考核,比如《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
?(七)綠色金融評價指標包括定量和定性兩類。其中,定量指標權重80%,定性指標權重20%。中國人民銀行將根據綠色金融發展的需要,適時調整評價指標及其權重。
?(八)綠色金融評價定量指標包括綠色金融業務總額占比、綠色金融業務總額份額占比、綠色金融業務總額同比增速、綠色金融業務風險總額占比等4項。
02. 市場激勵機制
(1)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激勵
如浙江省湖州市、江西省贛江市、甘肅省蘭州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為金融機構集聚帶動地方綠色金融發展,給予了財稅補貼、一次性獎勵、考核激勵等鼓勵措施,以吸引全國性金融機構總部、綠色金融專營機構等注冊遷入并活躍投融。
(2)碳市場與環境權益交易
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用能權交易市場等市場機制的完善,通過市場手段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參與節能減排。
(3)約束機制
信息披露要求:要求金融機構和企業披露環境信息,例如《綠色債券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標體系》規范綠色債券信息披露。
風險防控機制:建立ESG風險管理體系,實施全流程風險動態評估。
5. 綠色金融的政策效果
(1)《綠色信貸政策增進綠色創新研究》(《管理世界》2021年第6期)
?采用雙重差分(DID)方法檢驗了《綠色信貸指引》實施前后,綠色信貸限制行業相對于非綠色信貸限制行業的綠色創新表現。
?研究發現,綠色信貸政策實施后,綠色信貸限制行業的綠色專利申請總量增加21%,非綠色信貸限制行業的綠色專利申請總量平均增幅為16%,綠色信貸限制行業的綠色創新表現更加活躍。
?綠色信貸政策實施后,綠色信貸限制行業的綠色實用新型專利數量增加22.1%,進一步表明《指引》顯著增進了綠色信貸限制行業的綠色創新產出。
(2)《“雙碳”目標下碳減排支持工具對商業銀行市場價值的影響研究》(《金融研究》2024年第7期)
?央行擔保品類綠色金融政策通過降低綠色債券的信用利差為綠色企業提供融資激勵,同時通過提高棕色債券的信用利差給棕色企業的綠色轉型帶來倒逼促進作用
?商業銀行參與碳減排支持工具,擴大碳減排貸款規模,可有效提升銀行市場價值。
?信號傳遞效應、市場聲譽效應以及風險治理效應是碳減排支持工具提升銀行市場價值的重要渠道。
6. “漂綠”(greenwashing)
漂綠:企業夸大自身環保行為,并誤導消費者信以為真(劍橋詞典)。
漂綠往往與誤導性聲稱相關,例如一些企業通過聲稱、綠色包裝和自然圖像來傳達環保理念,但實際上并沒有做出真正的環保行動。漂綠會破壞真正的可持續努力,降低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信任。
企業選擇性披露被普遍認為是典型的漂綠方式。南方周末在2009年將這一概念引入中國公共媒體視野,至今已發布9期中國漂綠榜。
案例分析:
?榜單公司:華菱鋼鐵
?聲稱:始終將守護人民群眾天藍水清的綠色家園視為自身不可推卸的責任。
?表現:暗訪發現,該公司高爐等多個生產裝置無任何污染治理設施,無組織排放嚴重;而在華菱鋼鐵年報中,稱無重大環境突發及環保處罰事件。
03. 國際比較
1. 全球綠色金融趨勢
01. 全球綠色金融市場趨勢
(1)綠色債券與信貸增長顯著
全球綠色債券:截至2025年1月,綠色債券累計發行規模達3.5萬億美元。
綠色信貸:國際金融機構如法國巴黎銀行資產管理公司、歐洲投資銀行等也在新興市場籌集數億歐元氣候基金。
(2)全球ESG投資首次負增長
2024年,受經濟大環境影響,全球ESG投資的格局出現了顯著變化,以UNPRI為代表的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的簽署數量在近幾年來出現首次負增長。

圖表12:2016-2024年全球UNPRI簽署情況,資料來源:PRI,中國銀行證券

圖表13:2016-2024年中國UNPRI簽署情況,資料來源:PRI,中國銀行證券
從區域分布上看,歐洲在UNPRI簽署方數量和簽署資產所有者數量上全面領先全球所有地區,占比均超過了一半,北美地區排名第二。
(3)新興產品與技術創新
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等產品加速發展。
區塊鏈和人工智能技術被應用于綠色金融流程管理,提升透明度和風險評估效率。
02. 政策與標準體系的動態演進
(1)政策與標準體系的動態演進
美國特朗普政府2025年再次退出《巴黎協定》,并宣布“能源緊急狀態”,削弱全球減排共識。
歐盟發布《ESG風險管理最終指南》,強化金融機構環境風險管理。
(2)歐盟發布《ESG風險管理最終指南》,強化金融機構環境風險管理。
中歐牽頭編制的《多邊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MCGT)在2024年發布,覆蓋110項經濟活動,推動國際標準兼容性。
2. 歐盟——全球領先
01. 歷史發展
?2016年《可持續增長融資行動計劃》啟動歐盟綠色金融框架。
?2018年成立可持續金融技術專家組(TEG),制定分類標準。
?2019年設定目標:2030年減排55%,2050年氣候中和。
?2020年《可持續金融分類法》生效,明確“綠色經濟”定義。
02. 最新進展

圖表14:2024年UNPRI簽署資產所有者分布情況,資料來源:PRI,中國銀行證券

圖表15:2023年全球綠色債券市場規模分布
資料來源:ClimateBondsInitiative,中國銀行證券
(1)綠色債券市場全球領先
2023年底:累計發行1.4萬億美元,占全球主導地位。
核心發行方:歐洲投資銀行(EIB)1970億歐元、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等。
(2)綠色貸款與產品快速增長
2022年:綠色貸款規模達1560億歐元(2015年以來持續增長)。
(3)監管強化與風險管理
分類法+非財務報告指令:強制披露氣候風險,規范金融機構。
歐洲央行(ECB):發布氣候風險指南,嚴控銀行環境風險。
3. 美國——從領先到“退群”
01. 發展歷程
?1970年代“超級基金法案”奠基,加州《強制裝置法》激勵減排金融。
?2006年高盛提出ESG理念,推動綠色投資。
?奧巴馬時期“綠色經濟運動”(新能源復蘇)。
?拜登政府將氣候治理列為核心(2050年凈零目標)。
02. 產品創新
綠色債券:全球領導者,累計發行3340億美元(2014-2022),綠色MBS占39%。
綠色基金:2021年市場規模3570億美元(全球第二),新增121支可持續基金。
綠色信貸:富國銀行等提供綠色抵押貸款,降低項目資金壓力。
03. 爭議
京都議定書:簽署未批準(經濟擔憂),轉向《巴黎協定》。
特朗普政策:退出《巴黎協定》,撤銷環保法規,削弱綠色投資;金融機構退出凈零聯盟,ESG投資退潮。
白宮幾乎在特朗普宣誓后30分鐘內就迅速宣布了退出巴黎協定的決定,正式通知聯合國:“立即退出這個不公平的巴黎氣候協定騙局”。
美國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其退出意味著原本承諾的減排13億噸二氧化碳目標落空,全球減排壓力陡增。根據《巴黎協定》,美國需在2025年將排放量降至2005年水平的26%-28%,但退出后這一路徑被徹底放棄。
此外,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僅有12個國家按時提交了2025年減排計劃,美國的退出可能進一步削弱其他國家的減排意愿,導致國際氣候行動“步履蹣跚”。
04. 四、專家解讀
馬駿(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轉型金融面臨的瓶頸。我國在綠色金融方面總體做得不錯。轉型金融是可持續金融發展的下一個風口,或者是未來綠色金融需要開拓的重點領域。我國不綠的經濟活動約占90%,不綠的經濟活動要想變成零碳,就需要轉型金融支持。然而,現在能夠正式貼上“轉型金融”標簽的綠色融資,只占綠色融資總量的1%左右。之所以轉型金融的業務量很小,我認為主要存在如下七個瓶頸:第一,缺乏對轉型金融的明確界定標準。第二,企業缺乏編制轉型計劃的能力。第三,轉型金融產品較為單一。第四,缺乏對轉型的激勵機制。第五,缺乏對公正轉型的考慮。第六,金融機構能力不足。第七,綠色科技的可得性受限。
姜富偉(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主任):提升金融服務綠色高質量發展適配性,需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優先將有限的金融資源向綠色環保領域傾斜,確保金融產品供給與低碳發展長期需求精準匹配,通過資本優化配置驅動生產力提升和高質量發展。此外,要保障商業可持續性。設計市場化激勵相容機制,平衡綠色項目的社會效益與金融機構的盈利訴求,確保低碳轉型支持舉措兼具政策導向性與商業可持續性。要實現綠色金融的高質量發展,應強化金融、環境、政府、企業等多元主體協同,避免出現政策推進受阻、實施效果異化等現象。還要強化長效激勵機制,針對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側重短期目標、對低碳技術研發及生態保護等長期投入動力不足的問題,需通過碳定價、綠色金融工具等構建長效激勵體系。
王遙(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用好綠色金融支持清潔能源發展?!半p碳”目標下,清潔能源巨大的增長空間帶來了龐大的資金需求,綠色金融作為支持經濟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在促進清潔能源發展方面已有顯著成效。然而,目前清潔能源項目經濟效益不確定因素增多、綠色金融投放較為集中、產融對接不夠暢通等問題較為明顯。未來,要用好綠色金融充分支持清潔能源發展,建議從完善清潔能源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夯實綠色金融支持能力以及暢通金融資源與清潔能源產業的合作渠道等方面持續突破。
作者|祁鼎
排版|伊楠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