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嘎麗科技前沿 | 鄂爾多斯:新能源浪潮中的“北疆明珠”
鄂爾多斯,這座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的資源富集之城,“腳下有煤炭,頭頂有風光”,風能、太陽能開發潛力高達1.5億千瓦以上,是我國七大陸上新能源基地之一。
近年來,鄂爾多斯將新能源作為調整能源結構的核心戰略方向,全力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成績斐然。據鄂爾多斯市能源局相關負責同志介紹,截至目前,該市已建成新能源裝機規模1419萬千瓦,占全市電力總裝機的28%,較2021年翻一番。預計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裝機將突破3000萬千瓦。
除豐富的能源資源外,廣袤的土地資源、高效的消納體系、強大的外送通道等多重優勢,共同構筑起鄂爾多斯新能源發展的堅實根基。如今,在廣袤的鄂爾多斯土地上,一幅能源變革的壯麗畫卷正徐徐鋪展,這座城市正以獨有的能源稟賦和極具前瞻性的戰略思路,在新能源發展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圖為內蒙古電網首座數字孿生智能化變電站—耳字壕500千伏輸變電站。
新能源開發與生態治理雙管齊下
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
鄂爾多斯坐落于黃河“幾字彎”腹地,北臨庫布其沙漠,南靠毛烏素沙地。這兩大沙漠生態環境脆弱,是打贏黃河“幾字彎”生態治理攻堅戰的關鍵主戰場,更是“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推進中的關鍵節點。
近年來,鄂爾多斯始終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科學治沙,將新能源開發與生態治理保護深度融合,重點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防沙治沙光伏風電一體化項目,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之路。
2011年,鄂爾多斯踏上光伏治沙的征程。從規模較小的10MW項目起步,到2017年達拉特旗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建成,19.6萬塊光伏板追光逐日,每年生產綠電可達20億千瓦時,每年節約標煤6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65萬噸、粉塵45萬噸。
2023年12月29日,國家首批首個千萬千瓦級大型風光基地項目——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項目先導工程100萬千瓦光伏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預計整個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區輸電約400億千瓦時,其中清潔能源占比達50%以上,每年可節約標煤約65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994萬噸,有效促進清潔能源高比例外送、高效率利用,助力地方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圖為內蒙古能源杭錦風光火儲熱生態治理項目光伏區。
勇擔使命,不畏艱辛。如今,一片片光伏電池板在沙洲上匯聚成“藍色海洋”,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目前,全市已建成光伏治沙項目542萬千瓦,治理沙化土地面積超20萬畝,在建擬建光伏治沙項目規模超3000萬千瓦,預計可實現治沙面積200萬畝,實現了新能源與生態建設融合發展。”鄂爾多斯市能源局相關負責同志介紹。
除了推動“新能源+治沙”項目與配套產業協同發展外,鄂爾多斯還在已并網和新建新能源大基地項目中,創新實施“林光互補”“草光互補”等一批治沙用沙新模式,將生態技術與種植養殖、生態旅游等“光伏+”項目相結合,開辟“板上產綠電、板下生綠金、板外帶旅游”三產融合發展新賽道。以達拉特旗光伏發電領跑基地為例,該基地采取“板上發電、板間修復、板下種植、場間養殖”的方式,通過建設外圍鎖邊林、主干道兩側防護林、光伏場區栽植沙障和植樹種草(藥)、養殖的四級防護模式,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治理的有機統一。
通過持續探索與實踐,鄂爾多斯成功開辟出一條立體化、規模化、生態化、綠色化的光伏治沙路徑,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與新能源開發提供了極具價值的范例。預計到2025年,鄂爾多斯的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裝機規模將突破300萬千瓦、治沙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到2030年治沙面積將超過130萬畝。

▲圖為內蒙古匯能正和新能源有限公司加氫加氣(LNG)一體站。
搭建特高壓外送通道
多措并舉扛牢綠電保供大任
國務院今年5月印發的《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提出,加快建設以沙漠、戈壁、荒漠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加快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外送通道,提升跨省跨區輸電能力。
作為我國能源安全保障基地,鄂爾多斯在“雙碳”目標與相關政策引領下,依托新能源開發的天然優勢,著手構建清潔能源供應基地,并不斷優化電力資源配置,搭建特高壓綠電外送通道,為全國生產輸送優質綠色電力。
在保障綠電資源外送方面,鄂爾多斯持續強化電力基礎設施支撐,構建以電力外送通道為主的能源供給新格局,不斷完善電力網架結構。近日,鄂爾多斯綠電外送再添“新兵”,蒙西至京津冀直流送電端配套500千伏輸電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項目建成后,可為蒙西至京津冀±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提供輸電端網架支撐,重點解決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1200萬千瓦新能源的送出難題。項目投運后,可將鄂爾多斯的清潔電能打捆輸送至京津冀地區消納。
“目前,我們已建成以鄂爾多斯為起點的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2條,外送能力達1600萬千瓦,正在推進建設蒙西至京津冀、庫布其沙漠至上海和庫布其沙漠至江蘇3條新能源外送通道,力爭在‘十五五’期間新增3條電力外送通道,形成‘2+3+3’電力外送格局。”鄂爾多斯市能源局相關負責同志說。

▲圖為蒙西藍海光伏電站項目現場。
面對新型電力系統試點機遇,鄂爾多斯圍繞國家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9大專項行動,錨定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外送、新能源系統友好性提升、新一代煤電升級和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優化,積極謀劃創新示范項目,致力于打造新型電力系統在鄂爾多斯的示范樣板。
除此之外,鄂爾多斯還在大力統籌推進保障性并網新能源項目,深入實施源網荷儲一體化、風光制氫一體化、燃煤自備電廠可再生能源替代、園區綠色供電、火電靈活性改造、全額自發自用等市場化消納新能源項目,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分散式新能源。
同時,為保障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鄂爾多斯已啟動建設儲能實驗實證基地,現已建成儲能項目21個,總規模99萬千瓦;在建擬建儲能項目19個,總規模200萬千瓦,計劃到2025年新型儲能規模將達到200萬千瓦。據了解,鄂爾多斯將力爭在“十五五”期間,建設自用大基地3000萬千瓦新能源和配套儲能項目及綠電輸送通道。
在新能源利用方面,綠電消納往往面臨本地消納空間受限、應用成本較高等難題。對此,鄂爾多斯一方面通過統籌煤電減量與綠電替代,不斷提高零碳低碳園區、增量煤化工、裝備制造等行業的綠電替代比例,不斷提升綠電本地消納能力,目前已累計新建高載能等產業配置市場化消納新能源項目超1200萬千瓦;另一方面,逐步建立起氫能產業示范基地,推動綠電利用與氫能產業協同發展,目前全市現有獲批風光制氫一體化示范項目9項,總制氫規模18.73萬噸/年。

▲圖為內蒙古電力集團鄂爾多斯供電公司輸電線路穿越沙漠,助力新能源外送。
“裝機+裝備”雙向賦能
構筑“風光氫儲車”產業集群全鏈驅動
鄂爾多斯堅持以能源轉型推動產業升級,以產業升級反哺新能源發展,充分借助綠電優勢,全力打造世界級新能源產業與綠色制造業集聚地。同時,通過“裝機+裝備”的雙向賦能策略,鄂爾多斯大力構建“風光氫儲車”產業集群,建設以綠電園區全覆蓋、低碳園區為主體、零碳園區為引領的漸進式綠色園區體系,構建氫能一體化開發利用體系。
2022年4月,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攜手遠景科技集團打造的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一期項目建成投產,成為全球首個真正落地的零碳產業園。園區80%的能源直接來自于風電、光伏和儲能,另外20%的能源通過電網回購綠電,實現100%的零碳能源供給。
2022年3月,隆基綠能與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簽訂投資合作協議,投資395億元共同建設年產46吉瓦單晶硅棒和切片、30吉瓦高效電池及5吉瓦高效光伏組件項目。今年4月,隆基綠能鄂爾多斯5GW組件(中試線)產品成功在鄂爾多斯零碳園區下線。

▲圖為遠景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
目前,在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內,已聚集超過10家新能源頭部企業,形成了以遠景科技集團為龍頭,華景、萬鋰泰、镕鋰為配套的電池及儲能產業鏈,構建起一個強大的能源存儲與供應體系;以隆基為龍頭的光伏產業鏈,為綠電生產強力賦能;以美錦國鴻等為龍頭的氫燃料電池及綠氫設備制造產業鏈,為氫能的開發與利用注入強勁動力;以上汽紅巖、捷氫科技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制造產業鏈,在新能源汽車制造產業鏈上推動綠色出行變革。
“全市建成和在建風電裝備10GW、光伏電池及組件97GW、儲能裝備90GW、氫能裝備近2萬套、新能源汽車35萬輛產能規模。”鄂爾多斯市能源局相關負責同志表示。
同時,依托綠電優勢,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還引進綠氫、綠氨、綠醇、綠色航煤等“化工+新能源”耦合項目,延伸發展煤基新材料產業。例如,全球單廠規模最大的寶豐“綠氫+”煤制烯烴項目近期投產,榮盛綠色煤化一體化等千億級投資項目加快推進,傳統產業集群持續做大做強做優。
如今,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升級版2.0已正式發布,它將以綠色電力為支撐、科技創新為核心,進行全領域減碳,推動地方標準升級為國家標準,并與國際標準相銜接,實現零碳產業園的可復制可推廣,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隨著一系列戰略布局與項目建設的穩步推進,“風光氫儲車”世界級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在鄂爾多斯零碳園區中加速成型,當前已初現千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態勢。眾多鄂爾多斯制造的優質“零碳產品”也借此契機,開啟走向全球市場的征程,向世界展示鄂爾多斯在新能源領域的卓越成就與無限潛力。
展望未來,鄂爾多斯將繼續堅定新能源發展戰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大技術創新和產業培育力度,進一步提升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向著打造全國新能源產業高地目標奮力邁進。
原標題:《百嘎麗科技前沿 | 鄂爾多斯:新能源浪潮中的“北疆明珠”》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