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印度買F-35戰機,但存在六大矛盾制約(上)
特朗普“將向印度出售F-35戰機”的言論引起了印度國內關于是否需要購買該型戰機的持續討論。
據《環球時報》報道,路透社消息稱,印度反對黨國大黨日前對這一提議提出批評,理由是“F-35的成本過高”。國大黨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埃隆·馬斯克說F-35是‘垃圾’,為什么(印度總理)莫迪卻執意要購買它?”國大黨還稱,F-35不僅價格昂貴,運營成本也同樣高。
上個月的印度航展,美制F-35與俄制蘇-57同框的場面讓人印象深刻。這個世界上能夠湊齊美俄五代機同臺競技的國家,恐怕也只有印度了。但是,這一場面背后藏著一個更加有趣,也更富有地緣戰略意味的問題:印度究竟會選擇哪款五代機?
幾乎與航展同一時間,也就是莫迪2月13日在訪問美國期間,特朗普還公開向莫迪推銷F-35戰機。雖然特朗普以高水平軍事合作的名義向莫迪推銷,但他強調要壓縮印度對美大額貿易順差,頗有點以“交易的藝術”向印度強賣的意思。不少西方和印度媒體都揣測,印度在戰略上有求于美,很可能一咬牙真的會買F-35。
然而,長期跟蹤印度國情就會發現,印度的重大軍事裝備采購出發點從來不是單純的外交問題或軍事問題,而更多是多種利益多種考量綜合交織的結果。因此,研究印度到底采購哪款五代機?什么時候采購五代機?用什么方式采購五代機?也成為我們觀察印度復雜國情的一個難得窗口。目前,看印度外購五代機至少牽涉到六大矛盾。

F-35戰機具備較為優異的隱身能力。
一是裝備自造與進口采購的矛盾
莫迪政府追求戰略上的獨立自主,而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國防裝備領域的“自力更生”政策,但如果進口F-35這類高價武器平臺,勢必損害裝備自造的戰略目標。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緊張,甚至斷裂,印度政府意識到其經濟運行和軍事國防都高度依賴外部供應,脆弱性極高。同時,中美戰略競爭加劇,印度感受到的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在這種大背景下,莫迪2020年5月12日正式推出“自力更生政策”(Aatma Nirbhar Bharat),其中國防裝備是這一政策的焦點領域。
“自力更生政策”對印軍裝備進口方面的影響就是相當于武器國產化清單的“禁止武器進口清單”。自2020年8月公布首批清單以來,莫迪政府總共禁止了509多個主要武器平臺和相關產品,包括但不限于輕型坦克、火炮、突擊步槍、護衛艦、聲吶、運輸機、彈藥、雷達、常規潛艇、衛星和巡航導彈等。
總體看,凡是印度國內能夠生產的同類武器,不論性能和質量,政府就會列入禁止進口名單。例如,當印度認為國內企業已具備開發輕型坦克(“佐拉瓦爾”輕坦)能力時,印度政府就將輕坦列入清單。可以看出,印度越是追求獨立自主,越是追求國防裝備領域內的“自力更生”,對于進口先進武器裝備的限制就越多。
在印度此次航展中,美俄五代機同臺競技無疑是媒體關注的重點。然而,從印度人的角度看,F-35和蘇-57只是綠葉,印國產AMCA五代機模型才是鮮花。國外參展武器平臺和設備是配角,性能較差的LCA“光輝”戰機、與設計圖嚴重不符的隱身無人僚機等印度國產裝備與PPT,才是這次航展的主角。外人看印度航展是進口武器博覽會,但在印度人的眼中,這其實是展示印度自研武器技術進步,彰顯印度國防工業“自力更生”政策巨大成功的出口武器博覽會。
雖然印度航空發展局早在2008年時就啟動國產五代機的研發,也就是后來的AMCA,以此作為印俄合作研發五代機FGFA的備用方案。然而,在2018年,印方認為FGFA項目不符合印空軍性能要求,宣布退出,AMCA得以備胎轉正,并最終在2024年4月獲得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CCS)的批準。在批準AMCA項目時,CCS明確向AMCA設計師表示,如果遇到研發成本超支或者設計延誤等問題時,直接向CCS匯報,由CCS負責解決。這就可以看出莫迪政府對AMCA項目高度重視。

F-35A參加印度航展,與俄羅斯蘇-57同臺亮相。
二是美式體系和俄式體系的矛盾
印依賴俄制武器進口,但是在美俄之間如何選擇卻仍是難題,是考驗莫迪政府的關鍵問題。如果印度貿然換裝美式主要武器平臺,除面臨水土不服等不利因素之外,也必須面對惹惱俄羅斯的風險。烏克蘭危機爆發后,印度不明確站隊的態度已讓當時的拜登政府頗為惱怒。其實,印度不愿意選邊站隊的重要原因就是印軍高度依賴俄制武器。
在一般媒體引用信源中,印度軍隊中約60%的武器裝備來自俄羅斯,這其實是根據過去十幾年間,印度外購武器總價值來計算的。而根據史汀生中心的相關研究,印度現有的俄羅斯武器比例實際上可能已達85%。
印度購買俄制S-400防空導彈一事,長期以來被美國政府所詬病。烏克蘭危機爆發后,美方甚至一度考慮要根據國防授權法制裁印度進口S-400的行為。莫迪政府針對此事對美國政府的回應很明確,要印度完全放棄自俄進口武器成本太高。而印外長蘇杰生的回應更具有火藥味:雖然印度從俄羅斯進口了很多武器,但印度也從美國、法國和以色列等國購買了武器,印度有選擇符合印度國家利益選項的權利。這些都不難看出,印度目前無論從哪個陣營進口武器裝備,都會面臨較大的國際政治和外交成本,真正的解決方法還是要依賴國產。

為了響應“印度制造”戰略,印度空軍不得不裝備不滿意的LCA戰斗機。
三是有限財力和巨大需求的矛盾
雖然印度自我感知到的安全威脅增加,但囿于財力限制,莫迪政府卻還在試圖削減軍事開支。印2024-25財年軍費預算達到62190億盧比(約合743億美元),排名世界第四。然而,如果細究印度軍費增長的GDP占比、財政占比就會發現,莫迪政府實際上已在縮減軍費。
2017-18財年,印軍費預算約35985.4億盧比(1美元約合87.5盧比),約占GDP的2.10%,財政開支的16.8%。到2021-22財年中印關系緊張期間,印軍費為預算47819.6億盧比,約占GDP的2.40%,財政開支的13.7%。到2024-25財年時,印度軍費預算為62190億盧比,約占GDP的1.92%,財政開支的12.9%。無論是GDP占比,還是財政開支占比,印度軍費都出現雙下降。
如果從軍費增長率角度看,2017-18財年至2024-25財年,印軍費每年名義增長率分別是12.37%、6.59%、9.37%、-1.35%、4.89%、1.50%、4.78%。而印每年的平均通脹率在6%左右??鄢浐?,軍費實際增長非常低,而最近四五年間印軍費可以說是負增長。
究其原因,莫迪政府一直想控制軍費開支規模,試圖節省資金投資國內基礎建設。莫迪在其第二任期內的一系列軍改措施,都帶有節省開支的意圖。例如,推動烈火戰士計劃,其實是想削減規模日益龐大的軍隊養老金。再如,禁止武器外購清單,引進外國技術,實現國內生產,實際上也是為了減少了財政開支。此外,提高外資投資印國防工業比例限制,以及大力鼓勵私營部門投資生產國防工業,也是為了用民間投資替代政府投資。
其實,對莫迪政府來說,最切實可行的節約資金途徑就是裁撤人員。目前,印度現役軍人總規模達到140多萬,排名世界第二。同時,長期以來,印軍薪資和養老金占軍費比例往往在50%-60%之間,而裝備支出只占軍費的20~25%左右。以2023-24財年為例,印軍人薪資與養老金合計占軍費預算的51.65%,裝備支出占比28.87%,而且這還是最近幾年印度國防部努力將軍費開支向資本支出傾斜的結果。
但是,印度歷來考慮同時應對中巴兩國方向的戰爭,同時,目前的世界局勢和印周邊局勢又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崩壞,因此莫迪政府不會大規模削減軍隊規模。這種兩難局面,迫使莫迪政府不得不對軍費采取一種,漲了,但漲得不多,實際上還下降了的方式,平衡較弱的財政能力與國家安全風險上升之間的關系。(未完待續)
(毛克疾: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員,白廣燦:獨立學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