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趙榮光︱點心與小吃稱謂辨析

趙榮光
2025-03-02 14:02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日常飲食生活中,人們經常會習慣地說到點心,也同樣會高頻率地提到小吃,大眾社會生活中,點心和小吃,二者的稱謂、書寫幾乎隨處可見。因為它們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太親近,太熟悉了,相較于正規、例行的每日的午、晚兩次正餐,近乎空氣的存在,時時處處,隨時隨地,竟至于隱隱約約、熟視無睹。而正餐則恰似一日間日、月的晝夜輪回,區間感覺明顯。

點心和小吃,雖然稱別、書異,但許多時候卻不分彼此,二者若一枚硬幣的兩面。有古代“飲食寶典”“食經”之譽的《隨園食單·點心單》開篇說:“梁昭明以點心為小食,鄭傪嫂勸叔且點心,由來舊矣,作《點心單》。”《隨園食單》的著者袁枚(1716-1798),是被國外學界推重為“中國薩瓦蘭”的著名美食家和大食學家。袁枚也是隨積習從眾俗,未審區別,將點心與小食(吃)視為一物。但是,點心和小吃真的毫無區別嗎?慎思詳辨,疑惑還是存在,點心與小吃的辨析討論,有助于人們飲食生活的文化興趣,有助于大眾社會的飲食與食品知識熱度,有助于食文化的普及與食學研究的深化。

從人類飲食發展史的角度看,就食品結構與功能意義而言,點心出現的時間應當很早。人們習慣說的“點心”,指的是“正餐之外的精巧型輔助性主食品”。審視中華點心的歷史演變和現實生活中的紛繁形態與消費特征,點心應有四重含義:

1.屬于主食品類,其基本原料為以麥面粉為主的各類淀粉質食材。

2.是輔助性主食品,不屬于人們常餐主食品類的主體或主導品種;既不同于人們日常三餐習慣食用的品種,也有異于節慶日人們通常食用的美食品種。

3.通常是于正餐之外的“零食”,故稱為“小食”,或為酒席進行宴程間隔中的隨上“小吃”[1]。

4.一般體積精細小巧,富于形態藝術、悅目色彩。

二十幾年前,我為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組織編寫了一套名為《傳統與創新:中華名小吃》的叢書,在序文中概括了“小吃”的五性,是集飲食文化地理區位性、民族獨特性、大眾普及性、傳統典型性、流行長久性等特點于一體的食品,因此也是最能反映民族飲食文化的內涵,充分體現民族和民俗文化特點的食品;在原料選擇組配、加工工藝技法、形態色澤設定,甚至進食方式上多有獨特之處。名小吃,一般都有相對較長的流傳歷史,有較高的知名度,有擅勝獨特的風味;許多名小吃還往往有傳奇史實、名人軼事或民間傳說掌故與故事比附傳布。我強調小吃是面向大眾消費群體的,首先是庶民大眾群體的,小吃擁有長久性、最廣大的愛好者[2]。2017年在沙縣舉行的“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評選活動中,筆者又對小吃文化作概要性說明[3]。

袁枚提到了梁昭明和鄭傪兩位歷史人物,分別提到“小食”“點心”。梁昭明,南朝梁朝開國皇帝蕭衍長子蕭統(501-531),字德施,生一歲立為太子,逝謚“昭明”,因文才德行盛以“昭明太子”或“昭明”稱于史。史載:普通年間(520-527)因南北戰事,“京師谷貴,太子因命菲衣減膳,改常饌為小食。”[4]“小食”,指的是對應于正規、鄭重“常饌”的簡單便捷之食,亦即數量、質量稍遜于正餐。但“小食”作為大眾飲食生活習慣口語,應當在南北朝之前就流行很久,晉代時,人們習慣將早餐稱為小食,因為相對于豐盛正規一些的午、晚兩餐,早餐相對簡單: “輅(管輅)曰:‘命不我與,為之奈何?然子懇誠,且為救諸……吾卯日小食時必至君家。’”[5]小相對于大,晨起匆忙一日諸務,簡單進食,相對于午、晚兩餐屬于簡單便捷,因此,小食之名本義指早餐,是一日之時序餐次,是食制,字面解釋無關與食材、食物、食品,也就是說與物無直接關系。以后,引申而泛指一切簡單便捷之食,后世的“小菜飯”是其引申義,意指沒有或很少有葷菜在內的簡單飯菜。如《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實不相瞞。身邊盤纏短少,吃小菜飯兒,還恐走不到家。若用了這大菜,便去了幾日的口糧,怎生得到家里?”[6]《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里吃牙祭肉。”[7]總之,當小食不再是時序、食次的本義,也不一定依循時序和食次,小食的直接表達就是小吃,具有了隨時、隨機的“零食”意義。當然,動詞表意簡便進食的小吃行為,也漸漸具有了名詞意義,也就是說,小吃回歸小食,都是簡單的食物。

點心一詞的出現,意味著小食隨意性的延伸與功能轉化,不再是刻板拘束的早餐,但其小食或小吃的功用未變。“點心”的名稱出現在都市餐飲業發達的唐代,作為應時方便的小食,“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已有此語。”唐人“鄭慘為江淮留后,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顧其弟曰:‘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其弟舉甌已罄,俄而女仆請飯庫鑰匙,備夫人點心。”[8]“點心”兩字合成的是動賓結構詞,用作動詞,現代漢語的意思是“吃一點”“隨意吃一點”“聊做一餐”。“點心”之稱大通行是在宋代,這是城市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歷史推動力,也是“飲食文化場”[9]機制作用充分發揮的結果。應當注意的是,盡管小食或小吃的伊始是比較簡便因而不免可能也是簡陋的,但隨著社會需求的廣泛普及,社會層次消費與特嗜追求,小吃的精致化也就是必然趨勢。于是,精致小巧、食材與工藝價值特征決定了小吃的精致、精品化發展。《紅樓夢》大觀園中萬金小姐們的小食自然不會是市井地攤、庶民貧家的水平:“姑娘們玩一會子,還該點補些小食兒。”[10]

應當清楚的是,雖然“點心”之名始見于唐,但“點心”之實則絕非始于唐,漢代便已普遍存在了。漢代以麥面粉為主要原料名目繁多的“餅”,其中許多就是點心,而如“燒餅”“膏環”“細環餅”“截餅”,以及“粽子”等可為點心之用的主食品種已經很多,但它們“正餐之外”的“輔助性”似并不很鮮明——雖然并不排除這種事實上或臨時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環餅”,賈思勰稱其為“寒具”,其制法與“截餅”略同,“皆須以蜜調水溲面;若無蜜,煮棗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餅美脆。截餅純用乳溲者,入口即碎,脆如凌雪”[11]。因其特點為“美脆”或“入口即碎”,可知制作“寒具”是用“膏油煮之”的油炸法。“膏環”極似今北京小食“焦圈”,但其品質恐怕要遠在其上。對此,李時珍有更明確的解釋:“寒具,捻頭也,以糯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月余,宜禁煙用。”[12]李時珍說:“冬春可留數月,及寒食禁煙用之,故名‘寒具’。”可見,漢之“寒具”已具有“正餐之外”“輔助性”主食的性質,故將其視為較早的“點心”當可成立。

那么,為什么漢時“環餅”等被稱為“寒具”呢?這就涉及“點心”的起源,“寒具”為度“寒食禁煙”之節時的特備食品,因有禁煙時段不能熱食之俗,故而得名。《周禮·司烜氏》“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禁火之日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一說前兩天或前三天)。禁火,首先是滅火,使國內各地、家家戶戶的火種全部熄滅,此舉稱之為停“舊火”。節后禁火令解除,再重新取火,是為燃“新火”,《論語》稱為“鉆燧改火”[13]。禁火制度初行之時,人們只能備以平素的糒糗、粥等冷食,但因其艱于進食、不易消化,很為人們尤其是年老體弱者所苦。故貴族之家首先制作出便于存放和冷食為佳的食品,它們大異于平素的飯粥類主食,《楚辭·招魂》所記的“粔籹蜜餌,有餦餭些”,即屬此類。許慎《說文解字》釋云:“粔籹,膏環也。”賈思勰記為:“膏環一名柜籹,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強澤如湯餅面。手搦團,可長八寸許,屈令兩頭相就,膏油煮之。”可見,“寒具”之始早在漢前,“點心”之始也便最遲可溯至春秋戰國時的“粔籹”了。當然,若是以粽子為例,則點心的記錄追溯還會更早。《隨園食單》是將粽子列為點心的,現實生活中粽子也仍然是點心的重要品種。起源于上古祭祀禮俗的“角黍”——現代粽子的前形態稱謂,歷史至少在三千年以上[14]。

可見,點心文化的伊始,就是大眾社會飲食生活的產物,具有普遍、悠久、深厚的民族屬性。但點心品種的絢麗多彩發展與大眾需求,則與歷史經濟、城市文化緊密相伴,任何中心城市都有自己地域風格的點心文化。而從大的歷史趨勢上說,明清至近代“京式點心”的北方特色;六朝以下至于近代的蘇、寧、滬、杭等江浙點心風格;清以下厚基嶺南、沐浴西風,又南北貫通的粵式點心景觀,市場繁榮造成了逾百年來深入人心、口碑四遠的粵、蘇(滬)、京中國點心三大風味系列。點心的精巧型輔助性食品屬性告訴我們,人們所以喜愛它,是因為它給人們帶來充饑、營養之外或之上的享受。這種享受,往往首先是迷離亮眼的色澤、撩人的臆想形態,繼之是爽口愜意的咀嚼感受,是隨之可能引發的各種思考,因而形成了點心文化的特別風格。這無疑是三餐主食品不甚具備的屬性,日常餐主食的基本功能與人們進食的目的,主要是營養獲取,是“民以食為天”意義的活命養生。點心文化的寓意,甚至也是數以千計風味小吃的特點所不及的,因為后者主要是可口風味見長。

與小吃差異的一個典型特征是,點心功能決定其原料淀粉質食材選取原則。點心的明顯集賞閱、享受于一體的屬性,必然促使其社會消費的審美類型與消費檔次差別的明顯存在,同時也就自然決定其精致精巧、創意翻新、色彩繽紛的形態與趨勢。極悅目、口福的御膳中的點心自是不在話下,南宋孝宗皇帝賞賜右丞相趙雄(1129-1194)精巧點心的故事頗能印證:“趙溫叔丞相形體魁梧,進趨甚偉,阜陵素喜之。且聞其飲啖數倍常人……一日,召對便殿,從容問之曰:‘聞卿健啖,朕欲作小點心相請,如何?’趙悚然起謝。遂命中貴人捧玉海賜酒,至六、七,皆飲釂,繼以金柈捧籠炊百枚,遂食其半。上笑曰:‘卿可盡之。’于是復盡其余,上為之一笑。”[15]飲了很多酒后,還能吃下100枚精致的小籠包,飯量足稱可以,但也可以想見,小籠包的確是精致小巧。

作為傳統肴饌重要組成的小吃,伴隨著社會食生產、食生活的逐漸發展,城邑的興旺和市肆飲食業的逐趨發達,滿足人們需求的食品的種類品目也因之而豐富多彩。作為食物品種而非進食行為的“小吃”,也屬于主副食品中那些正餐之外的精致化品種,但食材利用則絕無淀粉質的限定,甚至完全與谷類無關。《儒林外史》記幾位讀書人在一小酒店中“叫了一賣一錢二分銀子的雜膾,兩碟小吃。那小吃一樣是炒肉皮,一樣就是黃豆芽。”[16]文中的“一賣”是酒店內現成的整份食品,炒肉皮、黃豆芽兩樣“小吃”也便“小”得可以了。《揚州畫舫錄》:“小東門街多食肆。有熟羊肉店,……就食者雞鳴而起,茸裘氈帽,聳肩撲鼻,雪往霜來……先以羊雜碎飼客,謂之‘小吃’;然后進羊肉羹飯,人一碗,食余重匯,謂之‘走鍋’,漉去浮油,謂之‘剪尾’。狃以成習,亦覺此嚼不惡,惟不能與貪眠者會食。一失其時,殘杯冷炙,絕無風味。”[17]這里的“小吃”只是相對于規制正餐而言,相對于“炒肉皮”、“黃豆芽”無疑厚重貴氣多了。又,《鏡花緣》借“君子國”兩位宰輔之口批評中國諸般陋俗,其中關于食事有生動敘述:“又聞貴處宴客,往往珍羞羅列,窮極奢華:桌椅既設,賓主就位之初,除果品冷菜十余種外,酒過一二巡,則上小盤小碗,——其名南喚‘小吃’,北呼‘熱炒’,——少者或四或八,多者十余種至二十余種不等;其間或上點心一二道;小吃上完,方及正肴,菜既奇豐,碗亦奇大,或八九種十余種不等。主人雖如此盛設,其實小吃未完而客已飽,此后所上的,不過虛設,如同供獻而已。”[18]這里的“小吃”,已是大宴筵式的必要肴品結構,是相對于大碗“正肴”的行菜:南方稱為“小吃”,北人呼作“熱炒”,并且這種“小吃”還是不包括“點心”的,即都是肴品,都是“下酒”的功能。

《儒林外史》成書于乾隆十四年(1749),《揚州畫舫錄》成書于乾隆六十年(1795),《鏡花緣》成書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前后,三書社會生活風習的白描實錄可以作為清代(至少是中葉)社會餐飲的映像寫真。“小吃”由僅限于“下酒”之肴的傳統之義擴展為時下的普泛義,基本是二十世紀的事。城市生活的豐富發展,民眾飲食消費觀念、習尚的進化提高;外食和市食不再是男人的專利,婦女兒童也逐漸成為重要的消費群體;于是促使食品的生產與消費向靈活隨意、方便經濟、休閑趣味方向發展;于是便有“小吃”涵義向更廣闊食品領域的拓展。小吃,有非常明顯的大眾習尚屬性和流行性社會特征;而一旦與“風味”“傳統”相關,則又有了文化區位或省區地理區域分布的特征。當然,也同樣有嗜習者的民族性和結構層次性,甚至是類別文化的特異性。這些文化屬性,無疑讓小吃與點心在大眾的日常生活口語表達上往往混同,但混同不等于混淆,至少在大眾的理解上似乎并沒有多少困擾。

傳統點心和歷史名小吃,都經歷過了時間的考驗和不斷洗練,在漫長的歷史和普泛的現世生活中成為民眾鐘愛的食品。從食品史或菜譜學角度俯視洋洋大觀、汗漫無際的時代點心、小吃展板,今天許多悠久的名點、名小吃在歷史上曾是正餐的肴饌,其后由于膳品品類數量的逐漸增多、制作工藝的日趨精細、商品經濟與城市生活的推助,以及人們食事生活需求習尚演化等原因,才進入或曰上升到“點心”“小吃”的領域。由常膳品種演變成點心、小吃,進而成為名點、名小吃,是食品不斷精致化、趣味化和打破正餐局限充分發揮普泛、隨機功能的過程。正餐機制的限制,季節時令和地域的局限,甚至人群類別、文化差異乃至民族的不同,都可能被名點、名小吃精致、趣味的工藝形態、原料或進食方式的別致、風味的雋美、文化魅力的奇妙所突破,從而使其具有了某種超時空的永恒意義。

——————————

注釋:

[1] 趙榮光:《中華飲食文化史》第二卷第二章“千姿百態如繁英——中華民族麥文化”第五節“‘點心’名實與‘寒具’”,杭州: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浙江教育出版社,第40-42頁。

[2] 趙榮光:《中國“小吃”述略》,《中國飲食文化研究》,香港:東方美食出版社,2003年,第505-511頁。

[3] 2017年12月7日 “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評選活動在沙縣舉行,趙榮光以專家組長身份做主題“味蕾故鄉:美食大眾的情懷”演講,并說明評選原則與過程。

[4] 唐·姚思廉:《梁書·昭明太子傳》卷八,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68頁。

[5] 晉·干寶:《搜神記》卷一,第頁,《稗海》本。

[6] 明·馮夢龍編刊:《醒世恒言》第十卷《劉小官雌雄兄弟》,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第210頁。

[7]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八回“約詩會名士攜匡二,訪朋友書店會潘三”,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第218頁。

[8]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二》卷二“點心”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第34-35頁。

[9] 趙榮光:《中華食學》《附錄:中華食學術語》,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2年,第292頁。

[10]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藥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第793頁。

[11]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第八十二”,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年,第510頁。

[12]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下冊卷二十五“寒具”條釋引宋人林洪《山家清供》,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第1541-1542頁。

[13] 《論語·陽貨》,《十三經注疏》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526頁。

[14] 趙榮光:《大歷史視角下的中華民族粽子文化流變考察——兼論端午節俗中的龍舟競渡與屈原崇拜問題》,《餐桌的記憶——趙榮光食學論文集》,昆明:云南出版集團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78-296頁。

[15] 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健啖”條,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20頁;《宋史·趙雄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2073-12075頁。

[16]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舊地,趙醫生高踞詩壇”,第215頁。

[17]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九“小東門街”條,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第188頁。

[18]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雙宰輔暢談俗弊,兩書生敬服良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第75頁。

    責任編輯:黃曉峰
    圖片編輯:張穎
    校對:劉威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郧西县| 新郑市| 晋城| 星座| 浦城县| 峨眉山市| 德保县| 洛隆县| 乌恰县| 沈阳市| 且末县| 竹溪县| 普定县| 楚雄市| 东辽县| 交城县| 永丰县| 涡阳县| 通榆县| 阿巴嘎旗| 梁平县| 齐河县| 寿宁县| 东光县| 岳普湖县| 河西区| 石棉县| 普定县| 宿迁市| 正定县| 汶川县| 泰来县| 肃南| 天等县| 石城县| 东城区| 利川市| 沽源县| 平远县| 吉林省| 杭锦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