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季食安高風險預警:食堂預防諾如病毒感染的6道防線
2025年3月,春寒料峭與氣溫回升交替,諾如病毒再度成為食安防控的焦點。
作為人群密集、供餐規模龐大的團餐場景,食堂如何構建系統性防線抵御這場“胃腸風暴”?
本文基于最新行業動態與防控指南,拆解六大核心策略。
第一道防線:人員健康管理——從“帶病上崗”到“全員哨兵”
諾如病毒傳播力極強,10-100個病毒顆粒即可致病,而感染者一次嘔吐可釋放數百萬顆粒。
食堂員工一旦感染,可能通過接觸食品、餐具或環境造成大規模傳播。
因此,人員健康監測是阻斷病毒的第一關卡:
1.“日檢+零報告”制度:每日上崗前由食品安全員核查體溫、腹瀉等癥狀,重點監測廚師、分餐員等高風險崗位。
2.癥狀隔離機制:員工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需立即離崗,諾如檢測陽性者需連續2次陰性證明方可返工。
3.手部衛生革命:推行“七步洗手法”,配備非接觸式洗手設施,禁止使用免洗消毒液替代流動水清潔。
第二道防線:食材安全管控——從“水源到砧板”的全鏈阻截
諾如病毒常通過污染的水源、貝類及生食蔬果傳播。團餐企業需建立食材安全閉環:
1.水源管理:禁止使用未經檢測的井水,桶裝水需查驗供應商資質并定期清潔飲水機;現制飲品必須使用沸水或直飲水。
2.高風險食材禁用:春季嚴禁制售生蠔、刺身等生食水產品,中小學食堂禁供涼菜、裱花蛋糕。
3.農殘與病毒雙檢測:引入第三方檢測機構對葉菜類、草莓等易污染蔬果進行諾如病毒抽檢,成本占比提升0.5%-1%,但客訴率下降逾40%。
第三道防線:加工流程標準化——溫度與時間的科學博弈
諾如病毒耐低溫、不耐高溫,60℃加熱30分鐘或85℃以上快速加熱可滅活。標準化操作是降低風險的關鍵:
1.“生熟分區”強化:使用色標刀具與砧板,設立獨立海鮮處理區,避免交叉污染。
2.烹飪溫度監控:配備中心溫度計,確保貝類、禽肉等核心溫度達85℃以上,并延長加熱時間至3分鐘。
3.分餐防護升級:推廣食品級手套與口罩,采用預包裝餐盒減少裸露接觸。
第四道防線:環境消殺體系——從“應急處理”到“常態防御”
諾如病毒可在物體表面存活2周以上,環境消殺需兼顧日常與應急場景:
1.高頻接觸面消毒:門把手、餐臺等區域每日至少3次含氯消毒(有效氯濃度1000mg/L)。
2.嘔吐物專業處置:配置應急處理包(含吸附干巾、隔離衣等),由培訓人員按“覆蓋-消毒-清理-二次消毒”流程操作,阻斷氣溶膠傳播。
3.空氣質量管理:安裝紫外線循環風設備,就餐高峰后強制通風30分鐘。
第五道防線:數字化防控——科技賦能風險預警
傳統管理依賴人工巡檢,而數字化工具可實現實時監控:
1.“明廚亮灶”智能迭代:視頻監控系統增加行為識別功能,自動抓取未戴口罩、赤手抓食等違規動作。
2.供應鏈區塊鏈溯源:通過區塊鏈記錄食材運輸溫度、消毒記錄,一旦發生疫情可10分鐘內定位問題批次。
第六道防線:應急響應機制——從“被動處置”到“主動演練”
諾如病毒暴發具有突發性,預案演練決定損失上限:
1.“熔斷機制”啟動:同一餐次出現3例以上疑似病例時,立即封存留樣食品并暫停供餐。
2.多部門協同網絡:與疾控中心、醫院建立綠色通道,確保2小時內完成流行病學調查。
3.輿情管理預案:制定標準化對外回應話術,避免恐慌情緒擴散。
2025年春季,諾如病毒與新型毒株疊加,全國食堂需以“六大防線”重構食安管理體系——這不僅是社會責任的履行,更是商業競爭力的護城河。
當每一道防線都轉化為標準化操作流程,食安才能真正從成本中心變為價值引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