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方評論:被誤讀的“AI公務員”
政務服務的AI時代要來了?
這幾天,各地與DeepSeek“聯姻”的消息如紙片般飛來。其中,深圳福田區一口氣就推出70名“AI數智員工”,覆蓋公文處理、民生服務、應急管理等240個場景,引發廣泛關注。
一個新詞條隨即沖上熱搜榜——“AI公務員”。
“不領工資、不交社保、不會摸魚,妥妥天選打工人。”“鐵飯碗這回還穩嗎?”“考公熱會不會降溫?”……或帶著幾分調侃,或透出絲絲不安,或抱著觀望態度,這些聲音大致都能歸結到一點:AI會不會取代公務員。
這當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但首先有必要指出的是,傳播甚廣的“AI公務員”,其實是一種誤讀。

(一)
從“AI歌手”,到“AI廚師”,再到“AI播音員”……“AI+職業”的組合并不鮮見。在某些語境下,這樣命名沒什么歧義。畢竟,在產品的“生成”過程中,AI的確扮演了關鍵角色。
但“AI公務員”不一樣。深圳福田官方就專門回應稱,AI數智員工是AI助手,可輔助開展公共管理和服務,并不能單獨決策,不能算是“AI公務員”。說得直白一點,就是70個數字智能體的AI賬號。目前所覆蓋的,大多屬于標準化、基礎性工作。
在官方語境中,很少用“AI公務員”,一直強調是“AI數智員工”,因為擔心被誤讀。
誤讀為什么會產生?隨著AI的“洪荒之力”越來越具象化,加之人類本能性的焦慮,“人機之爭”容易被不斷放大。在不少人眼中,公務員是“鐵飯碗”的代名詞,從“AI公務員”延伸到“職業地震”,可能隱含著這么一番“潛臺詞”——連鐵飯碗都不穩了,還有什么職業是AI撼動不了的?
不得不說,這種擔憂實屬過慮了。前述回應中,至少傳達了兩層意思:
其一,引入“數智員工”不是取代人,而是向工具要效率。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人機協同下,他們的整體效率提高了至少20%。
其二,盡管AI在某些領域足夠強大,但也存在明顯局限,所以“不能單獨決策”,指定“監護人”來把關很有必要。
人和AI正好互補,這幾乎是共識。比如,AI能快速分析海量數據,卻難以洞察復雜人性;能有效地查找錯誤,卻難以應對突發事件;可以一鍵生成標準回答,卻無法深入基層一線……更不必說,政務服務并非一味追求效率至上,還需要有同理心、共情力、人情味等情緒價值,這恰恰是硅基生命難以逾越的鴻溝。

(二)
討論技術變革之余,也不妨關注背后的制度創新。
綜觀深圳福田此番動作,還有兩點值得一說: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技術和業務相結合的應用場景,“數智員工”覆蓋了政務服務全鏈條。這也意味著,政務系統的改造,重塑的不只是技術細節,其配套工作也是系統性的,包括強化部門協同、加強數據共享、優化資源分配、調整工作流程等。沒有大決心不好落地,也難以保障實際效果。
其次,之所以要糾正“AI公務員”的叫法,強調“智能助手”的屬性,相當于側面回應輿論關切的另一個問題——誰來負責?
理論上說,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為核心的算法決策,有時并不具備可解釋性,“大模型幻覺”、算法偏見等潛在風險,也可能對人造成誤導,因此必須有針對性地加以防范。
從這個角度來看,深圳出臺首部政務輔助智能機器人管理辦法,首創“誰使用誰負責”的監護人機制,其積極擁抱又審慎推進的姿態,具有一定的示范意義——不僅是構筑倫理與安全的“護城河”,也是倒逼干部加強AI素養,更好地“為我所用”。
當然,人工智能的應用邊界是長期課題,開發方、使用方、監管方的責任如何科學合理地劃分,也有待在實踐中全面觀察和深入研討。

(三)
放眼全國各地,政務圈刮起“AI旋風”,一些人可能會覺得是“趕時髦”,甚至認為是“蹭熱點”“玩概念”。
但如果將時間線拉長,就不難發現,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從“一網通辦”到“一網統管”,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以數字賦能便民利企,以人機協同升級服務,政務系統的轉型一直在路上,擁抱AI也是大勢所趨。
2024年年底,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印發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就明確提出:“支持各地積極建設政務服務大模型,推動政務服務智能化。”況且,DeepSeek的開源模式及低成本部署,也有助于保證數據的安全可控,政務圈的開放態度也是情理之中。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所說:“AI不是工具革命,而是科學革命的工具。”同樣的道理,接入大模型不只是變革本身,也是驅動變革的開始。展望未來,“數智員工”還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縱向來看,“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AI的知識更新和算法升級,離不開高質量語料的喂養。去年以來,各地紛紛成立數據局,數據的資源屬性得到高度重視,大模型與海量政務數據的“雙向奔赴”,有望形成良性的創新閉環。
橫向來看,無論是優化營商環境,還是構建數字經濟產業生態,抑或是賦能城市治理現代化、精細化,讓“經驗驅動”走向“數據驅動”,大模型應有“更寬”的打開方式。此外,人工智能的“平權效應”,也為縮小各地城市治理差異提供了契機。
時代的列車呼嘯而來,但人總有人的用處。
如果說“數智員工”是“會使用工具的工具”,那么擺在所有人面前的人生課題,則是做一個“會駕馭工具的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