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個減重醫生想要與身體談判
31歲的吳天根參加健美比賽,是個偶然。
他的另一重身份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肝膽胰腺外科的減重醫生。去年的一天晚上,他剛做完手術,一走出手術室就“出現了低血糖,整個人非常難受”。
他突然覺得,如果再這樣下去,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怎么去救助病人呢?
此前,他由于運動造成傷病,體育活動被長期擱置;加之臨床、科研工作忙碌,他體重一路飆升。
那時,身高一米八二、體重97.5公斤的他屬于輕度肥胖,如果再查出其他如高血脂、代謝紊亂等基礎疾病,他可能隨時面臨減重手術。這對他來說意味著失控。
今年是國家體重管理年。去年10月份發布的《2024年版肥胖癥診療指南》顯示,肥胖癥已成為我國第六大致死致殘主要危險因素。
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在今年“兩會”期間也談到,腰圍太大、體重超重,有人甚至患上了慢性病,這就需要醫生和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后續將引導醫院開設體重門診。
無論作為病人還是醫生,吳天根都決心改變病狀。他想到參加健美比賽,用最極致的方式重塑身心。比賽之外,他也找到了緩慢扎根和持續發力的方向。

吳天根減肥前和減肥后。
極致兩分鐘
1月,廣東江門,健美比賽的舞臺上,吳天根抬手、踮腳,肩背的肌肉線條隨動作起伏。涂上美黑油之后,他的肌肉線條更加明顯,硬朗,看上去像一尊流動的雕塑。接著,他以西部牛仔的造型登臺,舉著黃金雙槍,眼神堅定地望向前方。
這次比賽是近幾年來參賽人數最多的一次,約有400名選手,其中不乏職業運動員。上臺前,吳天根內心只想著“上去干就完了”,沒有想結果。
為了那兩分鐘身體的極致展現,他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減了近50斤。
最初萌生參賽想法時,他想到了史璠。他們經常在同一家健身房鍛煉,逐漸熟絡。史璠是湖北大學體育學院的教師,也是一名國家隊運動員,曾在2024年國際頂級健美賽事世界健身模特錦標賽中獲得冠軍。
史璠回憶,去年,吳天根和她說過四五次想要參加健美比賽,但最后因為他工作的原因沒能執行。直到年底,史璠告訴吳天根,2024年全國性的比賽只剩DWOWS健美健身新人系列賽(全稱DW overcomes with spirit, 是健身健美行業里專業的比較知名的全國性比賽)的最后一場比賽,而且距離開賽只有42天左右。
相比職業運動員,他的備賽時間不夠充分,而且備賽不是“餓瘦”那么簡單。史璠說,要在降低體脂率的同時,最大化地保留肌肉量。史璠的專業團隊介入后,為吳天根制定了嚴苛的訓練計劃——每日精準到克的飲食清單、高強度力量訓練以及賽前造型打磨。
史璠有多次參加世界級和國家級健美比賽的經歷。在她眼中,健美是一項“與身體談判”的藝術。備賽并非易事,嚴控飲食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低體脂狀態下,情緒暴躁、失眠脫發更是常態。舞臺上那兩分鐘的“完美”,至少是用三個月的煎熬換來的。
而在吳天根的整個訓練過程中,最煎熬的是控水。比賽前三天,他需要完全斷水,身體脫水至極限,這樣肌肉線條才能如刀刻般清晰。這對專業運動員來說也是極大的挑戰,史璠記得,即使在那種狀態下,吳天根還是每天笑著去訓練。他的意志力和專注度不亞于投入一場手術。

吳天根為病人做手術
史璠說,競技體育是殘酷的。健美比賽前一刻,選手需將體脂率壓至8%以下,肌肉在脫水后呈現出近乎病態的狀態。“那一刻的身體,其實是虛弱的‘藝術品’,”史璠坦言,“但站上舞臺時,你會忘記所有痛苦——那種征服極限的快感,也是競技體育拼搏的精神。”
最終,吳天根一舉拿下新秀健體組別冠軍、公開健體組別冠軍、體育模特組別冠軍、線上人氣全場冠軍。
得知師兄拿了健美冠軍時,李金澤并不感到意外。他和吳天根師出同門,認識已有十多年。“他一直是執行力超強的人。”李金澤說,這么多年來,吳天根一直有運動習慣。李金澤回憶,吳天根以前讀大學期間,就是學校籃球隊的主力,經常帶領球隊在比賽中獲勝。

吳天根學生時代參加籃球比賽
在減脂訓練的過程中,李金澤和吳天根每天督促對方打卡。“他好像沒有瓶頸期,我就卡到了一樣。有幾天就減不掉(體重)。”李金澤說,他佩服吳天根的決心,“這么短的時間內減這么多體重,很少有人能做得到。”
李金澤問吳天根是怎么練的,對方把自己一天的訓練內容發給他。最多的時候,他一天做四次有氧運動,吃純水煮的菜。有時候會登爬樓機,“會練哭出來的那種”。
據他所知,那段時間,吳天根盡量減少社交活動。即使有時需要出去跟人吃飯,他堅持不飲酒,外出就餐還會帶上自己的減脂餐,比如蒸的土豆。
那時李金澤在昆明,因為學業和工作壓力,體重飆升到兩百斤。吳天根開玩笑說,你再不減肥,我就給你做減重手術。于是他跟著吳天根鍛煉。每天做兩次有氧運動,控制碳水,晚上吃減脂餐。那個月下來,他也減掉了十五斤。
在奪冠的消息傳開前,醫院的同事并不知道吳天根參加了健美比賽,直到在《人民日報》的公眾號上看到他的消息。醫院宣傳部門的同事說,醫院自建院以來還沒有上過《人民日報》。
吳天根也沒料想到會受到如此大的關注。這名減重醫生得到健美冠軍之后,一個直觀的數據是,他的自媒體賬號更新了五天的科普視頻,收獲了四千多的粉絲。
健美比賽只是他職業生涯的一個插曲。吳天根說,他知道,健美冠軍的聲名不會持續太久,醫學才是他要持續發力的領域。
管住嘴、邁開腿的前提
2月21日這天下午,吳天根要看四十名病人。
“我的手總忍不住顫抖,時常會覺得饑餓難挨。”下午兩點,一個身材魁梧、戴著眼鏡的男子坐在吳天根對面的椅子上說。因為被肝臟和體重問題持續困擾,他急于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男子說他總是想吃東西,一直有吃抑制食欲的藥物。“你現在需要停止吃這類藥物,這樣肝臟的負擔過重。”吳天根停了幾秒繼續說,“你想過沒有,你不可能一輩子靠這個藥,所以最關鍵還是要改變不健康的膳食結構和不健康的作息。”
男子點頭表示贊同。接著,男子又就運動和飲食的問題發出疑問,吳天根一一回答完,時間過去了大概二十分鐘。最后,病人接過幾張檢查單,禮貌地和他道別。“等你結果出來之后,我再給你建議。好好加油了!”吳天根用安慰的語氣說道,結束了這次問診。
男子離開后,一位母親帶著女兒走進了診室。這位母親聊起自己的女兒是一名舞蹈生,即將參加藝考,而她擔心女兒的體重會影響成績。
和之前的病人一樣,吳天根測算出女孩的BMI值,在正常范圍內。接著他說,雖然目前你有些超重,但是沒到肥胖的狀態。“你一定聽過管住嘴、邁開腿吧?但前提有三大點,充足的睡眠,穩定的情緒和激素。”
他像一位心理咨詢師,關心起對方的情緒,睡眠。女孩袒露,因為面臨考試,她的睡眠很不好,夜里很難入眠,總會感到焦慮。
接著,吳天根針對女孩難以入睡和焦慮情緒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我不建議你用褪黑素等藥物,可以先試著用熱水泡腳,戴蒸汽眼罩,用零壓的耳塞或者睡前喝一杯溫牛奶……情緒需要你自己去調節。我知道面臨高考會有很大壓力,但其實它只是人生的一小步路,經歷就好。”
女孩用力點頭。但她的母親卻顯得更加著急。“您覺得到今年年底,她瘦到115斤有沒有可能?”
“要看她執行的力度有多高。”
“我都不敢給她太多錢,怕她吃多了。”
“這個無法從本質上改變。你不給她錢,不代表她不會去買吃的喝的。關鍵是,一定要她自己想去改變。”
這位母親和女孩離開后,吳天根的診室又迎來數十位不同的病人。幾個小時過去后,他的聲音有些沙啞,但還是盡量提高嗓音,確保病人能聽清他的話。

吳天根給病人看診
中國減重手術及相關臨床和基礎研究的開展時間可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但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發展則始于2000年左右,臨床和基礎研究也隨之逐步深入和完善。吳天根說,近年來,我國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在他看來,很多患者是因為吃太好,沒運動,沒控制,加上熬夜,作息不規律,最終發展成肥胖。
吳天根本科畢業于湖北醫藥學院,在昆明醫科大學完成了碩博連讀,其間的研究方向是肝膽胰外科,后來在武漢大學進行博士后學習,從醫時選擇了減重領域。
他記得曾經有一個300多斤、30歲的病人來到醫院就診,剛辦理完入院手續,病人嘴巴突然一下變得烏青,送到ICU也沒能搶救過來。“這是肥胖導致的呼吸衰竭。”
這個年輕病人的離世對吳天根觸動很大。面對那些需要手術的病人,他經常會說這句話——如果你是我的家人,我會讓你做這個手術。
從醫以來,他接診過的最胖的病人是一位600斤的男孩,代謝紊亂,平日里甚至只能坐著睡覺。最后通過手術,限制攝入,減少吸收,男孩的生活才逐步恢復正常。
當天最后一個門診病人離開前,吳天根再次叮囑說,“從明天開始,早上你醒來后,到你晚上睡覺前,一天里所有吃進嘴的食物,包括水,都拍好照片,整理好,三天后一起給我。我會根據你的飲食結構,給你更有針對性的調整建議。”吳天根會讓每一個病人記下自己和團隊人員的聯系方式,并提醒他們,有任何問題,隨時聯系他。
減重門診跟其他門診不同,吳天根還帶有體重管理師的身份。減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位病人的后續情況他都要跟進指導。包括做了手術的病人,他也要長期隨訪。
父與子
1月,一位父親從江蘇寫信給吳天根。信中,這位父親敘述說他31歲的兒子因為肥胖,患上了呼吸暫停綜合征,夜里睡覺呼嚕聲很大,時常有急促的呼吸。
這個父親在信中寫道他很著急。兒子努力過,但很難瘦下來,或者瘦下來后又復胖。吳天根看完信后,聯系上這位父親。不久后的一天下午,他帶著兒子出現在了吳天根的診室里。

病人的父親寫信給吳天根求助
吳天根先對他的日常生活進行干預。雖然他的代謝有點紊亂,已經達到手術治療的指征,但他希望他再搏一把,嚴格執行他的方案,看能不能瘦下來。
他能理解這位父親的急切。每次,他看到那些帶著孩子焦急就診的父母,就會不禁想到自己的父親。吳天根出生在湖北省潛江市,他的父親是江漢油田的職工。
比吳天根大十歲的姐姐考上華中科技大學后,父親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選擇了去中石化的外部市場,一年只能回家一兩次。父親常駐外地,不能陪伴家人,并為此自責。那時吳天根正在上初中。后來他和父親聊到這個話題時,父親總是顯得格外傷感,缺少對孩子少年時的陪伴,一直覺得虧欠他。
小時候的吳天根已經能夠理解父親。父親是一個非常有責任感的男人,那時父親調到外部市場后,爺爺生病臥床,父親又選擇調回來,以便照顧老人。
但回來之后,由于工作上的壓力一時難以調整,加之對家人的虧欠感,父親時常自責,后來陷入重度抑郁。每天放學回家后,吳天根看到父親情緒很低落,夜里睡不著覺。
那是十年前,父親確診抑郁癥。吳天根的姐姐剛到武漢同濟醫院工作,姐夫說這病一定要藥物干預。但是那個時候,他們對抑郁的認知是不需要吃藥的。父親也抵觸,把吃進去的藥都吐了出來。“他不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情緒的死循環里。”吳天根回憶說。
雖然有藥物干預,但是父親已經出現自殺傾向。每天,他會跟父親說加油。有一天,當他說出“加油”兩個字后,父親情緒反應激烈,罵了句臟話后說,“我今天就去結束自己(的生命)”。父親的話,讓他感覺在黑暗中一直下沉。他每天除了上學,擔憂最多的是,父親今天會不會突然消失。
半年時間里,家人二十四小時輪班倒,一直陪在父親身邊,怕父親出事。“他可能趁人不注意,就把手戳到電源里面。”
在親人的理解和陪伴中,父親的狀態慢慢好起來,失眠等癥狀也減輕了。吳天根還是經常和父親聊天,一有時間,他就陪父親打籃球、下象棋和游泳。

吳天根和父親
2019年父親心梗之前,他們父子組隊出去打籃球,有時遇到個子高大的對手,用身體碾壓父親,吳天根看到后就決心必須打贏對方。贏了之后,他很享受父親和他擊掌的那一刻。
父親生病的經歷也讓吳天根認識到,在他看病過程中,同樣要注重對病人心理的關注。很多時候,病人一坐下來,第一句話會說,我媽非要我過來,或者,我覺得胖一點沒什么。
這時,他會告訴病人,很多時候,認知缺乏和心理疾病也是不可低估的問題,“我們往往過多注重身體的問題,忽略了心理的問題。”如有病人來就診,說想打減肥針,為了以后還能繼續胡吃海喝。吳天根說,我不能給你打這個針,因為你一定會復胖。
“他沒有意識到肥胖的危害。”吳天根解釋道,針一停下來,他又暴飲暴食,生活并沒有改變。只有形成健康的生活飲食、運動習慣之后,才不太會復胖。
認知還源自他長期學醫和從醫,在醫院見過很多生生死死。當他面對生病無法救治的病人時,讀博期間一個師兄因為抑郁癥終結自己的生命時,最好的朋友的父親在給病人做完急診手術后突然去世時,他意識到,活在當下,把每一天過好,比什么都重要。
8小時之外
參加健美比賽之前,吳天根一直保持著運動和健身的習慣。“如果存在飲食不規律,生活作息亂,工作強度大的情況下,身體依然可能處于亞健康狀態。”
每天早上六點起來后,他會把當天最想學的知識放到跑步機的投影儀上,邊鍛煉邊學習,聽文獻。這個習慣的形成是由于他“研究過很多文獻”后發現,早上人的自律值是最高的。
早晨起來,不管再忙,他一定要先用發膠打理、固定好他的頭發,保持他喜歡的發型。
這段時間,尚在博士研究生階段的李金澤在武漢做科研評估,每周都會去吳天根的門診幫忙。吳天根給他一種感覺是“能量無限”,他總會被其樂觀開朗的個性所感染。而且,他發現吳天根有一個優點是,能夠看到、學習別人的優點。
讀研究生的時候,其他人都抱怨某個同學不好相處。到吳天根那里,他會說,要看到他努力的地方,人總有優點的。不管是科研、臨床,還是生活上,多幫助別人,他才會接受和認可你。
記得第一次執刀闌尾炎手術,李金澤感到慌亂,是吳天根教會他一步步來。吳天根相對沉著冷靜,不管碰到多大事情,他會說,再大大不過生死。他始終保持耐心,不厭其煩地去解釋他人的問題。病人大部分的訴求和情況比較相似的,一下午幾十個病人,同樣的話有時會講很多遍,但是他總能保持耐心和禮貌。
醫生之外,吳天根還有一重身份是世界跆拳道聯盟黑帶三段,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搏擊協會會長。
小時候,跆拳道就在他身邊風靡起來。幼兒園時他開始學跆拳道,這是他自己的想法。直到現在,他能一口氣說出跆拳道精神:“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他認為在那時老師的教學中,他學會了忍耐。

練跆拳道時期的吳天根
練習跆拳道,傷病骨折是常事。常年訓練下來,他不是右手骨折,就是左手骨折。年復一年。剛開始學的時候,吳天根沒有太多自我意識。真正想學跆拳道,是他開始想去阻止校園霸凌和校園暴力。
那時,他身邊有朋友被欺負,有高年級的小混混在校門口找低年級的學生要錢。他想保護自己以及對自己重要的人。
后來,他想走職業道路,但逐漸發現了競技體育的殘酷性。“你只能拿第一。你必須拿第一,別人才認識你,沒有人知道亞軍。”而且,拿到第一需要極高的天賦。
幾年專業訓練后,初中時,吳天根經過專業教練評估,說他的天賦不夠,天賦包括他的爆發力和反應速度。那年他十五歲。他已經知道,自己將來無法成為一名專業運動員。認識到這點,對一個孩子來說是殘酷的。
不過得到這樣的評估結果,吳天根并不氣餒。小時候,他喜歡看黃飛鴻。黃飛鴻開醫館,能文能武,他覺得自己也可以。體育之路中斷后,他還可以選擇從醫。家人里面,他的奶奶、姑媽、伯伯、叔叔、姐姐、姐夫都是醫生。
他從小看著他們治病救人,覺得醫生是了不起的職業。在他印象里,家人從來沒有抱怨過這份工作辛苦,反而都建議他學醫。于是他決定,他要當醫生里面,跆拳道練得最好的。
后來他進了大學讀醫學專業。畢業后,他又回到家鄉的醫院工作,又在醫院創辦了搏擊協會。從他提出想法到成立搏擊協會,只花了一個月。根據他大學期間在醫學院里辦跆拳道協會、帶領學生鍛煉的經驗,他知道一定會有很多同事加入。而且在他看來,搏擊是有氧、無氧結合的運動,“可以做到燃脂塑形,踢腿時需要臀發力,打拳的過程是全身的協調性,對鍛煉腰腹力量比較有用”。
搏擊協會成立后,吳天根避開上班時間,利用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時間帶教,很多內科醫生和非手術日的外科醫生都樂于加入其中。
他辦公室的同事說,以他的性格,干哪一行,就能愛哪一行。“因為沒有完美的職業,你只能盡量樂在其中。”吳天根說。
新的一天上午,他到病房查看昨天剛做完手術的病人,了解病人的精神狀態、睡眠情況,切口是否疼痛、滲液,有沒有腹痛、腹脹,以及大小便情況等。病人的狀態很好,還強烈向他推薦電影《哪吒2》,讓他有時間一定去看。
從病房出來,他快速脫下白大褂,這幾天是自然基金申請的提交時間,他又騎著電動車趕到科研中心,要幫一個師弟的論文提修改意見。
下午,吳天根結束了五個小時的問診,背上黑色雙肩包,快速跑出門診樓。夜幕降臨,一些病人和轎車紛紛駛出醫院。
他迅速趕回外科樓,參加本科醫學生的論文預答辯。結束之后,又被院長叫到辦公室探討團隊發展的問題。回家后,他還要繼續寫一本關于醫學的科普書籍。這意味著,他的一天并未結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