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智點·全球發展倡議丨亞開行呼吁亞太地區改革碳定價和燃料補貼政策
編者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風險急劇上升。各個國家和地區如何求生存,謀發展,搞競合,爭未來?誰來指南找北?2021年,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聚焦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八大領域國際合作,是對上述問題提出的“中國答案”。在八大領域內,世界各國智庫各顯神通,仰觀俯察,深思熟慮,出謀劃策。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特開辟全球智點·全球發展倡議卡片專欄,以極簡方式提煉要點,為促進全球發展倡議下各領域國際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同時,也歡迎讀者循例投稿,形成全球智點·全球發展倡議的爆炸式擴散效應。
標簽:#氣候變化/能源/氣候目標
觀點:亞太地區亟需改革碳定價和化石燃料補貼,以實現氣候目標。
背景:氣候變化為亞太地區帶來了雙重挑戰。
生存威脅。作為全球氣候災害頻發的區域之一,亞太地區正承受著氣候變化帶來的多重威脅。1970年至今,該地區因氣候災害已導致200萬人喪生,僅2022年140起災害就造成570億美元經濟損失。
機制矛盾。碳定價本是減排的關鍵工具,其效果被化石燃料補貼削弱,形成“政策對沖”困局。

圖源:亞洲開發銀行
內容:亞洲開發銀行對碳定價和化石燃料補貼的影響展開分析,同時強調環境稅改革實踐、策略及效益。
碳定價與化石燃料補貼的矛盾。碳定價依據污染者付費原則,有力推動著清潔技術投資。當前,亞太地區正積極開展碳交易。不過,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的化石燃料補貼規模高達GDP的9.5%,形成一種“隱形碳價”,刺激了高碳消費行為,極大地削弱了碳定價政策的成效。
環境稅改革面臨的瓶頸。在亞太地區,環境稅被廣泛用于統籌區域資源。2021年,該類稅收占區域總稅收的1.5%。然而,該地區的化石燃料補貼存在三大負面效應,阻礙氣候目標達成:
資源錯配:占用原本用于氣候適應、減排等公共服務的資金。
收支抵消:應權衡碳定價收入與補貼支出的凈效應。相較于碳定價,電力補貼普惠性更強。
激勵弱化:削弱對清潔技術投資、電動汽車推廣等政策的實施效果。
碳定價與補貼改革效益論證。IPCC研究表明,取消化石燃料補貼有望讓2030年全球碳排放降低1%-4%。據IMF測算,實現燃料價格市場化,能使2030年化石燃料碳排放減少43%。與此同時,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借助價格改革,可獲取1.8萬億美元(相當于GDP的4.4%)的可持續發展資金。
建議:亞太地區迫切需要調整其碳定價和化石燃料補貼機制。
推行三步走策略。發展成員國政策制定者可依循三步走戰略推動合理化改革,為實現氣候目標注入可持續發展動力。具體來說:
評估影響:量化補貼給氣候目標實現帶來的抵消作用,計算化石燃料支出與碳稅收入的比值,從而為改革化石燃料補貼奠定基礎。
制定戰略:結合本國國情,量身定制碳定價戰略。如亞洲開發銀行推出了“碳定價和化石燃料補貼改革工具包”,旨在為發展成員國政策制定者提供量身定制的分步指南。目前,該工具包已在吉爾吉斯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兩國基于綠色政策的貸款項目提供了關鍵參考依據。
透明公開:定期編制和發布稅務支出報告,公開“非綠色能源”稅收優惠造成的財政損失。
來源:亞洲開發銀行,《洞察:協調碳稅與燃料補貼以實現氣候目標》,2025年01月20日,https://development.asia/insight/aligning-carbon-taxes-and-fuel-subsidies-meet-climate-goals
整理者:葉俊含,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全球智多星團隊成員/華南師范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