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滁州記憶:一周城市生活
2024年2月,位于安徽滁州西南的瑯琊山景區正式被確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從國家首批4A到5A,滁州已經等了二十三年;幾乎同一時間,瑯琊山五公里開外的“遵陽街”歷史文化街區經歷四年的規劃改造,即將竣工正式開放。
2025年春節,遵陽街上擺放了一組印有“城市記憶共鳴展”字樣的展板,上面貼著滁州過去二三十年里的城市舊影。向遵陽街工作人員打聽,得知這些舊照片都是由一位叫做杭楠的滁州人收集和整理的。我聯系到杭楠,詢問他為什么要收集這些城市舊景。他回復:滁州是一座有文化內涵的城市,但是文化內涵這個東西是需要挖掘的。收集舊照片,尋找城市記憶,就是一種方式。
本期回顧,我們邀請滁州媒體人杭楠和遵陽街區主理人王文強,一起聊聊遵陽街的前世和新生。
(本期主持:陳虹靜雯)
近期回顧
滁州不少機構和地名都包含“皖東”二字,暗示著這座城市在省內所處的位置。作為全安徽最靠近江浙滬地區的板塊,滁州區位優勢明顯,2013年加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近年來經濟增速顯著,2023年躋身安徽省城市GDP三強。
但在古代,地處兩大天險長江、淮河之間的滁州主要角色是兵家勢力對峙的前線,城池屢遭戰火洗禮,廢了興,興了又廢。唐代西澗“野渡無人舟自橫”,宋代清流關“鳥飛不度人行絕”,滁州山水兼備,但難掩“市衢冷落”與“田園荒蕪”。
或許正因如此,滁州才能收留王禹偁、歐陽修這樣職場失意的朝廷文官,后者留下的游記《醉翁亭記》經過后世的傳播頌揚,將滁州這座古代江淮軍事戰略要地送進了文學的殿堂,對滁州人來說,開篇第一句“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不僅僅是語文課堂上必須背誦的課文,更是向他人介紹家鄉時高頻度引用的經典文獻。
但是在江淮亭城的美談和安徽經濟的“黑馬”之間,似乎又缺少了一段關于這座城市的成長敘事。杭楠感嘆,滁州近些年發展很快,有時回憶過去都成了一件困難的事,老滁州留給我們的更多是模糊的抽象的回憶。有一次,女兒指著修繕一新的古橋“文德橋”問它過去的樣子,杭楠只能努力回憶,描述他記憶中橋梁的樣子。
杭楠是個媒體人,主持廣播節目時,他會在其中設置一些關于滁州城市記憶的話題,聽眾參與度非常高,這讓杭楠意識到“記憶”所具有的力量。


1月22日至2月17日,從滁州紫薇北路與遵陽街的交匯處開始,沿著遵陽街一路向西,可以欣賞完整個《城市記憶共鳴展》
杭楠利用閑暇時間收集照片,如果舊照片中出現了難以辨認的地點,他會實地走訪老城區確認,或向年長的滁州人請教。2024年,他通過自媒體平臺分享自己整理的照片,獲得了相當熱烈的反饋。有很多滁州人給他投稿,出乎他意料的是,那些保存了很多滁州舊照的人,往往是已經在海外或國內其他城市學習、生活而非留在家鄉的滁州人。“失去才會懂得珍惜”,杭楠猜測。
杭楠收集舊照片的初衷,似乎與遵陽街規劃和改造的預期“不謀而合”。
遵陽街位于滁州古城的明清城墻大東門之外,南北湖與內城河在下水關處交匯,遵陽街因為在下水關以東,曾長期叫做東關街,清末已是古城居住生活、商業活動的中心。
遵陽街的名字,公認來自于明代哲學家王陽明。1513年至1514年,王陽明在設于滁州的南京太仆寺任少卿一職,閑暇時候他聚眾講學,發展過一批弟子。東關街上曾有一所三義閣小學,據滁州地情學者徐茵等人考證,民國時期,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的余樹森曾在東關街生活,他將學校改名為遵陽小學,取仰慕陽明學說之意,東關街隨之得名遵陽街。
滁州下水關建于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嘉靖十三年(1534)州守趙大綱重修,增置鐵柵、轆轤樁石為啟閉。下水關自北向南跨滁州西澗東流之水。圖為筆者提供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南京太仆寺在滁州設立,主要負責馬匹的牧養與管理,以備軍需。太仆寺孕育了眾多名宦高士、文人墨客。圖為筆者提供
如果說瑯琊山與醉翁亭保存了滁州的古風遺韻,為其日后打造一張城市名片提供了源泉,那么遵陽街則見證了滁州與“現代”的種種相遇:1912年11月,津浦鐵路全線筑成通車,滁州境內自北向南設有沙河集、陳營、滁縣、擔子、烏衣5個車站,其中滁縣站點就位于城東門外,與此相鄰的遵陽街可謂近水樓臺,日漸成為滁州商業和交通運輸的中心地帶。
那是遵陽街最“風光”的一段歷史。津浦鐵路便利了外地游客來滁游山玩水,瑯琊山甚至是津浦鐵路安徽段最著名景點之一,津浦鐵路管理委員會專門編印了一冊八頁的《瑯琊山旅行指南》。
在1921年版《津浦鐵路旅行指南》中,滁縣站“交通”信息一欄列出車站至滁州城的人力車費用,到了1924年,“交通”欄下多出了一筆車站至瑯琊山、醉翁亭等景點的往返費用。短短三年間,車站附近和城內的旅館名字即從“中華?!薄案P菞!弊優闃O富現代意味的“來賓旅館”“蓬萊旅館”和“中華旅館”,當然,住宿費用也從銀元“四角至八角”漲為“三角至一元”。當時從滁縣車站到瑯琊山景點,須先進城東門,連接車站至東門的遵陽街是必經之路,街上眾多餐館可供饑腸轆轆的游客飽腹,還有篾織店售賣滁州特產的花籃。

1924年版《津浦鐵路旅行指南》,津浦鐵路管理局總務處編查課編輯發行,內頁收錄“滁州車站”站點相關信息。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1972年,滁縣車站結合津浦鐵路復線改造,將站點遷往原站房南部的1.5千米處;2004年滁縣站更名為滁州站;2011年京滬高鐵正式通車前夕,“滁州站”這三個字又讓給了新建于城南的高鐵車站,原“滁州站”成為“滁州北站”。
滁州城區向南拓展已勢不可擋,而滁州車站反復更名只是它的一則隱喻。在城南樓盤越蓋越高的這些年里,如今改靠電力而不是柴油驅動的滁州“黑馬”似乎已將位于城東遵陽街內外的低矮建筑遠遠甩在了身后。在滁州的未來里,遵陽街會以怎樣的身份占據一席之地?
原津浦鐵路滁縣站車站和貨場,位于遵陽街東端盡頭不遠處。圖為筆者提供
遵陽街區主理人王文強表示,“遵陽街是反映滁州多個歷史時期疊加發展、空間變遷的立體縮影?!?017年8月,遵陽街區域改造正式開啟,具體分為西中東段三大特色區段實施,其中西段以打造滁州城歷史人文地標為主,修繕下水關,建設大東門、甕城遺址公園及配套服務設施;中段以保護性開發建設,情景再現老街繁華市井;東段主要是打造歷史文化街區,原真保護現狀老街。隨著街區正式對外開放,游客可以在遵陽街一次性概覽滁州從古至今的城市景觀。
“在滁州未來的發展規劃中,遵陽街有望扮演一個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角色。”改造工程對街區內留存的老建筑進行了精心修繕,在恢復原有建筑格局的基礎上,巧妙融入新建筑的元素。當然,老建筑在改造前后的定位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例如,建于1929年的商人胡慶森家宅“胡家大樓”自2024年4月起轉型為“陽明青年公共空間”,成為集文化展示、休閑交流于一體的城市會客空間;單層坡屋頂工業建筑“老汽車站”也在2024年期間作為文化、藝術類展館,定期舉辦各類主題展覽活動。



改造一新的遵陽街定位更加現代和多元,意在融入新滁州的生活方式與發展趨勢
因為地理位置相近、歷史文化交織,以及近些年“南京都市圈”的提出,滁州與南京兩座城市之間的關系始終是滁州人暢想家鄉前途之時無可回避的話題,在關于江浙滬旅游目的地的討論中,滁州經常以南京的“后花園”身份被網友提起。
在王文強看來,滁州緊鄰長三角核心區域,交通便利,易于吸引南京、合肥等大城市的短途游客,尤其是周末游和周邊游群體。與江浙滬等地開發的歷史街區相比,遵陽街“起步”較晚,但是憑借“陽明文化”IP,通過定期發起的“陽明文化周”,以及在陽明青年公共空間舉辦的不定期活動,能“避免同質化競爭,加深遵陽街的對外記憶點。”


2024年11月,第二屆“陽明文化周”在遵陽街舉辦,街區結合滁州文化景點,提前設計制作研學地圖,公開發放,鼓勵游客尋找王陽明在滁州的足跡
舉辦《城市記憶共鳴展》是遵陽街迎新2025年的一項重要活動,杭楠和王文強都希望借此展覽重現滁州的城市變遷,喚起滁州人對于家鄉的認同,繼而鼓勵更多人加入對地方的發掘和講述。在將韋應物、歐陽修等名人“過客”為滁州留下的名篇背得滾瓜爛熟之后,是時候輪到滁州人自己續寫這座城市的故事了。
(文/陳虹靜雯,文學碩士。文中出現的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由滁州遵陽街提供)
本周主題推薦
書|《鐵路與近代安徽經濟社會變遷研究(1912—1937)》

本書結合大量的歷史資料,以民國時期安徽境內三條鐵路(津浦鐵路安徽段、淮南鐵路和江南鐵路)的修建與運營,以及鐵路與近代安徽經濟社會變遷的關系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鐵路在近代安徽發展的諸多方面的作為,找尋鐵路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書|《中國近代鐵路史資料(1863—1911)》

1963年,著名經濟學家宓汝成出版了《中國近代鐵路史資料》3卷,計百萬字,披檢眾多資料與檔案,將1863年之后清末的鐵路建設資料分門別類排列。
書|《滁風亭韻》

滁州建城于三國,歷史悠久,因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知名天下,又稱“亭城”。本書稿圍繞滁州城的歷史、名勝、人物和文化,收集美文117篇,分滁城記憶、醉鄉人文、亭城文化三章,有助于廣大讀者了解滁州的歷史文化。
活動推薦
上海·講座| 崔潔:上海公園時空漫游

詳情請關注 煙囪PSA微信公眾號
上?!ぶv座|觀鳥史中的觀鳥人

詳情請關注 震旦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上?!ぶv座|與照片交錯,在想象的起點和終點

詳情請關注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上?!ば聲窒頃?/strong>|像個女孩一樣運動:中國女子體育的世紀回響

詳情請關注 中信書店微信公眾號
上海·新書分享會|黃曉丹×梁永安×張志浩:九位詩人的人生焦慮處方

詳情請關注 上海圖書館微信公眾號
上?!ぶv座|探尋“棟梁”的歷程

詳情請關注 趣看美術館Q-CAN微信公眾號
上?!ぶv座|風土建筑:譜系構成與再生途徑

詳情請關注 建筑遺產學刊微信公眾號
上?!ふ褂[|意大利特雷卡尼宮百年巡禮(1925—2025)

詳情請關注 意駐滬文化處IICSH微信公眾號
北京·講座|鄉土建筑譜系研究——滇西北地區的探索

詳情請關注 建筑史學刊 JAH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故事會與枕頭

詳情請關注 HALF半場STAGE微信公眾號
南京·觀影|“家庭之間”· 中德家庭影像展映

詳情請關注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南京·展覽|邢磊:海流圖

詳情請關注 XSPACE富士膠片影像空間微信公眾號
海南·招募|田野營招募: 揭秘海南黎族食物系統背后的生活方式

詳情請關注 何以為食微信公眾號
(如果您想聯系我們,請發郵件至dongyl@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