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穿越海峽的熱線|“00后”臺青尤翰源:未來想在武漢定居生活
“我非常喜歡大陸,在這里,我以很低的生活成本,便可以領略到多元的文化、不同的地域風貌、豐富的生活形態。”尤翰源感慨道。
今年24歲的尤翰源,出生在臺灣臺南市,他本科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如今是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一名研究生。
2006年,尤翰源的父親受臺企派遣,前往北京工作,自那年起,每年暑假他都會來大陸,和家人一起享受假期時光。“在來武漢上大學前,我對大陸已有一些基本的認知與了解。”正是每年在大陸的短暫停留,為尤翰源種下了日后來大陸生活求學的種子。
高中畢業后,尤翰源決定來大陸讀書,綜合考量多種因素后,他最終選擇了中部城市武漢。尤翰源坦言,“年輕人上大學時,往往希望與父母保持一定距離,而且武漢到父母現在所在的城市成都坐高鐵也只需六七個小時,回家十分便捷。同時,武漢作為華中地區較為發達的城市,基礎設施完備,生活舒適度高。”
2019年,尤翰源成功被武漢理工大學錄取,就此開啟了他在大陸的求學之旅。

尤翰源(第二排左一)大一軍訓時與同學合影。受訪者提供
第二故鄉
“上大學前,我去過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來到武漢后,我才發現,武漢也非常繁華,這令我很驚喜,我非常熱愛這座城市,它已經成為了我的第二故鄉。”尤翰源表示。
與臺灣常年炎熱潮濕的氣候相比,武漢的冬冷夏熱給尤翰源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也迅速適應并融入其中。尤翰源談及,“多數人覺得武漢氣候不佳,冬天寒冷,夏天酷熱。但我特別適應武漢的氣候,因為我喜歡比較冷的天氣,武漢的冬天對我來說是比較新奇且樂于適應的,而且我在臺南長大,向來耐熱,武漢的夏天也顯得沒那么熱了。”
除了氣候不同,武漢的飲食和臺灣也大不相同,尤翰源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臺灣飲食普遍清淡,海鮮魚類居多,而武漢飲食偏油、偏咸、偏辣,但我特別喜歡武漢的美食,尤其是早餐。”對他來說,每天清晨,一杯豆漿、一碗熱干面搭配一個鹵蛋,便是開啟美好一天的方式。
交流
大陸讀書期間,同學們對尤翰源的方言很感興趣。
“大一剛入學時,我和同學們交流,很多人都聽不懂我講話,包括從小看臺灣電視劇長大的福建同學。”方言間的差異,讓尤翰源覺得趣味十足。
此外,尤翰源認為兩岸年輕人都很開放、包容,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很多興趣愛好也頗為相似。比如,都喜歡打球,平時都會與朋友出門跳舞、蹦迪等。
在尤翰源看來,臺灣同學對大陸很感興趣,“我到大陸讀書后,許多臺灣同學會主動向我問詢大陸的實際情況。前年跨年時,幾位高中同學專程從臺灣來到武漢陪我一起跨年,途中與我分享了許多他們所見所聞以及好奇的問題。”尤翰源表示,盡管存在地域差異,但兩岸年輕人在性格和思想上高度相似,都愿意積極交流、打破偏見。

尤翰源(右一)與臺灣朋友們在武漢一起游玩。受訪者提供
創業
對尤翰源而言,在武漢的學習經歷同樣深刻難忘。
在與大陸同學們的交流中,他萌生出一個想法:搭建一個促進兩岸青年及文化交流的平臺。于是,在2020年,他將這一想法申報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并成功立項培育。同年,他的項目在武漢市金銀湖杯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進入決賽。此后,在學校的金融夢工廠和創業孵化園的支持下,他的創業想法落到實處,“每刻咖啡”在武漢理工大學正式開業。
尤翰源提及,“‘每刻咖啡’從來不僅僅是一個咖啡館,它更是一個連接兩岸學子、增進理解的空間。”他希望這個地方能夠成為一個交流的平臺,讓更多的年輕人在這個平臺結識朋友,分享彼此的經驗和創意,激發創造的靈感,增進兩岸青年的相互理解。隨著來武漢的臺灣學子數量不斷增加,“每刻咖啡”逐漸成為在漢臺灣青年的熱門打卡地。雖然這間咖啡店只營業了一年,但它為兩岸的交流互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這一獨特的創業經驗也為尤翰源的未來規劃提供了新的啟發。他坦言,“在武漢的六年求學生涯里,我結識了許多來自大陸的同學和朋友。通過不斷的交流與互動,我們彼此增進了理解與尊重。未來,我打算繼續留在武漢,我希望自己留在武漢工作的過程中,能夠拓寬自己的眼界,取得滿意的表現!”
對于想來大陸求學的臺灣青年,他也提出建議,“大家來到大陸要以開放的心態與他人交流,不要帶有偏見。在大陸生活一段時間之后,你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在這里,你可以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與來自天南海北的人成為朋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