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紡織根基與機械脈搏:捷克普羅斯捷約夫的現代化之路
捷克大致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邊是波西米亞地區,東邊是摩拉維亞地區。波西米亞早已超出地域范疇,成為文化概念,相比之下,摩拉維亞就讓人陌生得多。但這里名城甚多,原野風光也冠絕中歐地區,符合“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的旅行方式。
普羅斯捷約夫位于摩拉維亞地區中部腹地,面積不過35平方公里,人口4萬多。城市體量雖然不大,但在歷史上以紡織產業聞名,古城也保存完好。它的地理位置相當優越,距離捷克摩拉維亞地區兩大都市(布爾諾和奧洛穆茨)都很近,分別為45公里和16公里,處于貫穿摩拉維亞的主干道上。
沃亞切克與他建設的城市
一進入老城區域,第一眼便能見到一座大型宮殿式建筑,它正是普羅斯捷約夫城堡。土黃色墻身,大小山墻錯落,外墻窗楣和窗子之間有極其繁復精美的壁畫。城堡建于1528-1530年間,壁畫也在當時完成,1893年重建為今日模樣。墻身上還有一座雕塑,正中間有一具半身人像,名字是卡雷爾·沃亞切克。

城堡一角。本文圖片均為作者拍攝

城堡外墻的卡雷爾·沃亞切克雕像
查閱資料可知,卡雷爾·沃亞切克是普羅斯捷約夫的首任市長,1892年當選,1899年去世。卡雷爾·沃亞切克原本是一名藥劑師,曾在布拉格學習藥學,也曾在慕尼黑、巴黎和蘇黎世深造或游歷,后來成為市長。在任的六年多時間里,他創辦了幾所學校,其中包括大學和一所女子小學,建立市政發電廠,改善醫療服務,使得普羅斯捷約夫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進程。
這座留下卡雷爾·沃亞切克紀念像的城堡,近年來經過持續的修復改造和活化,目前既是博物館,也容納了一些商業和城市空間,包括畫廊、酒莊和咖啡館等。繞到正門處,陽光下打在黃色墻身上,一片暖意,古樸大門雕飾繁復精美。

城堡大門
它旁邊是一座與之風格迥異的大型宮殿建筑,巴洛克式山墻和尖細角樓并立。兩座建筑之間以道路相隔,道路盡頭又有一座體形稍小的宮殿式建筑,紅瓦斜頂,一道道拱窗透著明朗。

城堡旁的大型建筑
這類大型建筑的密集程度,印證著普羅斯捷約夫的舊時榮光。若無雄厚產業和龐大財力支撐,一座小城不會如此華麗。
這幾座建筑位于市政廳廣場一角,站在街頭,便可見到廣場和高聳的市政廳鐘樓。市政廳廣場同樣離不開卡雷爾·沃亞切克的印記,它的正式名字恰恰是沃亞切克廣場。

市政廳
1899年,沃亞切克去世,在遺囑中捐出了自己的房子和一筆資金用于慈善和城市建設。不久后,當地議會決定以其名字命名一座小廣場,之后又改為冠名市政廳廣場。
市政廳廣場在此之前曾幾度易名——最初以主要的交易商品命名為干草市場,后來為了紀念來自蘇格蘭、對城市建設有巨大貢獻的工程師約翰·勞登·麥克亞當,命名為麥克亞當廣場;1896年,它以捷克歷史上的偉大作曲家斯美塔命名,三年后變成了沃亞切克廣場;十幾年后,廣場名字再度易主,當地出生的捷克語言學家約瑟夫·榮格曼成為被紀念對象。直至1947年,榮格曼廣場易名為沃亞切克廣場,延續至今。
市政廳建于1911年至1914年間,66米高的塔樓是全城制高點。外立面簡潔莊重,因為較為狹窄,并未采用常見的對稱結構。塔樓下僅有左側建筑部分,這是因為當地政府始終無法購買右側建筑占用的土地,所以規劃中的右翼從未建成。
鐘樓在兩層弧面窗上方延伸向天空,與主建筑三樓山墻并列的是記錄太陽與月亮方位的天文鐘。捷克的天文鐘以布拉格老市政廳的天文鐘最為出名,但這里的也不差,是捷克保存完好的四具天文鐘之一。鐘下有一個鐵藝欄桿的小陽臺,再向上則是時鐘,時鐘上方是秀美的雙層圓形塔樓,一大一小,均以羅馬柱裝飾。
資料顯示,市政廳的地塊原本是一座軍營所在處。1909年到1911年間,來自布爾諾技術大學的教授卡雷爾·雨果·凱普卡進行了建筑的設計工作,其后當地建筑商魯道夫·科內奇尼和約瑟夫·內杰爾尼克承擔建造工作。市政廳以古典主義風格興建,內部融入新藝術風格。外立面的浮雕和牌匾,分別紀念生于普羅斯捷約夫的哲學家埃德蒙·胡塞爾和哥特式建筑大師馬捷伊·雷塞克。
曾經的服裝業中心
普羅斯捷約夫的人居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其地名于1141年首次見于歷史記載。14世紀末,普羅斯捷約夫被授予城市權。
1495年到1599年,普羅斯捷約夫被貴族家族佩爾施泰因占據,并逐漸在城鎮周圍建起城墻。16世紀是普羅斯捷約夫的黃金時代,貿易迅速發展,可惜又被三十年戰爭打斷。直至18世紀,城鎮才再度復興。1728年,帝國公路的修建使得普羅斯捷約夫受到重視,這條從維也納到波蘭西里西亞地區的公路,在捷克經過的最重要市鎮就是布爾諾、普羅斯捷約夫和奧洛穆茨。
沃亞切克廣場占地不小,廣場中央有幾塊草地,散落著長椅,相當悠閑。廣場四周的建筑雖不及市政廳那般大氣,但不管體量大小,都相當精美,尤其是外立面的各種雕飾,令人目不暇接。

廣場上的建筑
老市政廳和巴洛克風格的老郵局仍立于廣場上,還有一些舊時貴族和富商宅邸,外立面有巴洛克風格,也有文藝復興風格。一棟白色三層建筑,山墻華麗,繪有圣母像,窗楣上的繁復雕飾是典型的新藝術風格,可以看出直至上世紀初,普羅斯捷約夫仍然處于高速發展的城鎮建設期,吸納著當時歐洲大陸的各種藝術潮流。這座建筑被當地人稱為萬壽菊屋,始建于中世紀,晚期哥特式大門至今保留。如今所見的外立面是19世紀下半葉重修的產物,山墻上的圣母像則在1933年完成。與它同在廣場一側,占據廣場拐角位和大街口的紅色建筑建于18世紀,折線形屋頂呈現著非常明顯的巴洛克風格,圓潤的角樓相當精美。

萬壽菊屋外墻有明顯的新藝術風格裝飾
啟蒙時代的思想理論和社會風潮對普羅斯捷約夫影響深遠,城鎮的市政管理、醫學衛生、教育和宗教都得以改變,不過真正構筑城市現代生活的是19世紀的工業化時期。當時,普羅斯捷約夫的猶太社區相當興旺,他們使城市成為重要工業中心。早在1500年,普羅斯捷約夫就成立了第一個裁縫行會。1801年,當地建立了第一個近現代紡織廠,1840年,普羅斯捷約夫的紡織和服裝產業開始步入大規模的現代工業化,19世紀末更是占據了奧匈帝國服裝產業的1/3份額。根據1872年和1890年的人口普查,普羅斯捷約夫的人口在摩拉維亞排名第三,各種文化和公民協會以及體育俱樂部應運而生。
1870年,途經普羅斯捷約夫的第一條鐵路通車。也是那一年,當地的煤氣廠開始運營,承擔了地區公共照明。1884年,當地博物館成立,次年,市立醫院建成。1898年,普羅斯捷約夫正式實現電氣化。
沿著廣場一側的道路走向城市深處,就可以看出普羅斯捷約夫的過往繁榮。大量超出城市體量規模的大型歷史建筑立于街道兩側,多半為舊時貴族和富商所有,如今則是城市公共機構、大型商業或民宅。它們形制各異,風格有別,既是不同時代的產物,也見證著不同建造者的喜好和審美。
經歷過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飛速發展后,普羅斯捷約夫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兩次世界大戰的漩渦。尤其是二戰期間,當地的猶太社區遭遇了毀滅性打擊。
如今,陰霾早已散去。無論是廣場上的悠閑,還是其他街道的清幽,都讓小城顯得清新可喜。
曾受打擊的宗教,也重新成為當地人的心靈依歸。在沃亞切克廣場上,當地的教區教堂——圣彼得和保羅大教堂與市政廳遙遙相對。教堂外墻看起來相當光鮮,是上世紀40年代初修復的結果,頂端的洋蔥形尖塔也是那時所建。但教堂最初建于中世紀,內部以巴洛克風格重建于1728-1731年。步入教堂,立刻就會感受到簡單中的古樸,祭壇和花窗都十分精美,人物雕塑栩栩如生,連衣服褶皺痕跡都清晰可見。

圣彼得和保羅大教堂與廣場

圣彼得和保羅大教堂內部
但我更喜歡的是教堂外的光景,大門外的廣場一角被辟為溜冰場,當地人的歡笑聲時時傳來。小城的娛樂項目并不多,溜冰場是人氣最旺的那個。在習慣燈紅酒綠的人眼中,這或許太過簡陋,可快樂真的就是這么簡單。

廣場上的溜冰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