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施一公委員:給年輕人更多支持,他們是未來改變世界的力量
西湖大學2018年成立以來,先后取得40多項“世界首次”的突破,其中80%由青年科學家創造——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其中人才培養是主體和核心,尤其是有朝氣、有想法、有干勁的青年人才。2025開年,我們已經感受到這種澎湃的力量,哪吒2、宇樹科技、Deepseek……領軍者都只有三四十歲,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

施一公委員
“青年科學家擁有敏銳的技術嗅覺、開放的跨界思維和敢為人先的精神,西湖大學的一批博士生甚至本科生也開始嶄露頭角。”他說,年輕人是未來改變世界的力量,我們要做的就是義無反顧地相信和支持他們,提供優越的科研條件、創造寬松的氛圍、探索基于創新的評價體系,幫助他們成長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的中堅力量。
西湖大學是一所定位于“高起點、小而精”的新型研究型大學,現有理學、工學、生命科學、醫學4個學院,全面實施不唯量化指標的科技評價標準。目前擁有246名博士生導師,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百余所高校院所,有的曾在知名高校長期任講席教授、系主任,平均年齡42歲,最小的不到30歲。
施一公曾介紹,西湖大學堅決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發表論文數量、影響因子、引用率,以及研究人員的頭銜、獎項、專利等都不是評價的主要標準,而是尊重國際同行評價,以研究成果的不可替代作為主要遵循;堅持學術人才全職引進,執行年薪制,不設科研績效獎勵,依靠內生動力挑戰有長遠意義的課題,“這種導向正在催生‘化學反應’。”
2023年,西湖大學理學院朱偉團隊提出研究相變及臨界現象的新方法,為三維伊辛模型這一百年難題提供了新見解。
今年,工學院1993年出生的博導王睿再次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突破,成功將鈣鈦礦與銅銦鎵硒這兩種不同材料疊在一起,光電轉換效率達到23.4%。
不久前,生命科學學院盧培龍團隊在《自然》雜志在線發表論文,研究人員運用AI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跨膜蛋白質設計的精度和效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跨膜熒光激活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標志著AI蛋白質設計能力取得重要突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