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田野和理論中暢游——方言語法調查研究的新探索
浙江大學李旭平教授與孫曉雪博士合作完成的《吳語語法調查與研究》于2024年12月由中西書局正式出版。這部著作以其創新的框架、清晰的脈絡、鮮活的語料系統地呈現了吳語語法的整體面貌與內部差異。
全書共分四章。第一章為緒論,回顧了吳語語法調查的歷史階段和討論了方言調查的方法論問題。第二章結合格林伯格語言共性討論了吳語的形態句法類型以及吳語的內部語法差異。第三章明確了吳語語法范疇調查條目的任務和使用說明,第四章,作者提供了10個吳語方言點的詳盡的調查材料。
此書不僅僅是一部嚴謹的語言學學術著作,更是一部守護語言多樣性的文化檔案,凝聚了作者多年來對方言語法田野調查的實踐與理論思考。

一、構建吳語語法調查研究的理論框架
自趙元任1928年出版《現代吳語的研究》開始,現代吳語的方言語法調查一直面臨“無統一調查模板”可用的困境。書中開篇即直擊這一難題,指出語法現象的調查面臨三大核心挑戰:語法規則抽象性高、方言間差異復雜、研究目標多元。方言語法研究長期受困于描寫碎片化和系統性不強的困境。結合語言類型學和理論語言學的相關知識,本書構建了由語義出發的“細顆粒度”的語法參項調查體系。
全書以“對外”與“對內”雙重視角展開。首先,從“對外”的角度看,本書辨析了吳語在漢語方言中的類型學定位,揭示其作為 “過渡方言”的南北交融特征。其次,從“對內”的角度看,本書聚焦形態、句法、語義三層次,提煉出“有/無的差異”“虛詞來源的差異”“語法化程度差異”三大內部差異。例如,書中對比北部吳語的“是”“像”與南部吳語的“丐”作為人稱代詞前綴的功能分化,生動展現了語法標記的地域流變。本書提出的語法參項調查體系既注意到了吳語自身的語法特點,又為跨方言語法比較提供了規尺。
二、語法調查問卷的科學設計
在作者豐富的田野調查經驗的基礎上,本書第一章對方言語法范疇的田野調查目標、任務、方法、理念進行了頗具啟發性的反思,例如,針對“直接問詢法”等易受普通話干擾的弊端,作者提出“從語義到句法”的場景化調查策略。這種“真值條件”導向的調查法,既避免了語法調查里容易產生的機械翻譯,又揭示了形式與意義的深層關聯。
此外,全書結合田野調查經驗,深入探討了語法范疇調查問卷的設計與使用:圍繞人稱、指稱、體貌等十大語法范疇,設計了200個例句。該套語法范疇調查問卷既涵蓋漢語語法的普遍性特征,又盡可能地捕捉吳語獨有現象(如強調式人稱代詞“是我”“像渠”)。書中第三章更是明確寫明了每個語法范疇的調查任務乃至每條語法例句的測試方式,為有志于方言語法調查的讀者提供了詳盡細致、可實踐操作的指導范例,為方言保護與方言語法學理論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
三、宏觀視野的廣度與微觀調查的深度
在宏觀層面,作者將吳語置于世界語言的譜系中審視,提出吳語兼具SVO與SOV語序、后置詞發達等特征,這些特征使得吳語與藏緬語、東南亞語言形成了有趣對比。在微觀層面,全書強調對吳語語法現象的細致刻畫。以“數量短語指稱”為例,作者指出既需要兼顧句法屬性上數量短語的使用允準條件及其與動詞的相對位置,又要關注語義上的解讀,如概數詞是否具備定指的可能解讀。細致微觀的調查與研究,能為共時與歷時的比較提供可靠的語言事實。
《吳語語法調查與研究》為漢語方言語法的系統調查提供了一個成功案例,有望改變方言語法調查中普遍存在的零散碎片式的調查現狀。書中提出的“語法范疇調查問卷”可應用于其他漢語方言的調查。本書對“理論中立”問題的討論(如“描寫”與“生成”范式的互補),為方言學田野調查方法論提供了新的思路。
當然,任何研究皆有未盡之處。例如,吳語與其他南方方言(如閩語、徽語)的語法接觸尚需更深入比較;部分結論(如處置標記的地理分布規律)仍有待更大樣本驗證。但瑕不掩瑜,創新的視角、鮮活的語料、清晰的行文,必將使得本書成為方言學、類型學乃至文化研究領域的必讀之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