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U7賽馬,雷軍舞劍,意在BBA?
引言:從“致敬保時捷”到“突襲BBA”
2025年2月27日,雷軍站在小米SU7 Ultra的發布會舞臺上,以52.99萬元的最終定價,將這款號稱“地表最強四門量產車”的新能源轎車,狠狠刺入奔馳、寶馬、奧迪(BBA)的C級車腹地。一年前,小米SU7 Ultra以81.49萬元的預售價高調對標保時捷,如今價格直降近30萬元,這場看似矛盾的轉身,實則是中國新能源車企對傳統豪車市場的一次精準突襲。
保時捷的賽道圈速被超越,BBA的銷量腹地被滲透,雷軍的“舞劍”,早已不是一場簡單的性能比拼,而是一場關于定價權、用戶心智與市場規則的重構之戰。
01賽道鍍金,劍指中產
保時捷的“煙霧彈”與BBA的“真實戰場”。
小米SU7 Ultra的營銷故事始于對保時捷的“致敬”。2024年10月,其預售價定為81.49萬元,雷軍高調宣稱“性能比肩保時捷Taycan Turbo GT”,并在上海國際賽車場以2分09秒944的圈速刷新紀錄,為品牌鍍上一層“性能金身”。保時捷則以“生于賽道,馳于公路”回應,既認可挑戰者的努力,又鞏固了自身的品牌高度。
然而,這場“賽道對決”的本質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市場前戲。保時捷Taycan Turbo GT在中國的年銷量僅約4000臺,而BBA的C級車市場(奧迪A6L、奔馳E級、寶馬5系)年銷量總和超過50萬臺。當小米SU7 Ultra最終定價錨定52.99萬元時,雷軍的真實意圖浮出水面:以性能標簽吸引眼球,以價格利刃切入BBA的核心市場。
數據為證:2025年1月,奧迪A6L單月銷量達19710臺,奔馳E級12100臺,寶馬5系10625臺。小米SU7 Ultra發布會兩小時內大定訂單突破1萬臺,其中很多預訂車主為BBA原有用戶。這場“聲東擊西”的策略,讓BBA措手不及。
02 BBA車主為何倒戈?
小米SU7 Ultra以1548馬力、1.98秒零百加速、350km/h極速的數據,直接對標百萬級超跑,卻僅以BBA C級車的價格出售。這種“降維打擊”擊中了中產消費者的心理:既渴望性能標簽帶來的身份認同,又不愿承擔超跑的高昂成本。一位預訂車主直言:“50萬買超跑級加速,還要什么自行車?”
BBA在燃油車時代的底盤調校和舒適性優勢,正被新能源車的智能化浪潮消解。SU7 Ultra標配激光雷達、11.45EFLOPS算力的Xiaomi HAD智駕系統,并以“終身免費”策略對抗特斯拉FSD的6.4萬元選裝費。這種“硬件堆料+軟件免費”的組合,形成了對傳統豪車的技術代差。
雷軍通過預售價(81.49萬元)與最終價(52.99萬元)的落差,制造了“立省30萬”的消費幻覺。這種策略不僅稀釋了用戶對高價的心理抗拒,更將BBA的“品牌溢價”暴露于陽光下——當小米能以一半價格提供更高性能時,傳統豪車的定價合理性開始被質疑。
03 豪車市場重構,BBA的護城河還剩什么?
盡管SU7 Ultra在紙面數據上占優,但BBA的護城河并未輕易崩塌。奔馳的“豪華”、寶馬的“操控”、奧迪的“科技”標簽,仍占據消費者心智;C級車用戶更關注后排空間、懸掛舒適性等實用需求,而非極致性能;BBA遍布全國的4S店體系,仍是交付與售后保障的基石。
SU7 Ultra發布后訂單激增,但小米的產能短板隨之暴露。2024年,小米SU7累計交付13.5萬臺,但訂單積壓達24.8萬臺,平均提車周期超20周。若無法解決產能瓶頸,用戶的等待焦慮可能反噬品牌口碑。一位業內人士調侃:“年輕人可以等手機搶購,但愿意為車等半年的人,恐怕只剩真愛粉?!?/p>
雷軍與馬斯克的隔空交鋒,也揭示了智能駕駛競爭的本質——數據即權力。
特斯拉FSD因無法獲取中國道路數據,被迫從網絡視頻中模擬訓練,導致本土化表現受到影響。小米則依托本土化優勢,投入1000萬段真實道路視頻訓練智駕系統,并聯合保險公司推出“智駕險”,試圖構建數據閉環。
這場較量中,BBA的保守策略(燃油車智駕緩慢迭代)反而讓小米在新能源賽道搶得先機。但智能駕駛的成熟度仍需時間驗證,小米的“免費策略”既是優勢,也暗含技術投入的長期壓力。
小米的突襲,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的深層變局,從“品牌崇拜”到“價值重估”。
國產新能源車以50萬元價格提供百萬級性能,迫使BBA重新思考“豪華”的價值內核,年輕消費者不再盲從傳統品牌,科技感、智能化、個性化成為決策關鍵,從馬力競爭到算力戰爭,從機械性能到生態體驗,汽車產業的游戲規則正在被改寫。
BBA并非毫無還手之力。奧迪e-tron GT、寶馬i7、奔馳EQS等電動化車型加速布局,但高昂的研發成本與渠道轉型陣痛,讓傳統巨頭顯得步履蹣跚。一位經銷商坦言:“現在客戶進店,一半會問你們的車有沒有小米那樣的加速?!?/p>
結語:雷軍瞄準保時捷,誤傷BBA?
雷軍的“舞劍”,本質上是一場對豪車市場定價權與用戶心智的顛覆。保時捷在賽道靜觀其變,BBA在城內加固防線,而小米們正用電動化與智能化撕開裂縫。這場混戰沒有終局,只有持續的進化。
未來的某一天,當BBA車主坐進SU7 Ultra的駕駛艙,或許會想起雷軍的那句“保時捷有格局,更有實力。至于下個賽道再見?我只有一個問題:哪個賽道?”
“哪個賽道?”答案或許早已藏在每一輛疾馳的SU7 Ultra實時回傳的數據中——那里不僅是物理賽道的延伸,更是數據、生態與用戶心智的終極戰場。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