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察到川金絲猴有“奶媽”:降低嚴冬死亡率
一名嗷嗷待哺的嬰兒,如果母親出現奶水不足等其他狀況,通常會由其他哺乳期母親代替喂養。人類中的這種行為被通俗地稱為“奶媽喂養”,科學上則將這種行為定義為異母哺乳(allomaternal nursing)。
實際上,不僅在人類中,從嚙齒動物到靈長類中,科學家均觀察到類似現象。中國科學家最新的一項研究則將范圍進一步擴大: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向左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組長李明率領的研究團隊首次獲得舊大陸猴異母哺乳的證據。該研究成果于北京時間2月21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向左甫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www.kxwhcb.com)采訪時表示,“這是首次報道經常性的異母哺乳行為存在于舊大陸猴中,擴展了異母哺乳行為在靈長類動物分布的新類群,使得異母哺乳行為在原猴、新大陸猴、舊大陸猴,以至于人類等不同類群都有出現。”
高等靈長類,即類人猿亞目(Anthropoidea),包括分布在南美洲的新大陸猴和分布在亞歐大陸(舊大陸)的舊大陸猴。此前,未有舊大陸猴異母哺乳行為的相關報道。據向左甫介紹,研究團隊自2012年開始進行這項新的研究,連續觀察5年之久,研究在湖北省神農架國家公園大龍潭研究基地開展。

該研究基地有一群90只左右的川金絲猴(golden snub-nosed monkey)。川金絲猴是中國的特有種,擁有一身金色毛皮。它們分布在湖北、四川、陜西、甘肅相交界的森林之中,分布區域在岷山、邛崍山、大雪山、小涼山、秦嶺、神農架、摩天嶺北坡。
“我們從2006年開始對該猴群進行研究,研究人員能夠識別群內所有年齡大于3歲的個體。”向左甫表示,川金絲猴出生基本集中在每年的3月-5月這一時間段,由于嬰猴被毛顏色、體型相似,不容易識別,因而對于是否存在異母哺乳行為最初沒有關注。“直到2011年春季,偶然發現一只母猴同時給兩個嬰猴喂奶后,研究團隊仔細觀察了群內川金絲猴的哺乳行為,發現異母哺乳行為比較普遍。”

這項最新的論文顯示,在向左甫等人隨后展開的連續5年、經過5個產仔季的實地觀察中,46只川金絲猴嬰猴中有40只(87%)是由一只或多只非親母猴哺乳的,46只嬰猴中有22只(48%)是由另外至少兩只母猴哺乳的。異母哺乳這種行為主要發生在嬰猴出生后的前三個月。
研究團隊還發現,46只嬰猴中有6只完全沒有接受異母哺乳,其中4只在寒冷的冬季死亡。相較而言,在接受過至少一只非親母猴哺乳的40只嬰猴中,總共有6只最終死亡,死亡率大幅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川金絲猴一般生活在海拔較高的溫帶森林中,冬季極度寒冷,長達5個月,食物供應也有很強的季節性變化。異母哺乳行為或能幫助嬰猴對抗不利的生存環境。
向左甫表示,“異母哺乳行為可能為嬰猴出生后快速發育提供了能量支持,使嬰猴提前取食使之在嚴冬來臨之前達到良好的發育狀態,能順利度過極端低溫和食物短缺的冬季,該行為也可能為大腦快速發育提供了能量支持,促使金絲猴屬動物的腦容量相對較大。”
一般來說,異母哺乳行為這種行為只發生在嬰猴出生后三個月或更短時期內,而當嬰猴開始取食自然食物后則幾乎停止。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異母哺乳行為在川金絲猴中還遵循著一定的原則,嬰猴不是在所有的非親母猴中都能吸取乳汁:川金絲猴的異母哺乳行為僅發生在具有親緣關系或者互相哺乳的雌性之間。
論文中提到,親緣關系——通常是嬰猴的“祖母”或“阿姨”,或者互惠性在異母哺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大約90%的母猴(28只中有25只)在當前或之后的一年里,會對曾經哺乳過自己嬰猴的其他母猴的幼崽進行母乳喂養,類似于“報答”。
向左甫認為,異母哺乳行為出現在具有親緣關系或者互相合作的雌性之間,而且母親會允許其他雌猴在嬰猴發育的早期對其接觸,這種行為是人類進化早期出現嬰兒-母親-異母照料關系所必需的,因此該研究也為理解人類進化提供新視角。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