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人去世前在養生會館充值消費近70萬后續:店家退還30萬
從2023年10月至2025年2月間,沈陽一位七旬老人在當地“源漾健康管理抗衰中心”(又稱:源漾美容養生會館)充值近70萬元,直至其去世,已消費約47萬元。老人去世后,其女兒劉女士在整理老人遺物時發現此事。
3月6日,澎湃新聞針對此事刊發報道。3月10日,在當地消協調解下,劉女士與該美容養生會館達成退款協議,店家共退款30萬元,其中包括老人充值后尚未消費的23萬余元。
劉女士表示,對此結果她雖不滿意,但也別無它法,只能是盡量減少損失,“我現在就希望能通過我的這個事情,給別人一些教訓,不要再花這種錢。”
事實上,近年來此類事件頻發。一些所謂的養生會館,利用部分老年人辨識能力差的特點,誘導他們進行大額消費。2024年10月,華商報也曾報道過一起類似事件,該報引述知情人的說法稱,“隨著不斷被曝光,這些養生館的套路也發生了變化,就是沒有儀器,不賣產品,頻繁更換營業主體,讓消費者和執法者找不到他們,但基本都是一撥人,他們利用政策的監管的漏洞,持續的進行著欺騙老人的勾當。”
當地消協調解,養生店退款30萬元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劉女士的母親李某某生于1954年4月,于2025年2月19日下午去世。母親去世后,劉女士發現母親的存單不見了,而在放存單的地方發現三張源漾健康管理抗衰中心的消費單。處理母親后事期間,劉女士看到一條關于源漾健康管理抗衰中心的報道,她懷疑母親也遭遇了同樣的“套路”。
劉女士遂向當地市場監管所投訴。3月4日,她和市場監管所工作人員前往源漾健康管理抗衰中心,該店向劉女士出示了其母親李某某在店消費記錄,從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李某某在該店充值消費共計近70萬元,會員卡中尚有23萬余元未消費。
消費記錄顯示,該店的項目五花八門,有“眼艾灸、耳前后淋巴保養、頸部淋巴保養、任脈保養、椎保養、頸保養、腦齡保養、骨保養”等等。
劉女士出具的病歷顯示,其母親李某某曾在2022年1月13日因腦干梗死住院,2024年1月又被診斷為認知障礙和睡眠障礙。劉女士表示:“我母親一個月退休工資才三千來塊錢,如果不是被誘騙,一個老人怎么可能這么花錢。”
在最初的交涉中,劉女士要求源漾健康管理抗衰中心全額退款,但該店只愿意退還尚未消費的23萬余元,另外再退2萬元。對此處理結果,劉女士并不滿意。
3月6日,澎湃新聞針對此事刊發報道。3月10日,在當地消協調解下,劉女士與源漾健康管理抗衰中心簽訂退款協議,店家共退款30萬元,其中包括老人充值后尚未消費的23萬余元。
對此,劉女士雖不滿意但也只能無奈接受,“人家如果關店跑路了,我的損失可能會更大。我現在就希望能通過我的這個事情,給別人一些教訓,不要再花這種錢。”
同類事件頻發
公開報道顯示,近年來,類似事件屢屢發生。據《新黃河》報道,2024年,濟南一位81歲老人9個月內向兩家美容機構轉賬近5萬元,項目從“祛斑”延伸至“抗衰修復”。家屬質疑老人被誘導消費,店家卻稱自己“明碼標價”。
濟南市市中區衛生監督所一工作人員表示,美容美發店屬于生活美容范疇,店里有淋巴排毒、美容淡斑、肩頸按摩、艾灸一類的項目,在沒有使用醫療器械(標有械字號的器械)的情況下,做這些項目是合法合規的。“比如這個淋巴排毒,其實就是起了一個比較好聽的名字,說白了就是按摩,沒有通過外部儀器,就是沒有通過那種醫療器械就不算違規。”
此外,該工作人員透露,衛生監督所此前也曾接到過此類事件的投訴,“他們這一塊兒有一個集中的話術,我們之前處理過幾個這樣的。老人在消費時得到了滿足,因為店員會不斷地跟老人們聊天,他們感覺被尊重了,有陪伴感,這是一個心甘情愿的過程,除非能證明這個老人完全沒有民事行為能力,這樣才能打官司去要,不然很難。”
2024年10月26日,《華商報》報道稱,西安一名老人一年多時間在一家名為“御康嘉生活美容”的店內消費了42萬元,其中單日最高消費6.6萬元。在市場監管和衛生部門介入后,該店給老人退還了3萬元。
《華商報》引述知情人的說法稱,“隨著不斷地被曝光,這些養生館的套路也發生了變化,就是沒有儀器,不賣產品,頻繁地更換營業主體,讓消費者和執法者找不到他們,但基本都是一撥人,他們利用政策的監管的漏洞,持續的進行著欺騙老人的勾當。”
2024年9月11日,廣州市市場監管局也發布了一則類似案例,一名七旬老人摔傷后,在一家養生推拿機構做推拿理療,近一年充值37萬元。后經當地消協調解,店家最終退款18.8萬元。
廣州市市場監管局文章稱,上述案例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養生推拿行業侵權案例,此案中,經營者在推銷保健理療服務時存在一定的誤導,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
對于此類事件,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趙良善認為,一些養生館在經營中存在虛假宣傳、價格不透明不合理等問題,辨識能力較差的老人很容易上當受騙,而且老人們通常沒有取證留證意識,這會對后續維權造成困難。
趙良善提醒,類似事件頻繁發生,再次引發我們對老年消費者保護的思考。要防范此類問題,除了依賴監管部門的監督執法外,老年人自身也需保持警惕、理性消費。社會大眾尤其是老人的子女,日常也要多多關心老人,避免老人陷入消費陷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