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梁啟超的一封家書

《梁啟超未刊書信手跡》
因為喜歡梁啟超先生的書法,幾年前曾在網(wǎng)上不惜高價買了一套中華書局1994年出版的《梁啟超未刊書信手跡》(上下冊)。近日又拿出來翻閱,讀到其中一封談買書的家書,感覺挺有意思。

梁啟超家書手跡
這封家書是寫給長女梁思順的,寫于1913年3月20日。摘錄如下(原文無標點):
書未發(fā),適購得善本舊書十余種,有王氏仿宋本《史記》,有胡氏仿宋本《文選》,有仿宋本《白香山集》。此三書,順、成、永三人可各得其一,長者先擇取,所余以詒少者可也。吾為順計,取香山集,余兩種任兩弟自擇。但順總應(yīng)有優(yōu)先權(quán),所好何在,吾不強也。各書皆存津宅,歸來乃頒。
有歐陽文忠全集亦尚佳,皆極難得之本也。別有宋詩鈔最可寶,暫不以賚若曹。
飲冰
從上文來看,梁公買書,出手還是相當闊綽的,一次就購得善本舊書十余種。別小瞧舊書,越是年代久遠的舊書越值錢,尤其是善本舊書,價值更是不菲。魯迅1912年的書賬中有這樣的記述:“審自五月至年莫(暮),凡八月間而購書百六十余元,然無善本。京師視古籍為骨董,唯大力者能致之耳。今人處世不必讀書,而我輩復(fù)無購書之力,尚復(fù)月擲二十余金,收拾破書數(shù)冊以自怡悅,亦可笑嘆人也。”可見善本舊書之難得。如果是珍本、孤本,其價值就難以估量了。梁公家書中說的這一批新購的善本舊書,我們無法窺其全貌,但是就家書中提到的《史記》《文選》《白香山集》《歐陽文忠全集》《宋詩鈔》來看,應(yīng)該都是大部頭的書,估計要花大價錢的。那時候的仿宋本古籍,字號比較大,在篇幅相同的情況下,舊書要比現(xiàn)在出版的古籍厚重得多。
其實梁公購書舍得花錢并不值得奇怪,哪個在治學上取得驚人成就的人不嗜書如命呢。即便是一個窮書生,也會為了買一本向往已久的書而傾其所有。真正可圈可點的,是梁家那種人人視書為寶的氛圍。從家書的語氣就可以看出,思順、思成、思永都喜歡書。否則,把他們不喜歡的東西當成寶貝相送,對授受雙方來說都是掃興的事。梁公此信發(fā)出后,次日又給思順發(fā)了一封信。原來,分書一事又節(jié)外生枝,梁公建議思順挑選的《白香山集》,被思順的二叔給“賴”走了,弄得梁公干著急沒有辦法。信中稱“仲父愛不釋手,乘我未起,徑持去扃諸笥中”,令人解頤。這個書香之家,真的是人人視書為寶?。?/p>
不過話說回來,梁家人人視書為寶其實也平平常常,因為在一個世代讀書的家庭,無論長幼,都以讀書為榮,以讀書為樂,這本是一個典型的書香門第的應(yīng)有之義。更值得注意的是,梁公對長女思順濃濃的父愛。“吾為順計,取香山集”,可見梁公對長女思順還是很偏愛的,因為當時其他孩子尚年幼,思順年方二十,是梁公兒女中唯一能與其進行精神交流的人。不過梁公明確思順挑選善本古籍的優(yōu)先權(quán),倒不是偏心眼兒,因為那個時代的家庭,本來就講究長幼有序。
然而最讓我詫異的,還是當時梁思成、梁思永的年齡。這封家書是1913年3月份寫的,查詢資料后才知道,當時梁思成僅12歲,梁思永僅8歲半。梁公送給孩子的這三部書,都是大部頭的古籍線裝書,大概連標點符號也沒有。讓思成讀,估計還不成問題。但是對于八九歲的思永來說,恐怕就勉為其難了。據(jù)我想當然的分析,梁公是把書當成一份重要的禮物送給思永的。一個書香之家,還有比書籍、字畫以及文房四寶更受歡迎的禮物嗎?只要是一粒讀書種子,他對書籍的熱愛就是與生俱來的,況且這還是檔次很高的古籍善本。思永雖然暫時讀不懂,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對這份厚禮的珍惜。送古籍于垂髫兒童,看似不近情理,實則有潛移默化之效。這正是梁公家庭教育的高明之處。
梁公的子女們,個個都是難得的人才,其中獲得院士稱號的就有三人,這決不是偶然的。個中奧秘,我們透過梁公這封普通的家書,或許可以略知一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