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份提案從形成到落地,這位政協委員為何說“壓力蠻大的”?
履職的第三年,全國政協委員、金杜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張毅仍感到“壓力蠻大的”,要精準找到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最終形成一份完備的提案,并不容易。
他習慣隨身攜帶筆記本,日常工作生活中有點想法就記下來,重點問題畫個圈,不時翻翻筆記本,思考能不能將重點內容串點連線,沉淀為系統性內容。這樣的筆記本有好幾本,已然成為他的提案素材庫。
從民營經濟到人工智能,每個議題在他手中都經歷了長期觀察、深度調研和持續跟蹤。在他看來,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不夠成熟也不能提案,提案之后仍要持續跟進。

全國政協委員、金杜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張毅。澎湃新聞記者 鄒橋 攝
持續跟進,提案逐步落地
2024年全國兩會,張毅提出了《關于加快制定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提案》,近期被評為全國政協2024年度好提案。幾天前,《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二審稿已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
每一點推進都是提案的回響,讓他感到振奮。
“提案只是工作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跟蹤提案。”他說,草案出臺前,他針對具體的法律條款提出了不下20條建議,比如公共資源公開公平地對待所有的經濟組織、不得按照不同的所有制形式設置不同的投融資條件等。
“很欣喜,我的很多意見跟立法機關的意見不謀而合,不少建議被采納到了《民營經濟促進法》的草案里。”作為法律工作者,他深知立法是一個久久為功的過程,直到草案二審稿提交前,他還參加了專題座談會并繼續建言。
他表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針對民營經濟的有關法規政策不斷發布,待《民營經濟促進法》出臺后,整個法律法規政策將編織出一個完整的支持體系,更好地推動民營經濟發展。
廣泛調研,破解“內卷式”競爭
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張毅對此深有共鳴。
過去一年,他大量走訪企業、行業協會、專家學者和監管機構,調研民營經濟發展中的難點痛點。有消費品企業訴苦,產品想進入市場很困難,除非降價,但降價后利潤稀薄,后續可能不會有研發投入、產品迭代的意愿。
“企業說,‘對于這個東西(低價競爭)我并不喜歡,但是我不得不參與這種競爭,否則產品就在市場上消失了’。”張毅說,當前市場上,不少企業面臨兩難的選擇,要么參與低價競爭,要么直接出局。
他認為,“內卷式”競爭本質是不正當競爭,主要表現為低價,以低于成本的售價去擠占市場,最終損害的是整個行業和消費者權益。
產品供應鏈上,有些鏈主企業要求鏈上企業以減價的方式供貨,擠壓鏈上企業的利益。張毅建議通過法律手段嚴格執法,同時建立信用評級機制,將“內卷式”競爭行為納入信用考核,利用金融手段促使企業遵守規定。
電商平臺經常出現“唯低價論”,低價很有可能導致低質量,既損害消費者權益,又挫傷生產商的研發積極性。他呼吁平臺利用大數據給供應商畫像,識別低價傾銷嫌疑;建議司法機關以公益訴訟的方式,對影響重大的典型案例進行裁決,以案說法,強化警示教育。
“反內卷的根本目的是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企業健康地生存、發展。”張毅說道。
深度探究,關注新技術應用與治理
這幾年,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急速發展,并深度參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它們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又如何賦能各行各業?
張毅敏銳地捕捉到了社會關切,連續三年跟蹤相關話題。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上,他提交了兩件關于數據的提案;二次會議上又提交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人工智能算法治理體系的提案;今年三次會議,關于人工智能在垂直領域應用的提案正在醞釀中。
春節期間,DeepSeek橫空出世,引發全民使用AI的熱潮。張毅對其能力表示高度認可,“檢索能力、推理能力很強大”,但要說到具體的法律工作,他覺得“法律講究精準,最終要能承擔責任,人工智能只能作為輔助”。
他尤為關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垂直領域的應用,“人工智能在我國可應用的領域非常廣泛,有一個巨大的市場,所以應用落地既能推動人工智能本身的發展,也能夠改變各行各業發展的路徑,形成更好的新質生產力。”
面對“AI取代就業”的擔憂,他表示,人工智能可能影響結構性就業,但也會創造新就業機會,比如數據標注崗位。“變化是永遠存在的”,個人可以考慮的是,怎樣擁抱新的就業機會;政府則需要為轉型鋪路,支持和引導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
務實建言,探索真正可行的方案
每年春天,全國兩會在京召開,政協委員們帶著各自的提案參會建言。張毅有期待、也有壓力——期待聽見不同界別的聲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壓力則來自肩頭的責任,委員履職不只在參會的幾天時間里,而是在貫穿全年的觀察、調研和思考中。
從技術治理到民生關切,每份提案都凝聚著他大量心血——首先要找準中心問題,發掘和本職工作或個人積累相關的切口;其次是調研,和企業、行業協會、監管機構、專家學者等不同群體交流,深度調研;最難的是提建議,難點不在于論證為什么這么做,而是弄明白誰在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
以適老化改造為例。張毅說,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該問題日益緊迫,提出改造想法很容易,但難點在于更深層的問題——適老化改造的錢從哪里來?如果是政府出錢的話,政府的錢是納入財政預算還是從哪里出來?如果讓其他主體來承擔的話,法律依據是什么?如果家庭做適老化改造,不同收入群體的家庭會有什么不同的問題,錢不夠的話怎么辦?
“一旦想到這些問題,你就會發現需要更多地調研,更多地征求意見,然后才能夠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案。”張毅直言,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案很難。
今年,他也非常關注企業出海的話題,但“不成熟就不提案”。中國企業要去全球尋找藍海,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什么,政府能夠支持什么,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怎么解決……這些需要深度思考,需要在底層邏輯上尋找答案,他坦言還沒有成熟的想法,但會帶著關注奔赴全國兩會。
不成熟的想法,先在筆記本上寫下來,有新的思考再補充。翻開張毅的筆記本,其實有點潦草,但他自己一看便知,一個個關鍵詞和圈圈點點,他希望最終串聯成推動改變的力量。

祝碧晨 設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