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低價泥沼到價值巔峰:體驗如何重塑農產品命運
長期以來,農產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猶如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橫亙在廣大農戶與豐厚收益之間。不過,當我們撥開重重迷霧,會發現 “體驗” 二字,正是開啟這座寶庫大門的關鍵鑰匙。
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專家、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指出,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核心目的,就是為了打破農產品的低價值困境,其中的關鍵就是——如何讓消費者認知到農產品的生態價值?
農產品品牌的底層邏輯是科技和文化,一方面是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營養,另一方面是聚焦本土文化,發揮好農業的體驗價值,雙重賦能農產品的價格提升,為鄉村產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潛力。

農產品價值實現之困

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餐桌,這條看似簡單的路程,實則布滿荊棘。傳統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大量同質化產品涌入,價格戰成為常態。農戶們辛苦勞作一年,收獲的農產品卻常常只能以低廉的價格出售,僅僅夠維持基本的成本,難以實現價值的最大化。這背后,是因為大多數農產品缺乏獨特的賣點,消費者在選擇時,往往只關注價格,而忽略了農產品本身蘊含的生態價值、品質價值等。

例如,在一些傳統的糧食產區,農戶們種植的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在市場上幾乎沒有區分度,價格完全由市場供需關系決定。即使農戶們采用了綠色環保的種植方式,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宣傳和差異化競爭手段,這些優質農產品也難以與普通農產品區分開來,無法獲得應有的價格回報。
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專家、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指出,品牌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翻譯”,它的作用是把屬于生產者的信息,通過符合市場趨勢的方式,傳達給消費者,這也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因此務必要重視在農產品推廣時采取合適的宣傳手段,將自己的核心優勢變成競爭力。

“體驗” 為何是關鍵

在這個體驗經濟時代,消費者的需求早已不再僅僅滿足于產品的基本功能。對于農產品而言,“體驗” 就像是一把神奇的畫筆,能夠為其勾勒出絢麗多彩的價值輪廓。當消費者參與到農產品的整個生產消費過程中,獲得獨特的體驗時, 他們對農產品的認知和評價就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以草莓采摘園為例,消費者親自走進草莓園,親手采摘新鮮的草莓,感受著田園的風光和豐收的喜悅。這種體驗讓消費者與草莓之間建立了一種情感連接,他們不再僅僅把草莓看作是一種水果,而是一段美好回憶的承載。因此,消費者愿意為這種體驗買單,采摘園里的草莓價格往往比市場上普通草莓高出數倍,卻依然供不應求。
上游種業科技體驗:開啟奇妙之旅
種業科技,作為農業的 “芯片”,是農產品高品質的源頭保障。讓消費者參與到種業科技體驗中,能夠極大地激發他們對農產品的興趣和好奇心。
如今,一些農業科技園區推出了種業科技體驗項目。消費者可以走進實驗室,親眼目睹科研人員如何進行種子的選育、培育工作。他們可以看到一顆顆小小的種子,在科研人員的精心呵護下,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和篩選,最終成為具有優良性狀的新品種。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不僅了解到種業科技的神奇之處,還能深刻認識到種子對于農產品品質的重要性。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李軍提出以全產業鏈融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建議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 “種養加銷” 一體化模式,推動糧食加工轉化;通過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降低單位成本;完善小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采用 “固定分紅 + 二次返利” 等模式,確保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他特別強調需加強進口調控,避免低價農產品沖擊國內市場。
例如,某農業科技公司開發了一款智能種子培育系統,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 APP 遠程觀察種子的生長過程,從種子發芽到幼苗出土,每一個階段都能實時了解。同時,系統還會提供詳細的科普知識,講解種子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和特點。這種互動式的體驗,讓消費者仿佛成為了種子培育的參與者,極大地增強了他們對農產品的信任和認同感。當這些經過高科技培育的種子長成的農產品推向市場時,消費者自然愿意為其支付更高的價格。
中游生態種養體驗:感受自然饋贈
生態種養,是實現農產品生態價值的核心環節。讓消費者親身參與到生態種養過程中,能夠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態農業的魅力。
在一些生態農場,消費者可以認領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親自參與農作物的種植過程。從播種、澆水、施肥到收獲,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使用的是有機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避免了化學農藥的污染。他們親眼 見證農作物在自然環境中茁壯成長,感受到大自然的饋贈。
除了種植體驗,養殖體驗也備受消費者青睞。在一些生態養殖場,消費者可以參與到家禽家畜的養殖過程中,給小雞喂食、給小羊刷毛,體驗養殖的樂趣。同時,消費者還能了解到生態養殖的理念和方法,認識到生態養殖出來的農產品更加健康、美味。
比如,某生態農場推出了 “親子生態養殖體驗” 項目,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小豬的養殖。孩子們每天給小豬喂食、打掃豬圈,觀察小豬的成長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學到了農業知識,還培養了責任感和愛心。當小豬長大后,農場會將豬肉加工成各種產品,提供給參與體驗的家庭。這些帶著親子回憶的豬肉產品,價格往往比普通豬肉高出很多,但家長們依然愿意購買。
下游美味體驗:舌尖上的誘惑
農產品最終的歸宿是消費者的餐桌,美味體驗是農產品價值實現的最后一公里。當消費者品嘗到美味的農產品時,所有的體驗都將在舌尖上得到升華。
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注重打造獨特的美味體驗。他們通過創新的加工工藝,將農產品轉化為各種美味的食品。例如,某企業將傳統的紅薯加工成了紅薯脆片,采用低溫烘焙技術,保留了紅薯的營養和香甜口感。同時,企業還推出了多種口味的紅薯脆片,如原味、芝士味、巧克力味等,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需求。
在銷售過程中,企業會舉辦各種美食體驗活動。消費者可以在活動現場免費品嘗紅薯脆片,感受其獨特的口感和風味。這種現場體驗式的營銷方式,能夠迅速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購買欲望。很多消費者在品嘗過后,不僅自己購買,還會推薦給親朋好友,形成良好的口碑傳播。

打造完整體驗閉環,實現價值飛躍

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專家、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指出,隨著農產品市場不斷發展變化,如今的農產品營銷已經從信息不對稱走向了文化不對稱——人們更加需要體驗自己所不了解的新文化、新內涵。
因此,要想讓農產品真正賣上好價格,僅僅依靠單一的體驗環節是不夠的,需要打造從上游種業科技體驗、中游生態種養體驗到下游美味體驗的完整閉環。
當消費者從一開始就參與到種業科技體驗中,對農產品的品質有了信心;接著在中游的生態種養體驗中,與農產品建立了情感連接;最后在下游的美味體驗中,得到了味覺上的滿足。這樣一個完整的體驗過程,會讓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價值有全新的認識。
例如,某農產品品牌整合了產業鏈資源,打造了 “從種子到餐桌” 的全流程體驗模式。消費者可以先參觀種業科技園區,了解種子的培育過程;然后到生態農場參與種植養殖體驗;最后在品牌的線下體驗店品嘗用自己參與種植養殖的農產品制作的美食。這種全方位的體驗模式,讓消費者對該品牌的農產品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和忠誠度。該品牌的農產品價格比同類產品高出數倍,卻依然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在農產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道路上,“體驗” 無疑是一把閃耀著光芒的利劍。通過打造上游種業科技體驗、中游生態種養體驗和下游美味體驗,我們能夠為農產品賦予更多的價值,讓農戶們辛勤的付出得到應有的回報,也讓消費者品嘗到更加優質、美味、健康的農產品。讓我們攜手共進,開啟農產品體驗經濟的新時代,讓農產品在體驗的加持下,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