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寒王”突破800元,中國科技股是泡沫還是價值重塑?

這一波科技牛市,實現了A股與港股市場的聯動。其中,A股的領漲股是寒武紀、金山辦公等科技龍頭企業,港股的領漲股是騰訊、阿里等科技巨頭。
這一輪科技牛市,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被市場炒作的科技股,基本上與AI題材有關。當上市公司蹭上了AI題材,如同股價上漲的催化劑。經過了短期的急漲走勢之后,AI龍頭、科技巨頭等代表性上市公司都出現了可觀的漲幅。
有著“寒王”稱號的寒武紀,股價一度突破800元,市值接近3300億元。一年前,“寒王”股價不足150元,一年之后的今天,“寒王”股價已經突破了800元,股價自底部翻了幾倍。
騰訊、阿里作為港股市場的重要風向標,在今年1月以來,兩大科技巨頭的股價大幅上漲。其中,截至2月25日,騰訊股價大漲了16.26%、阿里大漲了58.5%。阿里漲幅更為顯著,主要原因是阿里與蘋果深入合作,市場重新審視了阿里的科技屬性,當阿里從電商巨頭轉變為科技巨頭,阿里的估值定價模型開始發生重要性的轉變。
大漲之后的科技股,到底是泡沫還是價值重塑?
這一波科技股行情,市場的態度是存在明顯的分歧。其中,以寒武紀為代表的科技股,市場的疑惑聲音不斷。究其原因,寒武紀去年全年的營收不足8億元人民幣,今年三季度的營收僅為1.85億元人民幣。自公司上市以來,并未實現盈利。
不足8億元的營收與長期虧損的業績,是否可以支撐3300億元的市值,確實存在很大的疑問。
A股市場熱衷于炒作預期,或博弈未來寒武紀的營收與凈利潤會出現大幅攀升的預期。從市場給出的估值與市值分析,展現出市場高度樂觀的態度。然而,一旦業績增速落空,僅依靠AI題材作為支撐股價的因素,顯然是不合理的。
與A股市場相比,港股市場聚集了一批優秀的科技股,包括騰訊、阿里等。從估值的角度分析,截至2月25日,騰訊的估值(TTM)為23.50倍,阿里的估值(TTM)為19.01倍。與海外科技巨頭的估值相比,騰訊阿里的估值明顯低于美股科技七巨頭的估值水平。
在美股科技七巨頭中,除了谷歌與Meta的估值低于30倍外,其余5家科技巨頭的估值均在30倍以上。其中,蘋果估值(TTM)38.8倍、微軟估值(TTM)32倍、英偉達估值(TTM)49倍、特斯拉估值(TTM)138倍以及亞馬遜估值(TTM)37倍。
這一輪科技股牛市,中國資產更傾向于補漲與估值修復。其中,DeepSeek是中國科技股大漲的催化劑,促使全球資金重新審視中國資產的投資價值,特別是估值長期低迷的中國核心科技股的投資價值。
為何說這一輪科技牛市屬于補漲行情?
從科技屬性來看,港股的核心科技股,它們的科技屬性更濃,全球認可度更高。然而,港股科技股長期處于低迷的狀態,恒生科技指數陰跌不止,多年來未見起色。
在港股科技股處于深度熊市的同時,美股科技七巨頭屢創新高,從2010年以來,七巨頭已經走了15年的牛市。與中國科技股的表現截然相反。
如今,部分海外資金開始從美股市場撤離,開始轉移到中國股票市場。港股市場的開放程度更高,更容易受到海外資金的影響。這一輪科技牛市,港股科技股漲幅最猛,之后把賺錢效應延伸至A股科技股。
經歷了一輪大漲行情之后,港股核心科技股的估值只是回歸合理的位置,而且與美股七巨頭仍然存在一定的估值差距。實際上,這一波上漲行情,屬于補漲行情,逐步縮小與美股科技股的估值差距。
騰訊阿里的估值應該與蘋果微軟靠攏,如今蘋果微軟的估值比騰訊阿里高出近一半,未來這一種估值差距有望逐漸縮小。
科技股大漲,中短期看市場情緒變化,長期還是要回歸業績本身。業績是上市公司的價值體現,僅依靠題材與情緒推動,無法長期維持現有的高估值。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