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穩中有進啟新局 凝心聚力鑄華章——政府工作報告引發學術界熱烈反響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回顧總結過去一年工作,提出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部署今年政府工作重點任務。政府工作報告引發學界熱切關注,社科界代表委員、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報告不僅為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指明方向,也為“十五五”規劃的順利開局奠定了基礎。受訪學者表示,將認真學習報告精神,堅定落實各項部署要求,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良言、出實招、獻良策。
為高質量發展凝心聚力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我國發展歷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過去一年,我國經濟規模穩步擴大,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7.7%,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一連串的事實和數據,充分彰顯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穩”的態勢鞏固延續,“進”的步伐堅實有力。
現場認真聆聽報告后,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最大的感受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很務實,體現了以人為本和民生導向。他格外關注“三農”問題的部署安排,并注意到,報告多次提到了城鄉融合發展的理念,注重改善農村公共服務。魏后凱表示,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的最后一年,需要在開展有效銜接總體評估的基礎上,制定完善過渡期后幫扶制度和政策體系,報告對此進行了系統安排,這不僅為過渡期收官工作提供了明確方向,也為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穩中有進”“凝心聚力”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賀亞蘭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總體印象。她表示,2024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穩”的基礎更加堅實,“進”的動能不斷增強。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了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和重點工作,更加需要我們凝心聚力打好“十四五”收官戰,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政府工作報告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科學指導,高舉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引領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精神旗幟,有效凝聚全體人民力量,高質量做好政府各項工作,進一步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對于報告提出的“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強智庫建設”“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等重要要求,天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立文倍感振奮。他表示,這些要求對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發揮智庫咨政服務功能、提升人民群眾社科人文素養具有很強的指導性。作為地方社科聯,要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充分發揮黨和政府聯系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橋梁紐帶作用,加強政治引領力、理論支撐力、學術創新力、社科影響力、黨建保障力建設,推動新時代社科工作全面提質增效賦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理論和智力支持,營造良好社科文化氛圍。
強信心、聚共識、促實干。受訪學者一致表示,將更加明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將美好愿景變為現實。
錨定經濟發展航向
全國兩會是觀察中國經濟的重要窗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這些目標錨定了經濟發展的航向,彰顯了穩增長、促民生的堅定決心,為各領域協同奮進提供了清晰指引,必將有力推動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行穩致遠。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政策層面提出了很多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宏觀經濟指標延續了一貫的務實精神,如GDP增長目標設定為5%左右,既反映了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也為高質量增長提供了指引。與此同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延續性和支持力度的加大,體現了政策的穩定性和前瞻性。此外,報告還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步伐,尤其是培育壯大新動能,借助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為經濟轉型提供全新支撐。這些政策的落實,將為國民經濟的穩定與提升筑牢根基,有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內需是關鍵。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王文舉表示,要從引導需求、創造需求、支撐需求三方面將“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政策落到實處。在引導需求、釋放消費的潛在需求方面,相關部門要積極行動,精心制定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的專項措施,從多維度發力,充分釋放多樣化、差異化的消費潛力,從而推動消費實現提質升級。例如,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這一舉措不僅能促進消費者更新換代家中老舊物品,還能刺激消費市場,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知識產權是國家創新的關鍵依托,筑牢了科技進步與經濟騰飛的堅實底座。當前,我國正從知識產權大國向強國邁進,但仍需破解“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轉化”的瓶頸。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馬一德表示,報告強調“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以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和資產單列管理改革破解“不敢轉”難題,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和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化解“不會轉”困境。這為做好我國知識產權的保護和運用工作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與創新解法。他建議,要不斷完善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鼓勵各類企業開展專利交叉許可等技術交流合作,讓更多“紙面專利”轉化為“產業紅利”。
“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關于可持續發展全局的關鍵部署,旨在以政策驅動綠色轉型,為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同共進開辟新路徑。廈門大學副校長方穎提出,這一重大部署進一步彰顯中國政府持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心和擔當。要將綠色消費激勵納入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尤其要選擇生產鏈條長、生態效應明顯的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多方協作,上下齊心,通過政策協調放大綠色消費的提振效應。通過綠色消費升級推動綠色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通過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加快綠色新質生產力發展,進一步培育發展綠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國家的關鍵戰略抉擇,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個突出亮點是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推動以綠色、智能為代表的科技產業發展?!敝袊鐣茖W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認為,2025年,以DeepSeek、機器人、自動駕駛、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的爆發,為經濟社會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當前中國已經躋身全球綠色革命和科技革命第一方陣,并在眾多關鍵領域實現“換道超車”,處于全球引領地位。相信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中國經濟通過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綠色轉型與開放合作,將持續穩健增長,在全球經濟格局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提心氣,凝合力,務實效。受訪學者們表示,要堅定信念、勇毅擔當、穩扎穩打、真抓實干,把宏偉藍圖化為實景。
推動多項標志性改革落地生效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暖心、務實、惠民、可期,在社會發展、民生保障、文化建設、生態保護等多個領域提出諸多新舉措,這些創新理念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確保各項舉措落地生根、取得實效,才能真正把報告中的美好愿景變為現實,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推動國家穩步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民生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它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還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諧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敖衲暾ぷ鲌蟾娉浞煮w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政府工作始終為了人民、服務人民,緊密圍繞提升人民生活品質而推進?!比A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金龍說,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與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等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的實施將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動人民的生活品質邁向新高度。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作為一名教育戰線工作者,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程建平現場聆聽了政府工作報告。程建平表示,報告全面回顧了2024年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各項成績,明確了2025年十大重點工作任務,令人振奮、催人奮進。要以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聚焦教育均衡化,切實推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工程全面深入實施,為解決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供智慧方案。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是應對全球科技競爭的關鍵舉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核心驅動力。全國人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唐洪武表示,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我們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定調把向。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把培養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所需人才作為重中之重,持續推進“人工智能+”“機器人+”行動,加強跨學科人才自主培養,升級國家大學科技園,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做大做強有組織科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譜寫教育強國建設新篇章。
2025年,“十四五”規劃迎來收官,“十五五”規劃將謀篇布局。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洪向華表示,科學編制“十五五”規劃,對我們順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本世紀中葉完成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任務至關重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科優勢,結合黨和國家未來發展任務積極建言獻策,撰寫高質量咨政報告,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助力。
增底氣,匯眾智,抓落實。面向未來,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一致表示,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凝心聚力,攜手同行,以高度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和學術創新,努力解答好時代課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社科力量。(記者 孫美娟 段丹潔 劉越 李永杰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