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社會學與建筑學的視野,看上海新千年之交的照片
【編者按】
攝影與城市及社會的互動,使上海成為一座不斷被觀看、被解讀、被再創造的城市,在中國城市逐漸邁入存量時代的當下,城市需要什么樣的建筑?新建筑與舊建筑的關系又將如何被詮釋?未來上海空間將形成何種空間結構?我們需要怎么保存城市的文化記憶?2025年2月22日下午,講座“社會學與建筑學雙重視野解讀上海新千年之交”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講座特邀孫哲(社會學學者,上海財經大學經濟社會學系副教授)、孫昊德(清華大學建筑學學士、博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許海峰(上海市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澎湃新聞攝影總監)三位不同領域的學者與城市觀察者,以及顧錚(策展人,攝影師,評論家,復旦?學新聞學院教授),從社會學、建筑學與攝影藝術的交匯視角,解碼上海新千年之交的復雜圖景,思考現代都市在快速發展中的身份流動與歷史沉淀,為人們提供更多的觀察與思考樣本。本次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的講座,也是繼去年12月24日“上海:攝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展覽的后續系列活動。

2025年2月22日,講座“社會學與建筑學雙重視野解讀上海新千年之交”現場,顧錚正在發言,圖中從左至右依次為:許海峰、孫昊德、孫哲、顧錚。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圖
主持人顧錚先介紹了到場的三位來賓,在許海峰播放了自己三聯照片組成的視頻作品后,顧錚從民生美術館正在舉辦的展覽“上海:攝影之都1910年代-2020年代”引入,提及許海峰拍攝這些照片的背景:“他見證了上海在世紀之交令人印象深刻的變化,這些照片對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來說十分親切,它既是懷舊的,也是重要的視覺文獻。”顧錚描述道。隨后,他強調起了照片的特性,認為它鮮活地把一種空間環境和關系呈現出來,這是文字記錄所不具備的。
在開始講述自己的照片前,許海峰首先提及了雍和與陸元敏兩位前輩對他攝影的影響:“雍和能在不受控制的現實里提取要素,經營好畫面的瞬間性,這是新聞攝影的難點;而陸元敏,就像顧錚老師曾經寫過的那樣,‘經過他的眼光掃視的物體會變得神秘起來。’”本次展覽恰好他的作品夾在兩位攝影師中間,感覺被二位大師呵護。之后,他分享了自己近期的拍攝,內容關于凌晨在松江新橋鎮見到的大齡工人凌晨路邊找工作的場景。許海峰長期游走在新聞和紀實攝影兩端,他說自己一直抱著一個新聞人的希望,固然新聞照片是給大眾看的,也希望新聞人的照片和文字能夠把聲音傳遞給有影響力的人、團體和機構。接著,他回到自己于2002年2月1日拍攝的一張黃浦江邊建筑爆破的照片,這張照片標志著上海市政府開始對黃浦江兩岸進行深度開發的開始,這張照片同時引起了孫昊德的興趣。

許海峰,世紀之交的上海表情,1994-2005年

許海峰,世紀之交的上海表情,1994-2005年

許海峰,世紀之交的上海表情,1994-2005年
在孫昊德眼里,許海峰的這張照片給他帶來一種觀看“反向的”蔡國強煙花般的體驗,其中所涉及的“建筑與廢墟”的轉化也是他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孫昊德從建筑學史上的一張重要照片(1972年7月15日,一位攝影師拍下了美國圣路易斯一座現代主義住宅區建筑的爆破,這張照片后來成為建筑理論家查爾斯·詹克斯斷言現代主義建筑已死的標志。)講起,展開關于影像和它背后城市發展驅動力關系的探討,他分享并回溯了上海現代化建設里透過攝影所記錄下來的建筑,強調攝影在記錄建筑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陳傳霖、金石聲、郭博、陸元敏、陸杰和許海峰等攝影家的照片給他的工作帶來了幫助。“在我看來,對于城市場域來說,每個攝影師的作品其實都反映了驅動城市變化發展的一種內在機制,這種機制在過去的建筑學里往往不受重視,但它們實際都能被深挖出價值。”孫昊德說。他以許海峰拍攝于2000年的一張照片舉例。畫面里,一名女子戴著墨鏡,站在巴黎春天商場前,背后是搭建的一座埃菲爾鐵塔模型。“它傳遞了當時百姓對于美好生活樸素的向往。在世紀之交的上海,它很流行,那是一個充滿奇觀的年代,當然現在,我們追求更多具有真實中國文化性的東西。”孫昊德說。

李·巴特曼,“普魯伊特-伊戈”住宅樓爆破記錄,1972。圖片來源:蓋蒂中心“生活圖像”系列展

金石聲,百老匯大廈(今上海大廈)與外白渡橋,1934

郭博,南市區楊家柵街某弄,1980s

陸元敏,拆除工廠以建設新建筑,1997

陸杰,建造中的上海華亭賓館,1985

許海峰,世紀之交的上海表情,1994-2005年
顧錚教授也十分看重攝影在記錄建筑新舊交替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認為只有“竣工照”是不夠的。孫昊德分享內容中的一張照片吸引了顧錚的注意,那張照片由陳傳霖所拍,記錄了上世紀30年代河濱大樓與蘇州河交匯處的一個場景。顧錚提到畫面左下角納入的搖櫓船工,稱“這些人物的有無”對于定義當時上海的現代性至關重要,此外,小船上人物剛從橋底陰影里出現被陽光照到的瞬間也在圖像心理層面影響了照片的解讀,兼顧了記錄性和攝影美學。

陳傳霖,河濱大樓,1930s
孫哲以“上海:攝影之都1910年代-2020年代”整個展覽作為觀察樣本,梳理了幾個關鍵詞來看待展覽作品中的社會學意義。如“懸空的世界”里,他羅列出展覽里出現的許多充滿想象力的懸空意象,稱“上海讓人感覺可以把各種東西放在天上,城市帶給人巨大的想象空間”。而“變遷中的人群”中,孫哲看到了金石聲照片里跳水人散發的自信,雍和拍的“股瘋”時間里人的亢奮,以及許海峰一張拍攝于公交車車廂內照片中攝影師和被觀看對象互看的緊張感。“大都會”的照片帶給他聯想,從列維·海因拍攝的帝國大廈里出現的工人與建筑的關系,布列松對巴黎大都會的視覺表達,荒木經惟照片里地產、汽車和行人的共存,都能見到城市與人的關系。孫哲還提到上海90后攝影師徐昕的照片,認為“他把上海作為金融城的一面展現了出來,土地即是資產模樣和堆積的象征,攝影師有著對空間的自覺和決斷”。

周裕隆,愛多亞路的天空,2021年

金石聲,同濟大學學生跳水,1933年

雍和,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營業部B股市場對國內投資者開放第一天,2001年2月

許海峰,世紀之交的上海表情,1994-2005年

劉易斯·海因,在帝國大廈頂的午餐,1932年。圖片來源網絡

徐昕,《大都會》系列之一,2020
分享結束后,在場的一位觀眾鄭修寧女士應邀講述了“上海:攝影之都1910年代-2020年代”展出作品的攝影家之一——郭博先生生活中的一些軼事,“我最佩服郭博先生的一點是:他有一個小相機,隨身帶著,拍了很多照片。”鄭女士曾是郭博先生在上海市民用建筑設計院工作時的同事,她說:“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我們的活一下子變得很多,但眼里留下來的很少,很遺憾沒有留下照片,所以也謝謝許海峰老師和許多參加展覽的攝影師們,留下了這些。”鄭女士笑稱,“一張浦江兩岸爆破照片就把我在浦西(參與設計)的‘良友大廈’和浦東(參與設計)的‘油脂三廠’辦公樓都炸了,但看到照片很感動!”

2025年2月22日,講座“社會學與建筑學雙重視野解讀上海新千年之交”現場,觀眾鄭女士講述關于攝影家郭博的故事。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