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鯨落,萬物生”——廣西北海潿洲島觀鯨記
“一鯨落,萬物生。”這是鯨魚的生命禮贊。這個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生靈,海洋中救人的天使,以其獨有的神秘性,吸引著人們奔赴世界各地的觀鯨目的地。得知廣西北海潿洲島海面,這幾年發現每年冬春之際都有布氏鯨出沒,賞鯨的念頭便念念不忘。今年元旦前幾天,抓緊用上年休,開啟觀鯨之旅。
北海天氣陰冷。北風夾著小雨,冷得毛骨悚然,身上的羽絨服還脫不下來。出租車司機告訴我們:“你們來得不巧,前兩天剛剛來了冷空氣。”聽說要去潿洲島觀鯨,司機一口東北腔嘀咕道:“這天氣,夠嗆。”聽聞此言,一路忐忑到了酒店。
我對鯨魚有探究之心,還要從老家石浦說起。這個半島小鎮位于東海之濱,“東海有大魚”的地方。鯨魚在這山海島嶼之間,不是美麗神話,而是傳奇故事,亦真亦幻,瑰奇迷離,一直縈繞腦海。
當地漁民拜“魚師菩薩”。這位世傳的捕魚師傅,以技通神,教會漁民捕魚捉蝦,保佑漁民出海平安。供奉“魚師菩薩”的魚師廟,建在海灣巖岬之上。鎮上的老輩人說起魚師廟,常常惋惜地念叨,廟梁原來是用長長的鯨魚骨做的,有好幾根吶。
上世紀70年代修建沿港馬路,寺廟被拆,鯨魚骨不知去向。2018年夏天重建魚師廟,在舊址附近挖出一根長約2米、寬1米多的碩大白骨,經寧波大學徐善良教授鑒定,為鯨魚骨。
更為魔幻的是,就在二十多里外的東陳漁村,“咸水祠堂”屋頂大梁上,一根鯨魚頰骨橫梁飛架,色澤黃潤如同積年的象牙。魚骨上刻:“大清乾隆貳拾年乙亥正月朔自入本港門海鰍頰骨。”此事見于乾隆年間《象山縣志》。海鰍,是古人對鯨魚的稱謂。這座國內僅存的魚骨廟,距今已有270年歷史。

“咸水祠堂”的鯨魚骨屋梁 高子華攝
辦理住宿手續時,我急著問老板娘李姐:“這天氣刮風下雨的,明天能不能出海觀鯨?”李姐說:“我問下朋友,觀鯨向導小楊。這幾年來島上做布氏鯨科考的科學家,都是他安排船只出海的。”“小楊,是不是斜陽島的小楊?”李姐好奇地反問:“是他,你怎么知道他?”我說:“來北海考察確認發現布氏鯨的學者陳默,在文章里提到他。我們就是看到他的文章,才過來觀鯨的。”談話間,李姐已經問過小楊,她語氣篤定地說:“小楊回了,明天可以出海觀鯨。”
次日清晨,太陽在天邊透了會兒白光,就被密布的烏云遮住,窗前成片的木麻黃樹枝葉在風中搖曳。遠處海面,漁船在風浪里時隱時現。見此情景,我的心一緊。游船出海是有風浪限制的,照眼前的風浪,觀鯨船恐怕出不了海。
早飯后詢問小楊,小楊說:“現在風力大,不過會慢慢降下來,下午大概四五級,出海不受影響。出海如果看不到鯨魚,退還30%的費用。”最后不忘叮囑,“你們上了船,相互之間不要問價格。”聽罷此言我想,這個小楊,幾年觀鯨下來,生意經已經蠻熟了。
昨晚我和小楊第一次通電話。潿洲島出海觀鯨,游艇碼頭在南灣海濱公園,每天下午有一點和四點兩班。民宿李姐建議,“你們最好定四點的,還可以在海上觀賞日落。”預定時告知,四點的觀鯨船已經客滿。

船長與游艇 高子華攝
下午一點鐘,我們乘坐的“恒躍6號”游艇最后一個駛出碼頭,以每小時30多節的速度,向著斜陽島,向著廣袤的大海出發。駛出內港,風浪越來越大。疾馳間,風浪撞擊游艇底板,發出“嘭嘭”“嘭嘭”的響聲,沉悶單調有力。
這聲音我聽著熟悉,在老家出海,風浪大時,也會聽到這種海浪拍打船板的聲音。
漸漸地,海天交接處,出現了斜陽島。這座海島和潿洲島是姐妹島,都是火山島。島的名字頗有詩意,據說是因為它位于潿洲島東南,從潿洲島上可觀太陽斜照小島全景。從船上遠遠望去,我倒覺得橫臥海中的斜陽島,就像一頭在深海游弋的鯨魚露出的巨大身軀。
駛過斜陽島,眼前出現了先前出發的一艘艘觀鯨游艇,朝著不同方向,在海面左馳右騁。海上風浪依舊很大,不時有浪花濺上游艇,飛到臉頰上的水珠涼涼的。時間一分鐘一分鐘過去,出海已經一個多小時了,沒有海鳥飛翔,不見鯨魚蹤影。
同船的觀鯨客沉默無聲。鯨魚喜歡在舒適的海域自在地覓食嬉耍,就像嬰兒只有在松弛狀態才會露出微笑。莫非今天這般風浪起伏的海面,并不適宜于布氏鯨出現?
就在此時,游艇忽然左轉,沖向前面無垠的海疆。站在甲板的乘客發出驚呼:“鯨魚!鯨魚!”遠遠望去,一頭深灰色的布氏鯨,正從海里探頭前躍,露出龐大背脊,尾鰭揚起后沉入海面。如此這般四五次,待四面的游艇趕到,鯨魚早已消失在茫茫大海。
接下來又是漫長的等待。十多艘游艇在海面四處巡弋,就是不見鯨魚出沒。呼呼的海風里,猛聽間船長大喊:“右邊有鯨魚!”只見不遠處一頭海鯨橫穿游艇,瞬間不見蹤影。正如約翰·米爾頓在《失樂園》所寫:“那巨大的鯨魚,在深海中游弋,如同一個移動的島嶼。”
馬達聲漸緩,游艇停了下來。這時海上風浪慢慢變小,我從船尾走到船頭甲板。上船兩個多小時,十二位來自天南海北的觀鯨客,終于有時間在漂浮的甲板上拍照、閑談,享受北部灣浩瀚無邊大洋之上的閑暇時光。
船長告訴我們,自己姓蔣。有船友問船長,“剛才為什么沒有朝著鯨魚游動的方向行駛?”船長說:“鯨魚下沉海里,一眨眼就幾海里外了,追不上。”
我們談天時,船長站在甲板,四處遠眺,尋找鯨魚出沒的蹤跡。突然船長招手大聲說:“出發。”馬達聲起,游艇再次起航。
“鯨魚在前面!”我站在船頭甲板,在一片驚喜聲中,看到海面上一頭布氏鯨露出巨大魚頭,接著是一連貫熟悉而又優雅的出海入海姿勢。我一手緊握甲板欄桿,一手拿著手機拍著視頻。此次出海,因著波洶浪涌,看到了布氏鯨出入碧波大洋、穿濤破浪的雄姿,真是意外之喜。
返航順風順潮,海面不起波瀾。在溫煦的陽光里,船上的觀鯨客開心地交談著,分享難忘的觀鯨感受。船回碼頭,我問船長:“我們游艇每次都是第一個駛到鯨魚出海的位置,您是怎么判斷的?”船長朝我憨厚地笑笑,說:“出海觀鯨多了唄。”
橫海之鯨,乘波躍鱗,鯨吸鯨歌鯨落,神圣而又悲憫。回北海“北游12號”游船小賣部的上方,貼著一幅正方形招貼畫,紅底黃字,正中“鯨”“喜”二字,構圖別具巧思,寓意“見鯨有喜”、“鯨喜連連”,“鯨”神氣十足,喜氣洋洋。

“見鯨有喜” 高子華攝
一次多么難忘的新年觀鯨之旅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