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是怎么經辦三線建設研究學術會議的
文 | 徐有威
2024年5月18日,湖北十堰,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為紀念三線建設重大戰略決策60周年,由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中聯口述歷史整理研究中心和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主辦,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大學中國三線建設研究中心和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武當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承辦的“三線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高峰論壇暨第四屆全國三線建設學術研討會”在這里舉行。來自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及相關機構專家學者和學生共提交了145篇文章(其中博士研究生提交15篇,碩士研究生提交31篇),收入會議論文集的文章98篇,最后有110位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方式參加了會議(其中博士研究生9人,碩士研究生12人)。
時間倒退到12年之前的2012年5月6日,由中國社科院、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大學主辦的“首屆三線建設學術研討會暨研究生論壇”在上海大學舉辦,提交論文的16篇文章,其中來自上海大學的6篇,有點主辦方自娛自樂的味道。
12年,16篇,145篇,三個平淡的數字,外人看看不過如此,只有12年來經辦五次全國性三線建設學術會議的筆者,才會深切感受到這些數字背后的點點滴滴。

一
凡是經辦過學術會議的朋友,一定知道籌備會議最重要的問題是什么。這個問題對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而言,羞答答的難于啟齒同時又絕對無法回避,這就是:您有舉辦會議的經費嗎?
對于生活在2024年這個時刻的中國學術界的朋友而言,開會的經費問題應該不是問題了。經常聽到朋友不經意間說到下面的話:現在科研經費只有開會和差旅費最易報銷。這里的開會應該既包括出門參加學術會議,也包括主辦學術會議。筆者也對此深感贊同。但是時光倒轉到2012年,我要搞到辦一次學術會議的經費,真是難!
2012年筆者所在的上海大學歷史系,剛剛得到中國近現代史博士點不超過7年,整個歷史系的撥款和自籌的科研經費寥寥無幾,筆者的個人科研經費沒有一分錢。2013年11月筆者主持的“小三線建設資料的整理與研究”項目才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資助,那時后來的事情了。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是2008年12月29日,才從我的復旦大學歷史系師兄、上海市檔案館編研部主任邢建榕兄那里,第一次聽說有三線建設這個當代中國史上神秘的歷史事件,從此產生了巨大的好奇心。從2008年底到2012年,托福于初生牛犢的干勁,我多少做了一些研究,特別認識了一些三線建設的親歷者和研究者,自然而然萌發了舉辦一次學術會議的念想,但是籌備過程中,面對會議經費卻是一籌莫展。
我的干勁感動了一些旁觀者。我的同事、時任上海大學研究生部主任的王光東教授提出,如果在這個會議的名稱上加上“研究生論壇”幾個字,他的研究生部就可以資助2萬元作為會議經費。這真是雪中送炭啊!有了這筆現在看起來數目不大的經費,我的首屆全國三線建設學術會議就順利召開了。從此至今每當我遇到光東兄,都會提及此事以示感謝。
截止今年5月的湖北十堰的第四屆全國三線建設會議,還有一次較小規模的2019年6月和江西南昌的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三線建設史研究工作坊”,由我經辦的部分全國三線建設學術會議得到了兄弟院校的鼎力幫助,他們包括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的張志軍,西南科技大學的張勇、崔一楠和陳君鋒,以及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計毅波和黃永昌。另外,筆者還要感謝三峽大學的馮明。2019年11月22-24日,由他發起主持的“記憶與遺產:三線建設研究”高峰論壇在湖北宜昌舉辦,包括清華大學等在內5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三線建設研究者聚集一堂,成為近年來又一次全國性的三線建設研究的盛會。
現在回過頭來看,2012年到2024年間召開的這些三線建設研究的會議,正處于中國學術界難得的高光時刻!
二
學術會議的價值關鍵在于提交會議的論文質量。我的每次會議都得到全國三線建設研究領域中各位領導和前輩的指導和支持,蒞臨賜教,發表主旨演講。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研究會會長、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朱佳木同志親臨2021年10月22-24日在四川綿陽的西南科技大學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三線建設學術研討會,發表《進一步認識三線建設史研究的意義與任務》的主旨報告。該文后由《當代中國史研究》雜志于2022年第3期出版,已成為目前三線建設史研究的指導性文件。
12年來,隨著五次會議的相繼召開,與會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越來越多,其中既有那些名聲顯赫的單位的學者,也有名不見經傳但是有真材實料的新人及其研究成果。參會論文的議題越來越廣泛,研究深度也越來越深厚。越來越多的在讀博士生和碩士研究生的參與,將成為他們進入三線建設研究領域的起點。
記得2021年10月四川綿陽會議期間以及會議之后,我和宜賓學院的周明長教授以及四川外國語大學的張勇教授對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陸婷的參會文章《三線建設三十年變遷:現狀、熱點與趨勢——基于文獻計量與定性分析方法》予以了極其認真的指導,最后還推薦給《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C擴雜志)于2022年第6期出版并取得良好的學術影響力。截止2024年9月15日,這篇文章在中國知網上的下載數達到1977次,被引用數達10次,其中被核心雜志論文引用4次。陸婷同學對此非常感動。現在她已經獲得博士學位,入職中共安徽省委黨校,成為一名專業研究人員。
現在翻閱2012年以來歷次會議的論文集,會欣慰地發現其中的一些與會的博士生已經獲得了博士學位,至少有二篇博士論文已經出版。至于在核心雜志出版的文章,更是不勝枚舉。同時,會議期間大家論及的三線建設研究存在的問題,也得到與會者的重視,并成為下一次會議的關注對象。我相信,大家在三線建設學術會議上和各位師友相識相知結下的友誼,將永遠伴隨各自的職業生涯,成為一輩子的朋友。
和一般的歷史研究學術會議不同的是,三線建設研究會議的參與者還包括三線建設的親歷者。從第一屆全國三線建設學術會議開始,我們就有意識邀請一些親歷者參與。其中既有當時的領導,也有普通的建設者。他們的參與,經常給我們的會議一份特別的色彩。
記得2012年5月6日在上海大學主辦的“首屆三線建設學術研討會暨研究生論壇”期間,我特別邀請了上海小三線建設曾經的領導機構的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原局長王志洪和原黨委書記王昌法光臨賜教。王志洪同志的演講詞非常形象深刻:要把小三線建設看成共和國大海里的一滴水、一頭小象和一瞬間來進行研究。一滴水反映了大海的DNA,雖然小,但把我國方方面面的內容都包含了進去,比如最直接的軍工史、經濟史、社會管理史和西部發展等;一頭小象則緣于盲人摸象的故事,要全面摸小三線建設的方方面面,千萬避免片面認識;一瞬間指的是其歷史很短,卻內容豐富,包含了大量的信息,需要加以細致研究。
在這張三線建設老同志參與我們會議的名單上,應該還有德高望重的三線建設老領導的王春才、已故的湖北襄陽衛東機械廠的楊克芝和他的徒弟知名企業家顧勇等等,他們的經歷已成為我們發奮研究三線建設的動力。
三
研究者包括老師和研究生要出版論文,特別是在高級別核心雜志出版論文,是一件大事情。我們三線建設學術會議的文章,如何能夠在核心雜志出版,是我長期琢磨的重點問題。
1985年我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后,懵懵懂懂地進入了學術界,距今已經40年了。在我的漫長職業生涯中,認識了很多的朋友,40年來風雨同舟得到了大家的幫助和支持,特別是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其中不少是出版社和學術雜志的編輯。
我每次開三線建設學術會議,都用我的個人名義,邀請他們參加會議,和與會學者和研究生們面對面交流。記得在2021年10月四川綿陽的 “第三屆全國三線建設學術研討會”期間,我一口氣邀請了26家核心雜志編輯,最后成行到會的只有6家。據說這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按照慣例,一般學術會議大都只邀請1-2家雜志出席。
這些雜志的編輯,給與我們的研究很大幫助。有的直接選中了文章,更多的是各位老師和同學與編輯有過這種直接的交流,方便他們以后的聯系和共同發展。各地學者投稿第三屆全國三線建設學術研討會的與會論文,日后有14篇由核心雜志出版,占全部會議文章的28%。真是一個豐收啊。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寧夏社科院的《寧夏社會科學》雜志主編許芬研究員,她特別撥冗參加了我們的會議。有著遼寧支援寧夏三線建設的二代這個特殊家庭背景的她,對我們的研究非常感動,也非常有興趣。記得許老師曾經告訴我,她參加過無數的學術會議,發現我們三線建設會議的與會者,都是自始至終全程參加會議。我告訴她,參加我們會議的老師和學生,都是發自內心要來學習。參加會議后,她在《寧夏社會科學》雜志開設了一個三線建設研究的欄目,2018-2023年的5年間,一共出版了20篇(組)論文。該欄目也由此成為該雜志的特色欄目之一。
2021年10月在第三屆全國三線建設學術研討會會議上,朱佳木同志得知我的這個做法,認為很好,同時他建議我把會議論文集的電子版或紙質版,直接寄給那些受邀但是最后沒有來的編輯,給他們一個選擇的機會。
真是好主意!我馬上照此辦理,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實即便有的雜志沒有選中文章,給他們充分了解我們會議的具體情況即三線建設研究的最新動態,而不是看會議綜合報道文章,這是一個提升會議學術質量同時幫助學者出版各自研究成果的好辦法。
《當代中國史研究》《寧夏社會科學》《江淮論壇》《史林》《安徽史學》《學術界》《貴州社會科學》《湖北大學學報》《人文雜志》《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史學月刊》《江西社會科學》《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這張長長的曾經參加三線建設會議不完整的核心雜志名單,顯示出學術界對三線建設研究的殷切期望。借此文章的機會,我向他們表示由衷的感謝。
另外,我和兄弟院校合作經辦三線建設會議時,特別提醒那些院校的朋友,在這些核心雜志編輯參加我們的會議之際,應該請院校的職能部門出面協調安排編輯和那些院校中的其他文科院系的老師進行座談,幫助大家面對面了解核心雜志的情況。2024年5月湖北十堰的第四屆全國三線建設學術研討會會議期間,6位參加我們會議的核心雜志編輯和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部分文科老師座談見面,得到后者的熱烈歡迎,座談會開到晚上九點多還欲罷不能。這么多的核心雜志編輯云集湖北十堰,對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絕大部分老師特別是青年老師而言,這肯定是一個罕見的零距離交流學習機會吧。
論文集的出版也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在籌備會議期間,一定要把出版論文集的經費列入會議經費中。如果有問題,也一定要補充預算。而出版論文集一定要予以充分的重視,那怕就是論文集的封面設計,也要認真仔細。2021年10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三線建設研究分會、上海大學和西南科技大學主辦的“第三屆全國三線建設學術研討會”在四川綿陽結束后,會議的論文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可能是相關編輯不熟悉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在設計論文集《多維視角下的三線建設歷史、文化與遺產研究》(張勇 徐有威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封面時,他們選擇了一張普通的新中國工業背景的照片。我發現后,囑咐西南科技大學的朋友,到西南科技大學的校史館尋找老照片。西南科技大學的前身,就是三線建設大背景下成立的清華大學綿陽分校,有著三線建設的盈盈血脈。最后他們選擇了一張具有地標價值的老照片,令讀者一看就知道:哦,這個會議是在清華大學綿陽分校召開的!
每次會議之后,我都親自撰寫或拜托參加會議的朋友,出版會議綜述文章,長長短短,專業雜志和新媒體齊飛,網絡版和紙質版并進,由此擴大了會議的綜合影響力。特別感謝歷年來新華社、人民網、澎湃新聞、新華網和中國社會科學網等網站對我們會議的報道。而會議綜述文章紙質版的出版,可以長久留存。
三線建設的研究只是剛剛起步。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術界朋友,提出要在他們那里舉辦三線建設學術會議。而在剛剛結束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文件中,出現了“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這些關鍵詞。這就充分意味著三線建設研究既有歷史研究的重大價值,也有現實關懷的嶄新意義。此時此刻,作為我們這些三線建設研究的職業研究者,面對時代賜予的這個光榮的使命和機遇,是不是應該發出一聲吶喊:加油!
本文原載于《經濟學家茶座》2024年第2期(總第96輯)。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