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哲學新書聯合書單|理由至上

哲學新書聯合書單
2025-03-03 15:11
來源:澎湃新聞
? 翻書黨 >
字號

《什么是瘋狂?》(What is Madness

[英]達里安·利德 著,金偉闖 譯,東方出版中心·象形文字,2025年2月

瘋狂是行為的反常、情緒的波動、思維的混亂;瘋狂是無法自控的掙扎、難以預測的危險;瘋狂是迫切需要被隔離、被救治的精神疾病。長久以來,人們將瘋狂視為一種例外,認為那只是少數“非正常人”面臨的困境。然而,在《什么是瘋狂?》中,精神分析師達里安·利德借由豐富的案例,提出了新的觀點:瘋狂是人類共同的生命經驗,它并不一定是精神疾病的癥狀,而是我們解決內心沖突的方式;瘋狂也并不總是伴隨著劇烈的情感爆發,相反,它往往與正常生活無縫地交織在一起,而這些“安靜的瘋狂”背后,則潛藏著個體自我修復的嘗試。在瘋狂與文明之間,學會直面內心無聲的風暴,才是每個人必修的心理課。

《羅爾斯與馬克思》(John Rawls and Karl Marx

[美]丹尼爾·布魯德尼 著,張祖遼 譯,東方出版中心,2025年1月

本書正文部分構想了一個“被限定的馬克思”,并將其安置在20世紀政治哲學視域下與羅爾斯展開對話,在對話中展現二者在分配原則、人的觀念、政治態度和證成等重要問題上的異同之處。作者力圖表明:1.“被限定的馬克思”將或多或少認同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2.人的觀念是證成的落腳點,對人的觀念的證成離不開反思平衡。作為附錄的三篇論文可視為對正文內容的進一步闡釋。《公民友誼的兩種類型》意在論證源自1844年的馬克思的友誼觀念比源自康德傳統的友誼觀念更具吸引力和可行性;《兩個馬克思式論題——異化勞動與關聯性命題》試圖引入規范性立場來闡釋異化和共產主義等問題;《青年馬克思和中年羅爾斯》則力圖表明羅爾斯那里可能隱含一種異化觀,該觀念與青年馬克思異化觀的分歧在于對“尊重”和“關切”這兩種政治態度的不同側重。

《1小時讀懂稻盛哲學》

[日]皆木和義 著,周征文 譯,東方出版社,2025年2月

如果你聽過稻盛和夫,卻還沒讀過他的相關著作,那么本書也許是一個好的開始。本書濃縮了稻盛和夫的思想精華,并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系統地整理出稻盛和夫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人生和經營智慧,揭開了稻盛和夫成功的“神秘面紗”。因為本書是圖文并茂的形式,所以原本需要一分鐘才能理解的純文字信息,讀者能在一秒內就搞懂。本書雖然是簡明圖解,并不意味著簡單淺顯,書中論及了稻盛和夫幾乎所有的核心思維和理念,且幾乎涵蓋了整個稻盛哲學體系的要點。

《不確定的愛》(Love's Uncertainty:The Politics and Ethics of Child Rear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

[美]關宜馨 著,毛超予 譯,安孟竹 校,上海譯文出版社,2025年1月

《不確定的愛》是一本教育民族志方面的著作,關宜馨在書中探討了當代中國城市中產父母在育兒上的希望與困惑。將長期的民族志研究和對流行的育兒指南、電視劇以及官方文件的分析相結合,關宜馨見證了普通中國父母的困境,他們在有限資源的現實中努力調和“好父母”的新定義。關宜馨與昆明的十多戶中產家庭結成了超越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之間關系的長期友誼,在與這些父母、學校的老師等相關人員的交談和來往中,關宜馨以人類學學者特有的對敘述和細節的敏銳,將田野調查、民族志研究與學術規范相結合,對當代中國城市中產父母雄心勃勃的育兒方式以及他們身處其中的希望與焦慮提供了一種理論性的解釋,揭示了在當前中國教育體制下城市中產父母所處的道德困境,以及在急劇變化的現代化進程中家庭這一最基礎單位內部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經歷。將這些父母的經歷置于國家努力提高“人口質量”的歷史背景下,《不確定的愛》揭示了經濟變革如何在人類最私密的經歷中表現出來。本書提供了一種對道德能動性的本質的思考,探討人們如何在生活無數的意外事件中,辨識什么是可以控制的,什么是不可以控制的。

《文化的闡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美]克利福德·格爾茨 著,甘會斌 楊德睿 譯,譯林出版社,2025年1月

在《文化的闡釋》中,著名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發展了“濃描”的概念,并由此重寫了整個學科的規則。格爾茨認為,文化并不驅動人類行為,相反,文化是一個符號的網絡,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行為的意義何在。“濃描”不僅闡釋行為本身,而且說明產生某種行為的環境,因此,進行“濃描”是人類學家最基本的任務。這部開創性的著作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他人的文化、對自己的文化的看法,是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研究者以及想要更好地理解人類文化的讀者的必讀之書。

《心理學原理(全兩卷)》

[美]威廉·詹姆士 著,田平 譯,商務印書館,2024年12月

詹姆士用十二年撰寫的《心理學原理》,是一部心理學和哲學的經典著作。全書共28章,涉及的主題包括感覺、知覺、大腦功能、習慣、意識、自我、注意、聯想、記憶、思維、情緒、意志等。其中第九章提出的著名的“意識流”思想貫徹在全書的討論之中。這部著作總結了實驗心理學在當時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開創了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的新方向,并大致確定了此后百余年心理學研究的一些基本范疇。

《價值理論手冊》(Medieval Political Thought

[日]巖尾廣瀨 [瑞典]約納斯·奧爾森 編,陳曉曦 王欣欣 李奕斐 陳婕 馬樂惠 譯,商務印書館南京分館,2025年1月

本手冊所涵蓋的主題涉及價值理論的基本學理問題,包括但不限于:我們談的是哪種價值?什么樣的東西是或者可以是有價值的?如何比較和測量價值?價值理論如何在倫理學和其他學科的實際問題上發揮作用?本手冊是一本關于價值理論的基礎性作品,可以為相關領域的學者深入研究價值理論提供參考和借鑒,也可為普通讀者初步了解價值理論提供指導。

《易學導論》

陳峴 主編,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2025年2月

《周易》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經典,長期處于“群經之首”的地位。本書首先立足于《周易》獨特的卦爻體系以及其背后的陰陽二元論世界觀,介紹《周易》的結構、作者、流傳、性質等基本知識,再引入作為易學研習三要素的象、數、理及其獨特意涵。繼而對《乾》《坤》《泰》《否》《坎》《離》等對中國人思維世界的形成有著獨特意義的易卦進行重點分析,解讀《周易》所闡發的道理與方法。最后通過歷史上各個不同時期的學者對《周易》所做的不同理解,以及《周易》在歷史文化、政治制度、建筑文物、成語典故、文學藝術等不同領域的廣泛呈現,揭示《周易》對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深遠影響。

《理由至上》(Reasons First

[美]馬克·施羅德 著,張鑫毅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思想劇場,2025年2月

過去50年以來,倫理學理論出現了理由轉向。理由話語不僅成了倫理學領域的“通用貨幣”,在認識論、行動理論等諸多相關領域也是如此。不少哲學家認為,這是因為,相對于其他規范性概念,理由居于首位,具有分析優先性和解釋優先性。《理由至上》一書立足于倫理學和認識論必須并列起來研究的主張,系統探討了規范性理論中理由居于首位的觀點,對其優勢和困難做了細致和深入的分析。作者馬克·施羅德在倫理學和認識論領域從事理由研究長達二十余年,他論證,理由居于首位的觀點面臨諸多重要挑戰,而這些重要挑戰本身恰恰是某些長期得不到解決的認識論難題的根源所在。施羅德強有力地表明,跟道德價值一樣,知識也是理由在規范性理論中具有根本解釋效力的最佳例證。

《榮譽:一種現象學分析》

[美]羅伯特·歐皮斯柯 著,曹亮亮 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24年12月

古老的故事里,騎士殺死巨龍來贏得足夠的榮耀以便迎娶公主;一千艘希臘船駛往特洛伊(并在那里待了十年),是為了帶回一個與翩翩少年私奔的妻子……當沒有巨龍需要殺戮,沒有公主需要解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榮譽還重要嗎?榮譽真的只是過去的遺物嗎?在這個看似理性的時代,我們是否已經忘記了榮譽的力量?榮譽在現代社會中的表現形式是什么?作者通過本書提醒我們,榮譽不僅僅是歷史的產物,它仍然以其外在表現(如聲望、羞恥、面子、尊重和隸屬榮譽)和內在過程(包括榮譽感和尊嚴),通過各類價值媒介,塑造著我們的社會和政治生活。

《先秦道家氣論研究》

李剛 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24年11月

先秦道家圍繞著“氣”所形成的宇宙觀、認識論、修養論、技藝觀等,深刻影響著中國哲學后來的發展。但目前對先秦道家氣論的研究,多以某位先哲的思想或某個經典著作為對象,罕見對先秦道家氣論的整體研究。本書以先秦時期中國“氣”觀念的發展為背景,以《老子》、《莊子》、《管子》四篇、《鹖冠子》、《呂氏春秋》等文獻為基礎,從“氣”的內含特質、“氣”的生成化育等角度,深入探討道家氣論在先秦時的演進和發展,對其脈絡進行整體把握。本書在彌補學術研究缺憾、拓寬研究范圍方面有一定進益。尤其作者結合《太一生水》等新出土的楚簡,重新進行氣論溯源,為當前及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儒家政治哲學大綱》

干春松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2月

本書脫胎于在北大開設的儒家政治哲學課程,經三四年的沉潛而完成,《儒家政治哲學大綱》聚焦于儒家政治哲學中諸多核心范疇,對天/天道、王道/霸道、大同/小康、世襲/禪讓、那縣/封建等關鍵詞做了長鏡頭式的全景厘清,通過制度史和觀念史的視角,在古今中西的背景下考察歷代思想家如何證明這些制度或觀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與平等、正義等西方政治哲學概念展開了深入對話。全書由“天、天命、天道”“仁者愛人”“人性與民本”“權力與疆域”“感與教化”“差序與平等”“勇敢與復仇”七部分組成,由此可見儒家政治哲學何以“闡舊邦以輔新命”,在張力與沖突中體現了穿透歷史的思考深度以及強大生命力。

《王文成公全書(全三冊)》

[明]王守仁 撰,黎業明 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12月

梁啟超有言:“讀《傳習錄》,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明代隆慶年間刊刻的《王文成公全書》是對王陽明文獻的第一次全面整合。《全書》收錄陽明的語錄、詩文、奏疏、書信,乃至公文、布告,從各個角度展現了陽明波瀾壯闊的一生,也是陽明“知行合一”精神最真實的寫照。《全書》經過陽明及門弟子錢德洪、王畿等人的校訂,編排有序,主次分明,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因此成為后世各種《王陽明全集》的藍本。上古版《王文成公全書》由陽明學研究專家黎業明教授整理,以《全書》初刻本隆慶六年郭朝賓本為底本,以其他版本的《全書》以及多種《全書》成書前刊刻的早期陽明文獻進行校勘。除常規的異文校勘之外,對涉及人名、時間、史實的異文,還做了不少考證性的校記,以期為讀者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先驗論證研究》

方紅慶 著,崇文書局,2025年1月

先驗論證視野下的哲學史,用一本書理清康德、斯特勞森、維特根斯坦、普特南、戴維森的先驗論證思想譜系。上至亞里士多德,下至笛卡爾,在他們的著作中都可以發現先驗論證的個案,不過,康德首先系統地使用先驗論證,現代則復興于斯特勞森。它一般以“何以可能”的追問方式揭示一般經驗條件與經驗命題或事件之間的先天關系,例如范疇之于經驗的先天關系(先驗演繹)和一般性的物理客體與自我意識的經驗的先天關系(駁斥唯心論)、概念圖式之于由時空性的物質對象組成的公共世界之間的先天關系,等等。本書第一部分系統介紹了先驗論證的思想譜系,分章闡述了康德、斯特勞森、維特根斯坦、普特南、戴維森等人的先驗論證思想;第二部分深入討論了先驗論證的可能性、有效性、性質及其功能與目的。

《線索與痕跡:真的、假的、虛構的》(Il Filo e Le Tracce:Vero falso finto

[意]卡洛·金茨堡 著,魯伊 譯,上海三聯書店,2025年3月

這部歷史學專著探討了歷史的書寫與解讀問題。亞里士多德曾寫道,歷史學家講述過去已經發生的事,討論何為真相,而詩人講述本可發生的事,討論有何可能。但是,真相當然是一個終點,而非起點。歷史學家(以及詩人)所做的事,與每個人生命的某些部分息息相關,那就是解開那些有關我們存在本質、真假虛實交相纏繞的故事線索。任何敘事——真的、假的、虛構的——都暗含著某種與真實的關系。因此,自古以來,各種各樣的敘事便交織在一起,彼此雜糅,互相指斥,矛盾相向。歷史敘事與虛構敘事之間的關系,更是一個被陳詞濫調和浮言虛論所污染的領域,它需要以一種最扎實的方式來面對,通過一系列事例來闡明。金茨堡認為深挖文本,逆著這些文本生產者的主觀意圖,我們可以讓那些不受控制的聲音浮現出來,而這也指向了他的微觀史學研究軌跡。

《欲望的先知:與勒內·基拉爾對話》(Converstations with René Girard: prophet of envy

[法]勒內·基拉爾 著,[美]辛西婭·L.黑文 編,錢家音 譯,南京大學出版社·守望者,2025年2月

勒內·基拉爾,20世紀重要思想家、人類學家。基拉爾用“執著的洞見”剖析人類的激情與愚蠢,洞悉暴力與神圣背后的真相。本書是基拉爾的首本訪談集,訪談內容自1984年持續至2009年,縱跨20余年,既是對他一生思想的梳理,又是一份對當代重大事件的記錄與回應。本書以欲望-模仿在人類行為中的作用,以及人性中的“暴力-和解因素”切入,涉及歷史重大事件及當前生活:獵巫運動、“9·11”事件、互聯網時代的消費模仿、美國黨派政治、厭食癥與身形焦慮……這些生動活潑、富有感染性的對話,彰顯了基拉爾作為公共知識分子和深刻理論家的地位,也讓我們對人性及當今欲望時代有了更深、更獨特的理解。

《馬克思主義思想與城市》(La Pensée marxiste et la ville

[法]亨利·列斐伏爾 著,鄭勁超 譯,劉懷玉 校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1月

《馬克思主義思想與城市》是法國思想家列斐伏爾研究城市問題的一系列著作中的一部,也是與馬克思主義思想聯系最緊密的一部。列斐伏爾深入研究了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關于城市問題的重要論述,其關注的焦點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框架下的城市以及隨之而來的都市總問題式”。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經典文獻導讀著作,而且揭示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視野中當代資本主義城市化發展的新特點、新現象、新趨勢,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先驅性著作。

《自否定與認知:深度學習的發生邏輯》

蘇慧麗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5年1月

本書提出“基于自否定的深度學習”這一概念,從自否定這一元人性與人的類特性出發,重審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學習的獨特價值;基于歷史邏輯、人的發展邏輯、學習的發展邏輯視角闡述自否定何以能作為深度學習發生的前提邏輯;以自否定為前提構建深度學習“三維度、五階段”的理論模型,并從“教的視角”與“學的視角”提出深度學習的實踐指向,以破解教授主義下的學習困境,應對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學習價值危機;以“整全的人”為未來學生培養的核心意向,展望如何建構以自否定為錨點的未來深度學習的新形態。

《善與惡的發明》(Moral: Die Erfindung von Gut und B?se

[德]漢諾·紹爾 著,續文 王蕾 譯,中信出版社,2025年1月

人是天生的群居動物,卻無往不在沖突之中。自人類世以來,全球流動性持續增強,信息技術讓人互通有無,但世界似乎正趨于極化和保守,隔閡和紛爭不斷。今天,持不同立場的人們還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嗎?人類的道德是否真的在淪喪?或者,讓我們追問一個根本問題:人類社會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在本書中,德國哲學學者漢諾·紹爾以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研究為工具,探討人這個物種的善惡標準和規范如何隨著群體規模、制度變遷和技術變革而演進。從人類學會直立行走到突飛猛進至當下的世紀,全書由遠至近地展示了7個關鍵的轉變:500萬年前人類以及群體合作的誕生、50萬年前懲罰機制的出現、5萬年前文化的進化、5000年前不平等的發明、500年前現代社會的產生、50年前對少數群體權益的呼聲以及過去5年覺醒文化的興起。通過梳理價值觀、準則、制度和實踐的深層歷史,紹爾提供了一部重塑人類道德思考的啟示錄。他提醒我們,當今的社會形態只是人類“善”與“惡”漫長演化的最新環節,而在表面的分歧之下,大多數人基本上仍持有相似的價值觀,即重視合作、自由與安全,這將成為我們重新理解彼此的新基礎。

《技術與文明》(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美]劉易斯·芒福德 著,林華 譯,中信出版社·見識城邦,2025年1月

20世紀30年代早期,已是紐約學界新星的芒福德為弄懂工具、器械和生產工藝在世界歷史中發揮的影響力,如饑似渴地遍覽論述工業社會興起的著作,他注意到盡管技術在人類事務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卻沒有哪部作品充分探討過人與技術豐富而復雜的關系。由此,《技術與文明》以10世紀的發明創造為起點穩步向前,以始技術階段、古技術階段和新技術階段為三個節點,記敘了藝術、工藝、科學、工程學、哲學、金融、商業等各個領域的千年技術進步史。在這一千年間,西方文明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形式因機器的發展而發生了深刻變化。這是如何發生的?在哪里發生的?推動環境和生活常規發生巨大轉變的主要動機是什么?想達到什么目的?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過程中出現了哪些未曾預料的價值?芒福德都在這本書里給出了極富遠見的回答。

《博物館的誕生:歷史、理論與政治》(The Birth of the Museum:History,Theory,Politics

[英]托尼·本尼特 著,段吉方 陳靜 陳王青 肖娜 譯,王小溪 王思渝 審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守望者,2025年1月

什么是博物館?現代博物館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博物館與博覽會的文化功能是什么?博物館和博覽會如何規范參觀者的行為?博物館承擔著什么樣的文化和政治功能?知識和權力對博物館的功能演進有怎樣的影響?本書通過梳理18—19世紀以歐洲為中心的公共博物館的形成過程,考察西方19—20世紀的博物館和博覽會如何展示藏品、接待參觀者,分“歷史與理論”“政策與政治”“進步的技術”三部分,探討知識-權力框架下博物館的角色、功能和定位,揭示了博物館與公眾之間形成的治理與教化的關系范式。本書是當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論著作之一,為新博物館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在機器的邊界思考》

許煜 著,李仁杰、蔣雨航等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大學問,2025年2月

AI時代,哲學何為?藝術何為?本書匯集了當代技術哲學研究領域代表人物許煜過去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試圖闡釋與技術時代相關的諸多關鍵問題,內容涵蓋哲學、技術和藝術三個領域。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許煜對哲學史,尤其是個體化理論的關注,看到他對海德格爾和西蒙東等人的哲學的詮釋與拓展;可以看到他提出的宇宙技術概念,他旨在建構一種新的哲學探究方式,從而超越西方技術理論;還可以看到他長期以來對利奧塔的傳奇展覽“非物質”的研究,以及他新近試圖表述的山水邏輯。這本書展現了許煜獨特的哲學風格,以及他跨越哲學、技術和藝術的思考策略。

歷史對于人生的利弊(新譯詳注本)(Vom Nutzen und Nachteil der Historie für das Leben

[德]尼采 著,周思成 譯,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2025年2月

《歷史對于人生的利弊》出版于1874年,是尼采繼《悲劇的誕生》之后計劃撰寫的系列短篇《不合時宜的考察》第二篇,也是他除《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論道德的譜系》之外知名度最高的作品。在19世紀這個被稱為“歷史學的世紀”,針對歷史感的泛濫,尼采在這篇“不合時宜”之作中將批判的矛頭指向歷史學、語文學、黑格爾哲學、高等教育乃至文化等“時代性的、合時宜的東西”,追問歷史學于我們人生的用途,強調主體和當下對于歷史的意義。這種視歷史學為一種富于創造性的策略的觀點,使之成為后現代史學的先驅。青年歷史學者周思成在本書中以文本與注釋1:2的比例對文中涉及的大量歷史、哲學背景以及明典、暗典、隱喻、反諷等做了詳細的注釋,并撰寫了長篇導讀,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重新思考歷史于當下的意義。

    責任編輯:臧繼賢
    圖片編輯:張穎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旗| 板桥市| 阿坝县| 旌德县| 汉寿县| 玉山县| 新安县| 广灵县| 册亨县| 泉州市| 泽普县| 西峡县| 丽水市| 岚皋县| 湖南省| 莎车县| 二连浩特市| 信宜市| 依安县| 德庆县| 永仁县| 和顺县| 江永县| 略阳县| 大洼县| 监利县| 南郑县| 巍山| 望奎县| 宁陵县| 新兴县| 雷波县| 姚安县| 尼木县| 昌平区| 达拉特旗| 江口县| 西宁市| 朝阳区| 陵川县| 珲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