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界心臟瓣膜疾病認知日|守護“心門”,共筑健康

2025年2月22日是第九個“世界心臟瓣膜疾病認知日”。心臟是人體最為重要的“發動機”,其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們的生命質量。心臟內的瓣膜就像精密的閥門一樣,確保血液能夠按照正確的方向流動。然而,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心臟瓣膜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攀升趨勢。根據預測,2025年底我國的心臟瓣膜疾病患者數量將超過4000萬。這種疾病會導致心臟泵血效率下降,嚴重時可引發心力衰竭等致命并發癥。若不及時接受治療,患有癥狀性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的老年患者的生存率甚至低于某些癌癥。
一、不可忽視的“心門”危機

心臟瓣膜是心臟內控制血液單向流動的“閥門”,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當瓣膜因先天缺陷、風濕熱、退行性變或感染等因素出現狹窄(瓣膜開放受限)或關閉不全(血液反流)時,心臟泵血功能受損,最終可能導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高發人群:老年退行性病變占主導,75歲以上人群中每8人就有1人患中重度瓣膜病;青壯年則多因風濕性心臟病引發。
中國現狀:約2500萬人受瓣膜病困擾,預計2025年患者數將達4020萬。
二、識別癥狀,抓住治療黃金期

心臟瓣膜病早期癥狀隱匿,但隨病情進展可能出現以下表現:
①心臟雜音或心跳異常。
②呼吸短促。
③腿部腫脹。
④胸痛。
⑤異常疲勞。
⑥頭暈或暈厥。
主動脈瓣狹窄患者若未及時治療,約50%在癥狀出現后2年內死亡。
三、治療進展:從傳統手術到微創介入

心臟瓣膜病需通過物理手段修復或置換瓣膜,藥物治療僅能緩解癥狀。
外科手術:
①瓣膜修復術:適用于輕度損傷,保留原有結構。
②瓣膜置換術:傳統開胸手術仍是“金標準”,但創傷較大。
微創介入治療:
①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通過血管輸送人工瓣膜,無需開胸,適用于高齡、高?;颊?,術后恢復快。
②二尖瓣夾合術:微創修復反流瓣膜,減少并發癥。
四、預防與管理:早發現、早干預
定期篩查:高危人群(如老年人、風濕病史者)應每年接受心臟超聲檢查。
健康生活方式:戒煙限酒、低鹽低脂飲食、適度運動,控制高血壓和糖尿病。
關注癥狀:若出現不明原因氣短、乏力,及時就醫。
心臟瓣膜病雖兇險,但隨著醫學技術進步,患者生存率與生活質量顯著提升。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心臟健康,主動參與篩查,踐行健康生活方式。愿每一扇“心門”都能穩健開合,為生命注入持久活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