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圳基層觀察系列之五:老有頤養,共筑幸福晚年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重磅發布,全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并提出打造“民生幸福標桿”的戰略定位。其中,“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這七個關鍵民生領域成為深圳發展的重要方向,文件明確要求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五年來,深圳始終緊扣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脈搏,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每一項具體工作內容,切實提升深圳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馬洪基金會專注于基層治理研究,長期從多元視角深入觀察與研究深圳市74個街道的發展狀況。依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文件要求,深入剖析街道年度決算報告,對“民生七優”目標的建設與落實情況展開深度研究,進而形成系列調查報告。
本期推出“老有頤養”專題報告。
“老有頤養”的核心在于為老年人提供全面、便捷、高效且貼心的養老服務,充分滿足老年人在物質和精神層面日益增長的需求,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為實現這一目標,深圳市持續優化養老服務頂層設計,積極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致力于實現居家養老服務社區全覆蓋。

深圳多年來將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工作列為市政府重點推進事項。在《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構建高水平養老服務體系的決定》和《深圳經濟特區養老服務條例》的引領下,相繼出臺《深圳市深入推進老有頤養“907”幸福康養惠民工程 健全完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體系行動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構建高水平“1336”養老服務體系實施方案(2020—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撐,為各級政府部門的具體執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據。具體而言,“1336”養老服務體系凝聚政府、社會、家庭三方力量,扎實推進政府保障基本、居家社區聯動、機構專業照護三種服務模式,全力搭建并強化覆蓋市、區、街道、社區、小區、家庭6個層級的管理服務平臺。
街道作為行政體系的最基層,依據《老年社會工作服務指南》《2021—2035年深圳市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深圳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要求,通過建立社區長者服務站、小區長者服務點等舉措,構建起覆蓋全街道的養老服務網絡,將服務延伸至每一個家庭,讓每一位有需求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養老服務。
一、深圳市養老現狀洞察
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的挑戰。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深圳60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達940716人,占比5.3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565217人,占比3.22%。預計到2030年前后,深圳將正式邁入老齡化社會,到2035年,老年人口規模預計將近300萬人。為更好地服務老年群體,深圳市積極探索都市養老新模式。截至 2024年10月,深圳共有82家養老機構,提供機構養老床位14452個,其中護理型床位12311個。截至2024年6月底,深圳已實現居家養老服務驛站社區全覆蓋,共建成2099個驛站,這些驛站分別依托黨群服務中心(757個)、長者服務中心(站點)(421個)、社區健康服務中心(625個)、小區公配物業用房等其他空間(296個)建設而成 。然而,隨著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現有養老機構和服務設施在服務供給和覆蓋人群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街道在養老服務中承擔著大量基層工作,包括統籌轄區養老服務資源、推進養老機構建設與運營、營造老年友好型環境以及動員社會資源參與養老服務等。
(一)養老支出情況剖析
為深入了解街道層級養老服務工作的開展狀況,項目組收集74個街道的年度決算報告,追溯至已公開的過去3年的街道決算報告,通過分析街道財政支出及其變化來了解基層養老服務情況。研究發現,街道涉及養老的開支主要集中在老年福利支出和養老服務支出兩個方面。
在老年福利支出方面,各街道之間的差異較為顯著。2021年度,僅有24個街道有養老福利支出,南山區粵海街道支出最高,達1628.91萬元。2022年度,有該項支出的街道減少至18個,南山區粵海街道依舊位居榜首,支出為1497.85萬元。到了2023年度,有49個街道產生養老福利支出,南山區粵海街道再次以1793.90萬元的支出領先。值得注意的是有30個街道在兩年中未產生該項支出,有22個街道連續三年無此項開支。
在養老服務支出方面,寶安區的10 個街道連續三年都有該項支出,而其他區的街道存在不少連續三年無相關支出的情況。2021年度,僅寶安區10個街道有養老服務支出,西鄉街道支出最高,為747.43萬元。2022年度,全市有22個街道產生該項支出,西鄉街道支出為551.34萬元,再次成為支出最高的街道。2023年度,全市17個街道有養老服務支出,寶安區松崗街道以932.85萬元的支出位列第一。同時,14個街道連續兩年無該項支出,48個街道連續三年未產生此項開支。

從街道總的決算支出結構來看,老年福利和養老服務支出占比相對較低。一方面,養老助老消費券、津貼的發放主要來源于福彩公益金;另一方面,適老化改造、養老服務驛站建設等項目屬于基建類,未包含在這兩項支出中。這也反映出當前養老領域支出明細尚未形成清晰、統一的標準,在支出歸類和分類方面仍有待進一步梳理和規范。
(二)“老有頤養”的創新實踐探索
據預測,深圳將于2030年前后步入老齡化社會,到2035年老年人口規模將大幅增長。為積極應對即將到來的老齡社會挑戰,深圳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涵蓋養老服務立法、引導銀發經濟發展、完善養老服務網絡、加強養老人才隊伍建設等多個方面,全力構建高質量的養老服務體系。
完善法規制度,強化頂層設計引領:2019 年,《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提出“民生幸福標桿”戰略定位,“老有頤養”成為其中重要一環。同年,《關于構建高水平養老服務體系的決定》通過,正式拉開構建高水平可持續養老服務體系、打造民生幸福標桿的序幕。該決議從服務體系建設、制度完善、網絡構建、設施規劃、產業發展、社會氛圍營造等多個維度,對“老有頤養”提出了全面、具體的要求。此后,深圳陸續出臺《深圳經濟特區養老服務條例》《深圳市構建高水平“1336”養老服務體系實施方案(2020—2025年)》《深圳市老年社會工作服務指南》《深圳市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21—2035年)》《深圳市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深圳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四同步”暫行辦法》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和服務標準,逐步形成了以《深圳經濟特區養老服務條例》為核心,若干中長期規劃為支撐,多項政策文件為基礎的多層次養老服務政策體系。
構建全方位養老服務體系,夯實養老服務基礎:深圳以“1336”工作方案為指引,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資源,通過制定中長期規劃,逐步建立起具有深圳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2020年,《深圳市構建高水平“1336”養老服務體系實施方案(2020—2025年)》正式出臺。“1336”即搭建一個全市統一的智慧化養老服務管理平臺,凝聚政府、社會、家庭三方力量,做實政府保障基本、居家社區聯動、機構專業照護三種服務,做強市、區、街道、社區、小區、家庭六個層級的服務網絡。
深圳市充分發揮國資優勢,成立了國內大中城市首個集養老、醫療、托育業務于一體的國有養老托育資產管理運營平臺——深圳市幸福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作為全市養老托育資產管理運營、智慧服務和產業合作的重要平臺,積極引導其他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產業建設。同時,深圳借助“五年規劃”穩步推進六個層級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深圳市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2025 年實現街道長者服務中心全覆蓋”,《深圳市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也提出“2025年社區長者服務站(日間照料中心)在老齡化社區實現全覆蓋”。通過這些中長期規劃,深圳正逐步構建起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二、其他城市養老創新經驗借鑒
在國家大力推動養老服務和銀發經濟發展的政策背景下,各地政府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創新養老服務模式,為養老事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例如:蘇州市積極推動養老服務體系轉型升級,吸引多方力量助力養老產業;成都市依托本地旅游資源,打造特色旅居養老模式;杭州市憑借互聯網技術優勢,構建“互聯網+養老”服務平臺,實現智慧養老。

(一)蘇州市:從“老有所養”邁向“老有頤養”的轉型實踐
蘇州市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積極探索,成功實現從“老有所養”到“老有頤養”的跨越。以姑蘇區為例,當地推出“出行無憂”“健康護航”“智慧養老”“關懷陪護”四大服務禮包,精準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精細化的服務需求。同時,姑蘇區著力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已建成20家集“六助”(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助行)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并成功入選“第一批全國醫養結合示范區推薦名單”。
在養老產業發展方面,蘇州市吸引了大型央企國企、連鎖民企、外資企業等多渠道投資,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產業發展格局。國投寶原健康養老綜合體的建成,成為集生活、康養、醫養、度假為一體的全配套綜合養老社區典范。此外,蘇州市還注重養老服務人才培養,與高校合作開辦康養產業管理與服務培訓班,定向招錄社區公共事務管理專業畢業生,并推動居家樂養老服務中心與蘇州大學護理學院合作,建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為養老服務領域的產學研合作搭建了良好平臺。
(二)成都市:創新旅居養老模式的實踐探索
成都市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旅游資源,將養老與旅游深度融合,推出“養老 + 旅游”服務模式,為老年人提供旅游、休閑、養生一體化的特色服務。溫江區在旅居養老模式探索方面成效顯著。首先,溫江區積極布局銀發經濟產業園,形成了以老年產品、保健食品為主導的產業格局。其次,依托“3 + 6”產業優勢,成功吸引泰康之家?蜀園等高端康養項目入駐。再者,溫江區創新推出“游學養購娛”旅居養老模式,將康復養老、文創旅游等多種業態有機融合,打造成為旅居養老示范城市,為老年人帶來了豐富、便捷的旅居養老體驗。此外,溫江區構建三級老年教育網絡,打造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和老年運動角,并定期舉辦老年藝術節等活動,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提升了旅居養老的吸引力,讓“老有所養、老有所享、老有所樂”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杭州市:“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的創新實踐
杭州市憑借互聯網產業優勢,積極探索“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通過搭建養老服務平臺,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務。杭州市推出的智慧助餐、智慧養老和智慧守護等創新舉措,極大地優化了養老服務流程,為老年人創造了更加便捷、安全的生活環境。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服務提供者能夠精準把握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例如,智慧助餐系統可根據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推薦營養均衡的餐食;智慧養老平臺整合了健康管理、緊急救援等功能;智慧守護系統通過智能設備對老年人的健康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實現遠程監護,為老年人的健康安全保駕護航。

三、推動深圳“老有頤養”發展的政策建議
七普數據顯示,深圳人的平均年齡是32.5歲。即便如此,深圳預計將于2029年步入老齡化社會(標準是65歲及以上長者占比超過7%)。為應對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深圳通過構建多元化、多層次、高效便捷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老齡化社會的養老服務需求。基于深圳老齡人口現狀、產業發展特點以及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組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搭建多方協同的養老服務體系。養老作為公共服務重要內容,政府部門可牽頭構建政府、市場、社會等多方協同發力的養老服務體系。政府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出臺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政策措施,明確養老產業發展方向,規范市場秩序。利用政策優勢吸引更多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社會組織等專業機構參與養老服務業。引導和創建良性競爭環境,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的養老服務產品,為不同需求的消費群體提供差異化的養老產品和優質服務。
第二,融合智能化的終端養老服務。深圳應充分發揮自身科技產業優勢,積極探索基于互聯網+的智能化養老服務體系。借助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高新技術,實時收集和分析老年人的健康、生活等各類信息,構建高效靈活的智慧養老平臺。該平臺不僅要具備健康數據動態監控、遠程醫療咨詢等實用功能,還要通過移動終端、智能穿戴設備等科技產品,確保老年人能夠隨時隨地獲得幫助,最大限度縮短因時間和空間距離產生的影響。
第三,優化社區公共空間,營造和諧養老環境。以“15分鐘養老服務圈”建設為核心,調配及利用已有資源,完善社區養老基礎設施,優化社區養老服務內容。加大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力度,逐步建立集日托照料、營養配餐、衛生保潔、醫療照護等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同時,豐富社區養老服務形式,依托社區公共場地打造老年大學,提供形式多樣、服務多元的活動并定期開展養老敬老文化宣傳,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營造積極向上的和諧社區氛圍。
注:
1、本項目研究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提供支持。
2、文章所引用信息和數據來自網絡公開信息,如有錯漏,請予聯系以更正。
3、如需本報告中街道2021-2023年度決算支出數據,請在后臺留言 “獲取街道決算數據”。
4、轉載請注明來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