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親美”還是“親商”?以經濟、安全為導向會讓默茨對華更務實理性
據新華社報道,德國聯邦選舉委員會2月24日凌晨公布德國聯邦議院(議會下院)選舉初步計票結果。基督教民主聯盟與基督教社會聯盟組成的聯盟黨得票領先其他政黨,在選舉中獲勝。選舉委員會預測弗里德里希·默茨將被提名為德國新任總理。
作為外界口中的“親美派”、“大西洋主義者”,默茨的對華態度備受關注。

當地時間2025年2月21日,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奧伯豪森,默茨在魯道夫·韋伯競技場的競選活動上發表講話。 視覺中國 圖
就在聯盟黨獲勝的10天前,當地時間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慕安會期間應約會見德國基民盟主席默茨。默茨表示,聯盟黨高度重視對華關系,愿同中方一道,保持兩國關系良好發展勢頭。德國堅定支持自由貿易,支持德中、歐中深化合作,愿為推動妥善解決歐中摩擦發揮建設性作用。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王建斌向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表示,一方面美國因素或讓德國政府面臨外部壓力,另一方面,德國國內的經濟困境也亟待解決。“而默茨的個人經歷,讓他擁有以經濟為導向的視角,同時基民盟也被德國選民視為最具經濟能力的政黨。基于此,默茨的對華政策將呈現出客觀、理性、務實的整體基調。”
擁有經濟視角、視阿登納為榜樣的默茨更務實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美國戰略咨詢公司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合伙人、中國歐盟商會前任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與默茨有過幾次會面,他形容這位69歲的保守派政客對中國“充滿探索欲”和“好奇心”,對中國“很感興趣”。
默茨在競選期間曾指責中國“對德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批評朔爾茨政府允許中企入股德國漢堡港,并主張德國應聯合歐洲主要盟友進一步限制中國影響力。據美聯社1月23日報道,默茨曾在柏林科爾伯基金會上對德國經濟界表示:“決定在中國投資是涉及巨大風險的決定”。他的表態被視為基民盟在對華政策上的強硬立場。
然而,盡管部分觀察人士預計默茨領導的新一屆政府會對華采取強硬態度,但仍有聲音懷疑其針對北京的激烈言辭是否會轉化為堅定的政策執行。
王建斌指出,以往德國在安全防務上依賴美國、在能源上依賴俄羅斯,在經濟上依賴中國。因此,“作為總理競選人,默茨在競選期間必然強調歐洲自主,推動能源多元化,并試圖降低對中國經濟的過度依賴。但這并不意味著未來德國政府一定會對中國采取極端的經濟政策。”
據《德國之聲》此前報道,默茨曾表示,對德國企業而言中國在經濟上仍極具吸引力,但德國企業也應做好風險評估。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GTAI)近日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德國與中國的貿易額為2470億歐元。
中德之間緊密的經濟紐帶,以及連續萎縮的國內經濟,讓德國政府難以忽視其國內的商業利益訴求。這需要默茨找到微妙的平衡點。
默茨于2009年退出政壇后,在企業界工作多年,在多家大型企業擔任高管,并在安永德國、德國匯豐、德國黑石和德意志交易所擔任要職。與商界的緊密聯系,也讓默茨被視為“親商派”。
“這樣的經歷賦予默茨更多經濟視角,”王建斌告訴澎湃新聞,“默茨視前總理阿登納為榜樣,而阿登納倡導的社會市場經濟為德國帶來了長期繁榮,因此,未來默茨會傾向于以客觀務實的態度對待中國市場和中德經濟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德國自身萎靡的經濟發展,來自美國的“關稅大棒”或將在未來幾周內沖擊歐洲的鋼鐵、汽車等商品,德國首當其沖。
據新華社報道,2024年前11個月,德國對美貿易順差已達創紀錄的650億歐元,超過2023年全年總額。德國《商報》認為,這一巨額順差可能促使美國對德采取更嚴厲的懲罰性關稅措施。而美國作為德國商品在歐盟以外最大出口市場,其懲罰性關稅措施或令德國出口尤其是汽車行業雪上加霜。
上周(18日),特朗普表示將對汽車征收進口關稅,稅率從25%左右開始,并可能在年內進一步提高。對于歐洲國家來說,這個稅率是當前的10倍。而德國作為歐盟對美國汽車出口的主要國家,其三大汽車制造商占歐盟對美出口的73%。
香港《南華早報》引述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高級政策研究員杰里米·克利夫的觀點稱,類似默茨這樣的大西洋主義者或將面臨“德國優先”派系的反對。該派系認為“本國企業處境艱難,為了企業利益,我們應該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
2月24日,中國貿促會率中國企業代表團前往德國,重點圍繞汽車領域展開合作洽談。據悉,中方將接觸寶馬、奔馳等制造商以及博世等關鍵產業鏈企業,旨在加強合作,以確定性應對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推動互利共贏。
“德國對華政策基于自身利益,而非僅受美國施壓”
默茨本人有較多的美國相關履歷——曾擔任致力于德美合作的“大西洋之橋”協會主席長達十年、曾供職于多家與美國相關企業,外界也普遍認為默茨是一位“親美派”、公開的大西洋主義者。然而,“默茨或許清楚,舊的跨大西洋關系已經結束”,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項目高級研究員安德魯·斯莫爾在接受美媒采訪時如此說道。
默茨在2月23日晚表示,“鑒于特朗普政府對歐洲的命運漠不關心”,“對我而言,絕對優先的任務是盡快加強歐洲,以便我們能夠真正逐步實現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王建斌認為,在“大西洋之橋”任職的經歷使默茨積累了豐富的對美認知。因此,即便他可能對美國發表批評性言論,但整體上仍會致力于與美國建立建設性關系。
但是,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外事主任伯恩哈德·巴奇(Bernhard Bartsch)指出,“跨大西洋關系的‘破裂’,可能會使歐洲重新調整對華接觸政策,放緩對華‘去風險’。”
王建斌也特別提醒,“默茨一直強調歐洲的自主性,希望(德國)能在國際上重獲更廣泛的認可。這種自主性也體現在對德美和德中關系的認知上。因此,德國對中國采取的政策,更多是基于自身利益和自主性考量,而非僅僅受美國施壓。”
“盡管默茨在競選期間暗示對華采取強硬態度的傾向,或者至少承認德國經濟對北京的過度依賴。但是,默茨在貿易問題上究竟會表現得多么強硬,可能取決于他最終與誰組成聯合政府。”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Politico.eu)如此寫道。
德國媒體指出,本次選舉的關鍵不僅在于哪個政黨得票最高,而是未來政府的組成,組建聯合政府的談判將決定未來的執政格局。根據目前的結果,聯盟黨若想執政須尋找一個或多個執政伙伴。
默茨在2月23日晚表示,他希望能在八周內組建新一屆德國聯邦政府,“我們必須打破(政治)僵局,希望能夠盡快做到這點”。
王建斌判斷,目前來看,最有可能的組閣選項為聯盟黨和社民黨組成黑紅聯合政府,若確實按此組閣,其內閣陣容中將囊括數位與中國有持久交往的成員。
王建斌進一步舉例道,德國聯盟黨議會黨團副主席瓦德普爾、施潘均展現出理性的對華思維;社民黨聯合主席克林貝爾自青年時期便參與中德外交安全政策對話,保持著幾乎每年訪華的頻繁交流,對中國持有較為客觀深入的理解。“鑒于這些可能的內閣成員所展現出的對華認知度,有理由期待,未來德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能夠秉持客觀理性的立場。”
2月24日,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愿同新一屆德國聯邦政府一道,鞏固好、發展好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德國和歐盟具有全球影響,中方樂見德國和歐盟在全球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支持歐洲一體化和歐盟的戰略自主,愿同德方、歐方共同努力,繼續為世界的和平與繁榮貢獻力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