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圳基層觀察系列之三:聚焦“勞有厚得”,探尋發展新路徑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重磅發布,全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并提出打造“民生幸福標桿”的戰略定位。其中,“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這七個關鍵民生領域成為深圳發展的重要方向,文件明確要求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五年來,深圳始終緊扣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脈搏,以高質量發展為有力引擎,將“人民的美好生活”融入每一項具體工作目標,切實提升深圳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馬洪基金會專注于基層治理研究,長期從多元視角深入觀察與研究深圳市74個街道的發展狀況。依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文件要求,深入剖析街道年度決算報告,對“民生七優”目標的建設與落實情況展開深度研究,進而形成系列調查報告。
本期推出“勞有厚得”專題報告。
“勞有厚得”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從經濟層面來看,意味著勞動者付出勞動后,能夠收獲較為可觀的物質財富回報;從價值層面而言,勞動創造的價值能在報酬中得到充分彰顯;從發展層面分析,勞動能為勞動者自身帶來持續的發展機遇;從社會層面考量,有助于營造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良好社會風尚。
近年來,“勞有厚得”這一理念在多地受到廣泛關注,它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公平正義的勞動保障理念,又強調勞動者應通過勞動獲得應有的報酬與尊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將其列為民生幸福標桿的重要內容之一,凸顯構建優質均衡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全覆蓋可持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性。為實現“勞有厚得”這一美好愿景,政府部門積極作為,通過促進就業、改革薪酬制度、保障勞動者權益、提升勞動技能等舉措,并出臺一系列具體政策加以推動。深圳更是全力以赴,致力于創造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機會,持續優化就業優先政策,助力勞動者實現體面地勞動,獲得更好的發展。
深圳市圍繞勞動關系、就業創業、人才選拔與引進、職業培訓、健全勞動法規和勞動糾紛機制、醫療與工傷保險等多個方面,制定并發布了一系列政策,如《深圳市創業擔保貸款管理辦法》《完善高層次人才獎勵補貼發放辦法》《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工作方案》《深圳市職業技能培訓補貼辦法》《深圳市勞動保障違法信息公布辦法》等。這些政策從頂層設計層面為“勞有厚得”指明了方向,推動各行業從業人員獲得合理、應得的收入。
“十四五” 以來,深圳市就業規模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異地務工人員達900萬人以上,累計新增就業62.5萬人。2024年上半年,深圳累計發放各類培訓補貼8788萬元,惠及勞動者6萬人次;開展職業指導下基層活動616場次,服務勞動者4.9萬人次。

一、深圳 “勞有厚得” 發展現狀洞察
深圳借助一系列政策推動產業發展,通過城市建設和發展以進一步提高社會經濟水平。在關注產業升級的前提下,通過合理的分配或提升個體能力方式,創造有利于個體發展的環境,從而帶動個體收入提升。然而,不同產業發展速度不一,導致不同行業勞動者的收入也存在較大差距。
(一)深圳市近5年人均收入變化趨勢
根據近幾年已公開的《深圳市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過去5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體呈增長態勢,而消費支出則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動。具體數據如下: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910元,較上年增長5.8%,人均消費支出49013元,增長9.4%;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2718元,增長2.6%,人均消費支出44793元,下降3.2%;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0847元,增長9.2%,人均消費支出46286元,增長14.1%;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4878元,增長3.8%,人均消費支出40581元,下降5.9%;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2522.40元,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1%,人均消費支出43112.65元,增長6.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9%。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體現,意味著居民消費能力增強,生活質量得以提高。深圳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升級,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服務業等領域快速發展,促使勞動者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和技能水平,進而提高生產效率。
(二)深圳市不同行業人均收入差異分析
《深圳統計年鑒2023》對19個行業的人均收入進行了統計和排序。數據顯示,2022年收入最高的行業是金融業,人均收入達372745元;采礦業位居第二,人均收入為366857元;電力、熱力、燃氣和水生產供應業人均收入達317612元。而住宿和餐飲業收入最低,年均收入僅61417元,僅占金融業的16.48%;其次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人均收入為72181元;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專業人均收入為94492元。
高薪行業多為技術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行業,其邊際產出效應高于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制造業和低附加值服務業,因此能夠提供更高的薪資水平。以2022年度的金融業和采礦業為例,這兩個行業市場需求旺盛、盈利能力強,工資增長較快。此外,部分行業因政策支持或行業發展趨勢良好,如信息技術行業,也能獲得較高工資水平。同時,一些高技能、專業性強的崗位,由于人才供應短缺,企業為吸引和留住人才,會提供更高薪酬。

與之相反,低收入行業普遍存在附加值低、可替代性強的特點。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相對不高,行業壟斷性較低,競爭激烈,導致薪資水平難以提升。另外,深圳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使得部分行業減少了人力需求,例如餐飲業引入機器人送餐,企業降低人力投入。
(三)深圳市最低工資標準演變及對比
綜合考慮深圳市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勞動生產率、經濟發展水平、就業狀況、社會保險標準等各項因素,深圳多次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從2008年關內1000元、關外900元,到2010年全市統一標準。從整體上看,深圳最低工資標準雖有調整,但漲幅并不明顯,具體調整情況為:2014年2月調整為1808元/月,2015年3月提高到2030元/月,2017年6月漲至2130元/月,2018年8月提升為2200元/月,2022年1月起調整為2360元/月。2025年2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調整我省最低工資標準的通知》,決定從2025年3月1日起調整提高月最低工資標準和非全日制小時最低工資標準,即2025年3月1日起,深圳最低工資標準為2520元/月。
作為中國一線城市,深圳經濟發達、物價水平較高,但最低工資標準在全國一線城市中僅處于中間位,與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對于低收入人群而言,收入僅能維持基本生活,往往需要從事多份工作以增加收入,維持生活。
(四)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情況剖析
為深入了解街道層面在勞有厚得方面的投入狀況,馬洪基金會項目組收集了深圳74個街道的年度決算報告,追溯過去3年已公開的街道決算報告,對勞有厚得支出數據進行了整理。研究顯示,為保障基層就業,深圳各街道設立了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項目,涵蓋失業保險補貼、職業培訓補貼、創業扶持、就業援助、貧困救濟、“一老一小”福利、殘疾人福利、養老和醫療保險等補貼,旨在幫扶失業和困難人群。2021年度,寶安區新安街道支出最高,達34883.28萬元;2022年度,寶安區西鄉街道支出居首,為35657.85萬元;2023年度,寶安區西鄉街道再次以44117.98萬元的支出位列第一。整體來看,各街道的支出呈現不同變化趨勢,既有提升后回落,也有下調后回升,多數街道該項支出呈上漲態勢,部分街道甚至翻倍增長。
街道的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主要用于街道居民的就業服務與援助、組織職業技能培訓、開展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等工作。該項支出的增加,從側面反映出就業市場存在收縮跡象。

(五)“勞有厚得”的實踐探索
“勞有厚得”作為重要的社會和經濟原則,強調勞動者的合理回報,不僅有利于促進資源有效配置、提高經濟效率、推動健康發展,還能減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為此,深圳市通過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提供就業創業支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多種方式,推動“勞有厚得”目標的實現。各基層政府則根據轄區居民需求和產業條件,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差異化措施。
1、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南山區人才補貼政策
為吸引優秀人才、優化人才結構、激發創新活力,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深圳市南山區在市人才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出臺《南山區關于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南山區人才實訓基地建設管理辦法》《南山區人才工作發展扶持措施》等一系列文件。為符合條件的人才提供了資金補貼、科研支持和職業發展機會,還在住房補貼、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生活方面給予多方位保障。例如,對南山區內統計在庫企業新引進的特定高校全日制碩士人才給予一次性生活補貼;為新引進企業核心人才提供安置補貼;對新設立的高技能人才培訓載體建設給予獎勵;對頂尖人才創辦企業及獲省、市高層次人才團隊立項企業給予資助等。這些舉措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匯聚南山,增強了區域人才儲備。借助人才力量提升企業發展水平,增強行業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升級,進一步提升南山區在區域經濟中的影響力。
2、助力居民技能提升,深圳開設夜校服務
深圳市多個行政區秉持“技多不壓身”的理念,紛紛開設政府主辦的公益性質“青年夜校”。龍華青年夜校推出涵蓋職業技能、人際溝通、內容創作、健康管理、體育運動、傳統藝術、音樂舞蹈等近百節課程;寶安青年夜校組建了超1000人的青年夜校社群,青年尤克里里班、拉丁舞班、彈唱姐姐團等課程面向社會招生近400人;羅湖首家青年夜校于2023年11月揭牌成立,已成功推出自由搏擊、匹克球、手機攝影等多門課程;南山“青年之家”去年下半年開展活動130場,服務青年4081人次,場均35名青年參與。
福田區人才業余培訓活動更是豐富多樣,蓮花、上梅林、福田、華強北、沙南、南園等多個街道均有開設相關課程,內容涵蓋成人英語、廣告設計、電子商務、會計、舞蹈、化妝、花藝、剪輯、演講與口才、廚藝與家政等,吸引了眾多80、90后、00后參與。在課程規劃方面,街道和社區遵循“按需辦校”“按需開課”原則,通過線上問卷和線下座談等方式,了解轄區居民在文化生活、技能提升等方面的需求,從而開設符合居民需求的課程。以蓮花街道為例,夜校課程采用“公益課+低償課”的模式,由政府或社區提供場地,企業或機構提供師資。多數課程為公益性質,個別課程為低價課程,以避免浪費公共資源。從實踐效果來看,“提升自我,知識升級”“學點職業技能”是大多數居民選擇夜校的主要原因。夜校不僅有助于提升居民技能,還能凝聚職場人,加強與年輕一代的溝通交流的渠道。
二、其他城市創新經驗借鑒
減少貧困、實現社會資源再分配是實現“勞有厚得”的短期目標,而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增加勞動力有效供給、實現勞動人口高質量充分就業才是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各地在解決基本民生兜底問題的同時,積極探索促進勞動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措施,以實現更全面、更長期、更有保障的“勞有厚得”。

(一)杭州市:培育電商專業人才,推動行業發展
電子商務的崛起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為消費者帶來便利,也為商家開辟了新的銷售渠道和市場空間。隨著技術不斷進步,電商領域持續創新,借助人工智能、增強現實、物聯網等技術提升購物體驗和運營效率。浙江省杭州市憑借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被譽為“電商之都”,打造了眾多電商創新型企業和創業平臺。杭州市通過政策引導,加強對電商企業的招引、規模電商平臺的扶持、新電商園區的建設、數字化場景的運用以及示范企業的培育等工作,吸引了大量互聯網運營、技術開發等專業人才,為“勞有厚得”奠定了行業基礎。
此外,杭州市政府與高校、職業培訓機構合作,對電商從業人員進行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并根據每人的等級資格給予補貼、獎勵、落戶加分等,形成電商人才競爭優勢,為專業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和收入保障。
(二)企業股權激勵,構建員工命運共同體
早在2016年,上海市批準并轉發《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行辦法》,旨在建立示范區企事業單位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分配機制,充分調動技術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該辦法主要面向對企業科技成果研發和產業化做出突出貢獻的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雖然該辦法現已失效,但為國務院出臺《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暫行辦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推動股權與分紅激勵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進一步推動相關政策的出臺。以此為試點,越來越多企業根據年度利潤情況,拿出一定比例的利潤分配給員工,部分企業還實行員工持股計劃,讓員工共享公司發展紅利,極大地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員工與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員工在為企業拼搏的同時,也能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
三、推動深圳“勞有厚得”發展的政策建議
“勞有厚得”體現了對勞動者勞動價值的尊重和合理回報,意味著勞動者能獲得更豐厚的報酬和福利。政府通過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服務平臺、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方式,為不同行業群體提供保障。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了多樣化的社會形態。在一線城市快節奏的發展進程中,衍生出外賣、跑腿、網約車、網絡直播等眾多靈活就業新崗位。這些新興崗位尚處于動態發展階段,進入門檻低、靈活性高、市場需求大,吸引了大量從業者,但也加劇了行業競爭,導致工作強度和壓力不斷增大。
作為新興的服務業群體,外賣員、網約車司機、快遞員等零工群體在市場中處于弱勢地位,面臨諸多問題,如勞動關系認定模糊、工作時間和強度缺乏限制、工傷保險覆蓋不足或缺失、存在不合理扣費現象、缺乏培訓和技能認證機會等。據不完全統計,深圳市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已達約160萬人,占全市就業人員的12.9%。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多次調研顯示,這些勞動者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互聯網家政、網約車、快遞、外賣、網絡直播等行業,其中網約車司機超過45萬人,快遞外賣小哥超過17萬人。

為此,馬洪基金會項目組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相關政府部門應盡快制定明確的勞動關系認定標準,對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與平臺企業之間的勞動關系要有準確的判定。2月19日,京東推出外賣服務業務并宣布為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美團公司也于同日發布為外賣騎手購買社保的信息。這一舉措的落地還需相關政府部門的介入與助力。
第二,平臺企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做好平臺從業者的勞動權益保障和困難群體的幫扶。
第三,設立針對該群體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和從業者需求,提升其技能水平和競爭力。通過保障不同群體的勞動者,使每個就業者都能獲得平等、公平的機會和待遇。當每個勞動個體都能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更多價值時,產業升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將水到渠成。
注:
1、本項目研究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提供支持。
2、文章所引用信息和數據來自網絡公開信息,如有錯漏,請予聯系以更正。
3、如需本報告中街道2021-2023年度決算支出數據,請在后臺留言 “獲取街道決算數據”。
4、轉載請注明來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