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無懼調整!南向資金今日凈流入超220億港元,阿里、騰訊獲加碼

南向資金無懼調整,爆買港股。
2月25日,南向資金凈買入220.33億港元,其中滬港股通凈流入約128.90億港元,深港股通凈流入約91.42港元。這一數據不僅創下今年南向資金凈買入額第二,還創出港股通開通以來的歷史第五高。
不過,港股三大指數當日震蕩下跌。截至2月25日收盤,恒生指數、科技指數、國企指數分別下跌1.32%、1.57%、1.39%,分別報收23034.02點、5698.82點、8499.19點。
南向資金是推手
2月25日,南向資金成交額1604億港元,幾乎占當日港股總成交的半壁江山,全天南向資金凈流入金額達220.33億港元,創港股通開通以來的歷史第五高。在近三年中,220億港元的凈流入規模僅低于今年2月18日的224億港元。
個股層面,據Wind統計,阿里巴巴、騰訊控股、理想汽車當日均獲南向資金大手筆加碼,凈買入金額分別為66.45億港元、22.07億港元、11.36億港元。此外,中芯國際、小鵬汽車、小米集團等個股也呈現南向資金凈買入態勢。
其實,在科技股的推動下,港股自1月中旬以來開啟了迅猛的反彈行情。截至2月25日,恒生科技指數年內漲幅27.54%,恒生指數年內漲幅14.83%,在全球重要指數中均名列前茅。
而南向資金成為港股爆買的主力軍。Wind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南向資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場,成為港股重要的增量資金,2025年初至今累計凈買入規模達到2391.72億元,僅有5個交易日為凈流出。

2月18日,南向資金凈買入港股金額達224.23億港元,不僅創出年內新高,還創下港股通開通以來的歷史第四高。當日,恒生科技指數上漲2.54%,再度刷新近三年來的收盤新高。
2月17日至2月21日一周,南向資金大幅流入512.1億港幣,是前一周流入額217.7億港幣的2倍。從個股結構上看,南向資金買入較為集中,流入阿里巴巴、中國移動、中芯國際、快手等個股較多,流出美團、騰訊控股等,其中阿里巴巴上周大幅流入173億港幣,占全周南向資金凈流入規模的三分之一。

Wind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騰訊控股、阿里巴巴、中芯國際、中國移動、工商銀行是被南向資金凈買入金額前五的公司。其中,南向資金對騰訊控股、阿里巴巴、中芯國際的累計凈買入金額均在百億港元以上。
中信建投證券認為,南向資金將繼續成為驅動港股上漲的重要力量。一是內資和外資的資金成本差異為南向資金的流入提供依據。國內利率持續處于較低水平,而美國則維持高利率,導致以中債為錨的港股股債收益差很高,以美債為錨的港股股債收益差偏低。因此內資流向港股的意愿顯然較外資更強。二是考慮到美國今年大概率降息節奏放緩,預計這種現象還會持續較長時間。
“總體而言,在當前中美利率分化的背景下,外資配置意愿不及南向,促使著南向資金成為港股最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該券商分析指出。
申萬宏源策略團隊研報表示,近年來,港股通資金占大市成交比例不斷抬升,2024年四季度至今,港股通資金占大市成交比例在多數交易日均為20%至25%的區間內,港股通資金對市場的影響已經不可忽視。
港股是否能“長牛”?
港股本周兩連跌后,會否影響行情后續走勢?
“港股長周期牛市在去年四季度就已經確立了,當前是牛市的延續。全年維度,延續2024年四季度以來的熊轉牛,中樞繼續上移。港股的三大長周期目前均處于底部回升的狀態,因此牛市將持續。”中信建投證券這樣判斷。
星石投資高級基金經理汪晟認為,港股領跑是因為港股市場中,有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權定價處于極低的水平,這些公司和美股公司做著相似的業務,但估值定價可能差了一倍都不止,其中一定存在著部分非理性因素,或者說非基本面因素。當非理性因素逐漸消失,由于港股定價價差較大,就會出現大的修復空間,這并不是基本面層面可以解釋的。后續港股市場可能會從大幅折價,逐漸轉向平價,甚至會出現溢價,目前正處于這一過程中,相信港股市場中長期優質股權將會得到更公允的定價。
短期內,國金證券判斷港股“躁動行情”將延續,以情緒擴張(有透支但并未極端)和增量流動性為主導。今年下半年,港股或邁入“牛市”,先決條件一是分子端對內地基本面修復更加敏感;二是分母端更加受益于外資重新回流人民幣資產。
“往前看,阿里財報超預期或成為本輪中國資產重估的又一里程碑,市場或由交易逐步轉向由盈利預期/盈利驗證驅動的中長期資產配置,行情擴散下本輪或更加可持續。中期維度,我們繼續看好中國科技股價值重估行情演繹。”中泰證券表示。
國泰君安策略分析師陳熙淼指出,需重視2025年港股市場定價權體系的重塑。伴隨內資顯著增配港股市場,2025年定價權體系將較過往發生系統性變化。本輪港股成長行情已有明確印證,內資主導、外資跟隨的特征明顯。后續,宏觀預期雖時有波動,但這一趨勢中期已經確立。
配置思路上,國金證券建議擁抱AI,重視資訊科技(傳媒、計算機)+可選消費(商貿零售、消費者服務、紡織服裝、汽車)。
中泰證券建議維持啞鈴型配置思路。首先,配置在DeepSeek發布催化下盈利預期有所上修的港股互聯網與科技硬件標的,把握中國科技股價值重估機會;其次,挖掘受益于AI產業發展、自身具備景氣上行或政策面邊際改善且有空間的板塊,如港股創新藥;同時,盈利預期相對穩健的紅利標的,同時在科技重估擴散行情下有受益機會的,如通訊等,仍可作為底倉配置選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