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理解城市|河北唐山:怎樣的燈會,才能讓城市更“驚艷”?

2月22日,正好是周末,河北唐山南湖·開灤旅游景區(以下簡稱“唐山南湖景區”)涌入了數萬名游客,他們到此只為參觀一個即將閉幕的燈會。
春節雖已結束,景區卻依舊保留著節日的熱鬧。夜幕降臨,璀璨的花燈把這里變成一個奇幻世界:炫彩奪目的“丹鳳迎春”、憨態可掬的AI福氣年獸、繁花似錦的“桃花林”、精妙絕倫的“榫卯機巧”、云蒸霞蔚的“昆侖仙山”、噴薄欲出的“紅日初升”……
今年,唐山南湖春節燈會(以下簡稱“南湖燈會”)以其創新表達和沉浸式體驗,為游客呈現出驚艷的視覺奇觀。
“這才是我最想看的燈會,很有藝術想象力。”北京游客陳曉春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表示,春節前夕,他已在社交平臺上看到燈會的短視頻和照片,數十組驚艷的燈組讓他怦然心動,當即為全家人購買了門票。這個周末,他和家人一起開車兩個半小時抵達唐山,最終花了四個多小時才逛完燈會。映入眼簾的燈組極富視覺沖擊力,它們既汲取了傳統彩燈工藝的精湛、絢麗和喜慶,又符合現代審美的精雅、靈動和浪漫。
“這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技藝有多美。”陳曉春說。
南湖燈會已舉辦多年,去年春節已在全國脫穎而出,今年亦入選全國十大熱門新春燈會。今年,為讓傳統燈會深入年輕受眾,南湖燈會把藝術裝置、燈光秀、無人機表演、機器人、花車巡游、NPC互動表演和傳統彩燈結合起來,力求創造更具時代感的新型燈會。
此次燈會一經亮相,很快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絕大多數網友都給出正面評價,更有甚者稱它是“京津冀燈會審美天花板”。
唐山如何打造符合年輕人口味的“超美”新型燈會?又是如何完成從傳統燈會到消費場景的轉變?

2025年春節至今,唐山南湖景區燈火璀璨,打造了一場“超美”新型燈會。唐山文旅集團 供圖
打破代際鴻溝,用創意擁抱年輕人
去年,南湖燈會吸引了許多外地游客,尤其以北京、天津和河北等部分城市的游客為主。此舉既打響了燈會的品牌,也改變了外界對唐山的刻板印象。“我去參加文旅相關會議,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燈會。”唐山文旅集團一位管理人員說,面對外界對燈會的充分肯定,集團上下既感到高興,也倍感壓力——原因很簡單:“潛在競爭者多了”。
在他看來,經過龍年春節,已有不少城市意識到燈會的“引流”價值,必定會把燈會作為新的文旅場景和競爭賽道。
“只有最好的創意才能保持競爭力。”上述管理人員說,為搶奪先機,去年“五一”結束不久,集團開始著手籌備蛇年燈會,集團主要領導為燈會定下目標: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意出符合現代年輕人審美的燈會。
近年來,我國的年輕一代已經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價值,社交平臺成為大家凝聚文化共識的載體。但如何才能讓傳統彩燈吸引年輕人呢?其中的分寸很難精準把握。毋庸置疑,傳統燈會的主題、燈組顏色、造型和角色設計,已經與“Z世代”年輕人形成代際鴻溝。比如,傳統燈會通常簡單地以“生肖”作為主題,這無法引起年輕人的共鳴;顏色亦如此,過于鮮艷、飽和度高的顏色接受度很低,年輕人更偏愛柔和、低飽和度的顏色。設計也是如此,傳統燈組在他們看來“太土”,不適合拍照,無法實現其社交價值。
上述代際鴻溝也曾長期困擾著燈會主辦方和創意機構,大家無所適從,極大影響了燈會舉辦的積極性。

“昆侖仙山”成為唐山南湖燈會的“網紅”作品。王龍志 攝
自2023年起,上海豫園燈會異軍突起,一舉成為燈會創新的正面案例。上海豫園燈會摒棄了傳統的創作慣性,把燈會主題從傳統生肖轉變為以《山海經》為核心的文化IP,構建起一套獨有的“山海奇豫記”文化敘事系統,令人耳目一新。此舉既豐富了燈會敘事的藝術表現空間,又能把神話故事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體現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的價值觀。
在差不多時間,南湖燈會創意團隊也已意識到傳統路徑的困境。在龍年春節時,他們把主題作為燈會靈魂,使其更有組織性和吸引力,實現有效引導觀眾;以超大燈組體量構建包裹感的體驗,并把燈光秀、無人機表演和NPC巡游引入燈會,在社交平臺加大傳播力度,成功躋身全國熱門燈會之首。
如何讓蛇年主題和燈組創意不落俗套呢?這一度成為挑戰。
盡管蛇年被稱為“小龍年”,但若簡單以“蛇”作為核心主題和燈組創意,恐難討喜。蛇形彩燈制作工藝要求精細考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骨架變形,部分城市因出現“丑蛇”燈組,一度引發輿情。
鑒于上述情況,南湖燈會創意團隊認為,應該打破傳統僅以“生肖”作為唯一主題的定見,把燈會主題確定為“神奇中國”。“我們想以中華民族璀璨的創世神話和現代奇跡作為創作母體及敘事主體,并用新的藝術表達形式,體現從古至今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南湖燈會創意團隊一位成員稱。
他認為,無論是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神農嘗草、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古老神話,還是載人飛船、中國空間站、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探月工程、國產大型運輸機等現代奇跡,其精神和文化落點深刻反映了中國人民勇于追求和實現夢想的執著精神。
僅從主題創意和策劃角度出發,南湖燈會努力構建起宏大的文化敘事空間,從神話到現實,從遠古到當代,從山川到海洋,從中國到世界……如此龐大的敘事框架充滿野心,其出發點是想給觀眾營造一個既充滿“年味”,又融合科技、夢幻、神仙瑞獸和奇花異草的東方美學奇觀。
那么,該如何把想法和創意付諸實施呢?這又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難題。
“現代彩燈已從傳統手工技藝進階到一個多學科的藝術創作。”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彩燈藝術委員會高級顧問、四川輕化工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梁川說,燈會創新事關文化傳承、技術創新和游客觀感之間的平衡。
僅從技術創新的角度,彩燈制作技藝早已實現迭代。比如,大型彩燈已通過鋼筋骨架替代傳統竹篾,以此提高結構的穩定性,并結合LED光源、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動態光影效果,乃至使用3D打印、編程、傳感器和現代投影技術,可謂應有盡有。
誠然,上述技術創新能為彩燈帶來生機,卻很難打入年輕人的審美世界。
梁川認為,年輕人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受眾,更是傳播者和創新者。只有讓年輕人真正參與進來,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月3日晚,唐山南湖燈會游客紛至沓來,現場人潮涌動。唐山文旅集團 供圖
大膽創新突破傳統受眾圈層
作為延續千年的民俗活動,傳統燈會為何一度面臨與當代青年文化脫節的尷尬處境呢?南湖創意團隊經研究發現,究其原因,本質是單向度的文化展示邏輯難以匹配年輕人對“體驗價值”與“社交資本”的雙重需求。若遇重大節慶活動,燈會仍停留在彩燈陳列、民俗表演的傳統模式,年輕人定會不太買賬,轉而投向互動性更強的文旅場景。
“傳統燈會吸引力衰減的核心癥結,在于未能構建有效的文化轉譯機制。”唐山文旅集團上述管理人員說,此前慣用的靜態化展陳方式已然失效。
經此推論,唯有讓燈會在創新上“更上一層樓”,才能突破傳統受眾圈層。當前,年輕人將線下活動視為社交貨幣的生產場域,唯有提高社交屬性的含金量,才能成為他們的流量撬動力。此前上海豫園燈會已經做出成功示范,大量引入NPC巡游、劇本殺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其在社交平臺的流量暴增數倍。
去年,上海豫園燈會因“一夜魚龍舞”燈組獲年輕游客認可,被網友稱為“中式美學天花板”,其成功關鍵在于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穿透年輕人的審美心理,形成獨特的文化IP。
今年,南湖燈會創意團隊把轉型路徑指向營造“新中式美學場景”,即通過創造一個個驚艷場景,占據參觀者社交平臺賬號的“九宮格”,最終實現“可傳播、可炫耀、可二次創作”的目標。
如何實現上述目標呢?首先要從全國尋找有年輕化和創新意識的合作者。為此,唐山文旅集團派出專門人員前往上海、廣州、成都和自貢,與數十家機構和企業進行走訪和洽談,收獲頗豐。
南湖燈會創意團隊通過對潛在合作者的人員結構、創意和執行能力進行全面評估,最終確定了合作團隊。
正在創作期間,北京宣布舉辦中秋國慶彩燈游園會(以下簡稱“京彩燈會”),這是一場斥巨資打造的大型燈會,擁有超過200組大中小型創意燈組,其中大中型彩燈75組,彩燈掛件10萬件,形成了超級的文化消費場景。為提高互動性,活動舉辦了歌舞、戲劇、非遺文化和詩詞挑戰活動,超過150家餐飲商鋪入駐。

唐山打破傳統燈會打造“新中式美學場景”。王龍志 攝
京彩燈會的舉辦,印證了唐山方面此前的猜想,京津冀地區燈會“暗戰”已經提前打響了。在此后數月,南湖燈會的創意團隊閉關創作。如何在預算相對有限的情況下,用創作巧思營造出令游客難忘的一屆燈會,似乎已成為創意和執行團隊必須完成的任務。
去年冬季,河北唐山經歷近10年來最嚴峻的寒潮考驗。根據氣象數據顯示,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平均氣溫降至-8.5℃,較常年偏低3.2℃。在如此極度寒冷的天氣中,近300名彩燈工匠每天與時間賽跑,趕在春節前夕,也就是開幕的前一天,最終完成了數十組彩燈的制作。
1月22日晚,唐山南湖景區燈火璀璨,等待已久的燈會正式開幕,數萬名唐山市民涌入景區。眼前的燈會別具一格,傳說中的神話故事、歷史掌故和現代奇跡,經燈光的渲染美輪美奐,從黃帝始祖、盤古開天、昆侖仙山、精衛填海和夸父逐日,至渾儀星海、萬戶飛天、榫卯機巧和天工開物等,它們改寫了大家對傳統燈會的刻板印象。
“使人眼前一亮。”復旦大學歷史系碩士生喬智對澎湃新聞稱,他是借開幕之際參觀的燈會,作為地地道道的唐山人,眼前的文化奇觀令他不禁驚喜。他認為,最讓他記憶深刻的是燈會設計采用了彩燈和美陳結合,如此視覺更富有層次性;借南湖的現成景觀,為己所用,頗有江南造園的意味。
“尤其是九層樓高的昆侖山,望之巍然,令人瞠目。AI互動的使用,MBTI 十六型人格的展陳,讓年輕人產生共鳴。不少彩燈,日落時尤美,觀燈不只是夜晚的專利。這樣的燈會,何嘗不是裝置藝術與大眾文化相結合的一次有益嘗試,怎不讓人動容?”喬智在一篇文章中如此寫道。
像喬智一樣被燈會觸動的年輕人并不少,他們踴躍在燈組前合影,并紛紛把拍攝的圖片、短視頻和文字感受發到社交平臺,受到許多人的關注,形成了很強的傳播效應。
開幕當日,不少在中國工作和學習的海外文旅博主也聞訊來到唐山,他們來自德國、韓國、拉脫維亞、白俄羅斯和伊拉克等國家。借此燈會之際,他們走進唐山,深度理解這座城市,感受當地的“年味”。
“這是我第一次在春節期間看燈會。”中阿衛視記者方浩明對澎湃新聞稱,南湖燈會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把神話、歷史和科技結合起來,既為公眾營造了一個視覺盛宴,迎合了年輕人的審美取向,又保留了闔家歡樂的年味。
“我們看見了很多人都來了,老人、年輕人和小孩子,乃至外國人也來了,給人感覺很新穎。我參觀時春節假期尚未開始,卻沒想到來這么多人,讓我很意外。”方浩明稱。

“紅日初升”創意燈組成為“網紅”爆款,形成很強的傳播效應。王龍志 攝
“燈會是城市軟實力的象征”
如何讓傳播賦能燈會,這始終困擾著許多燈會運營團隊。“我看見很多地方斥巨資打造燈會,但直至燈會結束,外界都不知曉。”自貢一位彩燈企業負責人對澎湃新聞稱。
足見,傳播是燈會門票銷售的核心引擎,尤其在體驗經濟時代,傳播不僅是信息傳遞,更是構建“線上種草—線下打卡—社交裂變”的消費閉環。
如何讓認知觸達打破地域限制,把區域性活動升級為城市級文化IP;同時用情感共鳴通過故事化內容激活潛在游客的參與欲;行為轉化以精準傳播推動門票預售與二次消費,這是一個龐大的傳播體系。
為此,南湖燈會運營團隊大量使用新型傳播模式,比如打造沉浸式短視頻矩陣、DIY延時攝影、NPC互動花絮、KOC生態裂變和在地化內容共創……為何要在傳播上投入如此大力度呢?出發點也很簡單,為了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的眾多燈會中突出重圍。
根據初步統計,北京共舉辦數十場大小燈會、廟會和游園會,既有地壇、龍潭和廠甸這樣的傳統廟會,也有斥巨資打造的“京彩新春彩燈嘉年華”“溫榆千燈夜”和“京東大溶洞新春彩燈夜游”等新興燈會,甚至北京國際鮮花港彩燈廟會、大興彩燈大世界和延慶世園彩燈藝術節,都吸引了無數游客。
天津亦如此。據公開報道,天津舉辦了10多場燈會活動,比如水西公園燈會、寶坻了凡公園燈會、黃崖關長城燈會、長虹生態園燈會和泰達航母景區燈會。河北其他城市也不甘示弱,不僅唐山,石家莊、承德、衡水、正定、滄州、邢臺、邯鄲和秦皇島等地均舉辦了燈會。
京津冀地區向來是南湖燈會的主要客源地,如此多城市舉辦燈會,難免會稀釋原有客源。面對全新的競爭格局,唐山不敢懈怠。“我們只能不斷提升產品、傳播和服務能力。”唐山文旅集團一位黨政干部稱。
他認為,一個燈會的成功標志,不僅是彩燈創意出彩,符合游客和觀眾的審美期待,還要有與之相配套的服務體系。春節前夕,唐山文旅集團內部動員時,集團旗下黨支部的負責人踴躍參加,紛紛拿出由黨支部策劃的服務活動,有的活動側重親子關系,也有部分活動偏重游戲互動,還有活動主打非遺文化傳承,如此多的活動歸根結底服務于一個總目標——“讓游客有幸福感和獲得感”。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活動,卻能給游客留下深刻記憶。有網友發文稱,深夜逛燈會難免會感到寒冷,此時有位服務站志愿者送上一杯熱氣騰騰的姜茶,讓他頓時感覺很暖心;還有喜歡自拍的游客發現,當他們站在彩燈前自拍時,立刻就有志愿者前來幫忙打光。
“由于彩燈都很亮,因此人在彩燈前自拍會逆光,我們考慮到這個細節,配套了專門的志愿者,提供免費的打光服務。”上述黨政干部稱,此舉獲得很多游客的正面反響。
這恰好也是舉辦燈會的衍生意義,讓更多人在逛燈會之際,重新認識一座城市。
“唐山正在成為京津冀重要增長極,如何講好自己的故事,燈會定能成為軟實力的象征。”唐山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四級調研員李中宇稱,站在地方政府角度,舉辦南湖燈會這類文化活動,最大的衍生價值就是樹立城市形象。

唐山南湖燈會也吸引了部分海外博主和外國人前來觀賞。唐山文旅集團 供圖
“外地人到唐山來,對唐山地域文化有傳播性和認可度,構建了城市形象和品牌,如果能傳播到海外,也能傳播中國的文化形象。”李中宇稱,燈會都能給人們帶來平安喜樂和幸福感,具有極強的治愈效果。
近年來,通過持續舉辦燈會和文旅活動,唐山城市形象已經發生改變。
南湖燈會的燈光秀和無人機表演都深受游客喜歡,每晚只要音樂前奏一響,人們都會涌向丹鳳朝陽廣場,仰望幾十米的高空,安靜等待。
方浩明來自伊拉克,他對無人機表演環節記憶深刻,尤其是結尾處的祝福字幕令他動容。“我看見很多祝福都是關于平安快樂,說明中國人是向往和平的國家,而且一直都在宣傳和平,讓更多國家變得和平。”方浩明稱,因親身經歷過戰爭和離亂,他特別感謝中國能給他帶來和平的生活和快樂。鑒于此,他很想通過自身的媒體影響力,讓外界看見更真實的中國。
把燈會轉化為青年文化地標
方浩明此次到唐山,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沿途看見的體育場、學校、籃球場和城市基礎建設,乃至燈會舉辦地的南湖景區竟然曾是煤炭塌陷區,這是他完全無法想象的事。“如此體量的城市,卻擁有這么完備的基礎設施,這在國外極為罕見。”方浩明稱。
白俄羅斯姑娘蘇小小(Ekaterina Kaligaeva)畢業于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系,在北京已生活多年,這是她第一次到唐山逛南湖春節燈會。當她一抵達燈會現場,立刻被眼前的一切驚艷了。“燈火通明,極盡絢麗,能讓人得到治愈。”蘇小小說,從炫彩奪目的彩燈里,她仿佛看到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愿望。
這讓她想起小時候最期待的圣誕節,全家人一起團聚,趕市集,親朋好友彼此贈送禮物,圣誕老人會在圣誕樹下放置禮物,等待大家的領取,而她最喜歡的是棒棒糖和巧克力。“南湖燈會讓人內心充滿喜悅,盡管春節不是我們的節日,但一樣能感受到濃濃的年味,人山人海,每個人都很熱情,無論是彩燈還是無人機表演,這一切都能讓人愉悅。”蘇小小說。
站在外國人的角度,她能從燈會表現的創世神話和歷史故事中觸摸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國人歷來是充滿自信心和創造力的民族,對先賢也很崇拜和敬畏。”蘇小小說,她在南湖燈會上被“萬戶飛天”燈組感動了,認為這體現了“中國式浪漫”。
“雖然萬戶飛天的夢想失敗了,仿佛是一個悲劇,但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今天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夢想變成現實,既浪漫又偉大。”蘇小小說,古代先賢的天才想法和努力與當代奇跡形成呼應。
這也是她學習中文的意義。她很早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彼時的中國在她印象中“很神秘”,為此她苦學中文。直到真正抵達中國后,她才發現這里不僅有熊貓和功夫,還有特別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習俗。“此前很少有外國人對中國文化認真了解,包括也很少有外國人知道中國有如此漂亮的燈會。”蘇小小說,她相信如果讓更多外國網友看到燈會,必定會想來中國旅游。
“中國的燈會已經走向世界。”中國彩燈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張方來稱,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他開始與彩燈結緣,曾深度參與中國彩燈博物館的獲批建立,至今已有37年。其間,他見證了自貢燈會如何從一個地方性文化活動,成長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盛事。
今年春節期間,自貢燈會突破原有的傳播格局,無數短視頻被發到國際社交平臺,從而引發許多海外網友熱議。不少外國網友對美輪美奐的燈會表示“不可思議”,也有外國網友表示在歐洲很難舉辦如此盛大的燈會,原因是“電費太貴了”。

傳統燈會正在變成青年文化地標。唐山文旅集團 供圖
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統計顯示,截至2月5日,自貢市中華彩燈大世界(自貢燈會舉辦地)假期門票收入達6841.85萬元,位列四川全省景區門票收入之首,至今熱度不減,承辦方見狀決定把燈展延長至5月5日閉幕。
“自貢彩燈作為支柱性的文化產業,也是對外文化貿易的國家戰略品牌。”自貢市彩燈行業協會秘書長諸小英稱。
據統計,自貢彩燈已占全國燈會市場份額的85%左右,全球燈會市場份額的90%,自貢市因燈會而興起的彩燈企業有760家左右,9.8萬名從業人員,全市彩燈產業年產值達48.5億元。
自貢燈會以外,以上海豫園燈會、南湖燈會為主的新型燈會,主打年輕受眾市場。2023年12月,上海豫園燈會首次出海,在法國巴黎成功舉辦,吸引了約20萬當地觀眾,成為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標桿案例;今年1月,豫園燈會主題燈組亮相越南河內的“2025海洋國際燈會”,以燈為禮,為中越建交75周年送上特別禮物。
燈會從自貢走向全國,再走向世界,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程。
張方來稱,1990年,自貢燈會首次走出國門,在新加坡展出時引發轟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此后30余年,自貢燈會的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和世界五大洲,吸引了5億多中外游客觀燈。
作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民俗活動,燈會已經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民眾幸福生活的優秀樣本。
當前,“新中式美學場景”已成為燈會的轉型路徑,此舉正在突破傳統燈會的邊界,把現代科技、AI人工智能與非遺傳承結合起來,實現從“觀看”到“參與”、從“傳承”到“共創”、從“節慶”到“常態”的轉變,把燈會轉化為青年文化地標,從而讓傳統燈會完成從民俗展演到消費場景的革命。
這也是南湖燈會努力的方向。
“今年的燈會剛開幕時,我已經在期待明年了。”喬智說。

設計:郁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