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流量盡頭是產品!如何打造自帶傳播屬性的“網紅產品”?
我做社會化營銷顧問這幾年,遇到很多老板一上來找我們做營銷時,第一句話就是:“我想讓品牌出名,搞點知名度,銷量自然就上來了。”聽到這話,我總是忍不住心里嘆口氣。
大家都覺得知名度是萬能鑰匙,但真正做過品牌的人都知道,知名度和銷量之間,其實隔著一座大山——產品力。

“好的產品會說話”,以前是百年老店、世代相傳,靠口碑積累,大家認的是“老字號”。可現在,媒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交媒體讓傳播去中心化,人人都是傳播者,甚至產品本身就成了媒介。
那些能火出圈的“網紅產品”,哪個不是因為它們本身就會“說話”?所以,各位老板,別急著要流量,要知名度之前,先把產品打磨好,讓它自帶流量屬性。這是做品牌的第一步。
先聊聊流量這件事。很多老板覺得,只要流量夠多,銷量就能上去。花大價錢請明星代言、砸廣告、刷熱搜,短時間內確實能拉來一波關注。但問題是,流量能帶來的只是短暫的熱度,而不是持久的銷量。如果產品本身不夠硬,用戶買一次就不會再買,流量再多也接不住,白白浪費掉。
我曾經服務過一個做零食的客戶,他們的產品是偏健康的低糖餅干。老板一上來就要做抖音推廣,預算直接給了七位數,目標就是“沖銷量”。結果呢?短視頻帶來了不少曝光,銷量也確實有一波增長,但復購率卻慘不忍睹。用戶買了一次就吐槽“口感像紙板”,甚至有人在評論區直接勸別人別買。

后來,我跟他們團隊溝通了一次,直接指出問題:你們的產品本身不過關,口感和健康之間沒有找到平衡點,用戶買過一次就不會再買。即使投再多廣告,也只是把更多人“騙”過來嘗試一次罷了。最終,他們停掉了所有推廣,回去重新研發產品,優化了配方,后來才慢慢扭轉了口碑。
流量的盡頭是產品。沒有好產品,再大的流量也留不住用戶。
現在的社交媒體環境下,產品本身就是媒介。那些能火出圈的“網紅產品”,哪個不是因為產品力本身就夠強?
看下這幾個案例,有什么共同點:
市面上有一款獨立設計品牌推出的“按壓式香水”,不僅打破了傳統噴霧模式,還便攜防漏,瞬間成為用戶在小紅書和短視頻平臺的“隨手曬”產品;
一家地道火鍋店研發的“網紅半成品火鍋包”,方便易烹飪,解決了宅家吃火鍋的真實需求,在消費者中形成大量私域裂變;
再比如,智能家電市場中,那些支持手機控制,甚至語音交互的高顏值電飯煲或空氣炸鍋,這些品牌靠產品的差異化賣點,快速抓住了一批年輕用戶。
些產品為什么能火?因為它們不僅滿足了用戶的需求,還自帶傳播屬性。用戶愿意主動分享,產品自然就成了最好的廣告。
再舉個例子,我服務過的一家客戶是做香氛蠟燭的。他們最開始的產品設計很普通,包裝平平無奇,香味也沒什么特別之處。老板一心想著“打廣告沖銷量”,但我建議他們先停下來,把產品重新打磨好。
我們一起梳理了目標用戶需求,發現他們的核心用戶是追求生活品質的年輕女性。于是,我們重新設計了蠟燭的外觀,加入了獨特的漸變色玻璃杯,還為每款香味賦予了一個浪漫的主題,比如“海邊日落”“森林清晨”。

結果,產品一上線就成了小紅書的爆款,用戶紛紛曬圖,銷量自然就起來了。
產品是最好的廣告。與其花錢買流量,不如先花心思讓產品“會說話”。
什么樣的產品才算“會說話”?
“會說話”的產品到底是什么樣的?我梳理了一下,有以下幾個關鍵點:
1. 能解決用戶的核心需求
產品的第一步,是解決用戶的痛點。比如,泡泡面膜第一次推出,讓習慣傳統涂抹式面膜的用戶驚喜不已,解決了不便洗掉的需求;某本土冰淇淋品牌主打“實在用料”,用全原漿果肉搶占純天然健康甜品市場。用戶買你的產品,是因為它能幫他們解決問題。
2. 有獨特的亮點
在同質化競爭中,產品必須有讓人記住的亮點。比如,某手工陶瓷品牌,推出了一款可以專屬定制的杯具,因為“世界上只有這一只杯子”,迅速成為熱銷單品;還有一款便攜式熨斗,以迷你設計成為出差族的必備,亮點鮮明,直接宣告自家產品可以被精準人群帶著走。
3. 自帶傳播屬性
現在的用戶喜歡分享有趣、有顏值、有故事的東西。如果你的產品能讓用戶愿意在朋友圈、小紅書、抖音上曬出來,那就說明它自帶傳播屬性。比如,某手作皮具品牌精心包裝每個細節,用戶拍下開箱視頻直言“治愈又拉滿儀式感”,最終吸引無數體驗型消費者。
4. 體驗感好,能讓人復購
用戶的第一次購買靠的是吸引力,但復購靠的是體驗感。如果產品本身不好用、不好吃,用戶買一次就不會再買。體驗感,是決定用戶是否愿意長期支持你的關鍵。
很多老板總以為,品牌是靠“砸”出來的。但實際上,品牌是靠產品“做”出來的。產品打磨好了,品牌才有立足之地;產品不過關,品牌就是空中樓閣。
做品牌的第一步,不是去追求知名度,而是先修煉內功,把產品打磨到極致。讓產品自帶流量屬性,用戶愿意主動傳播,品牌自然會被更多人看到。
“流量可以帶來一時的熱鬧,但只有產品才能帶來長久的生意。”與其急著要流量,不如先讓產品“會說話”。這才是品牌成功的真正起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