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慕安會內外的中國角色:王毅外長密集互動,代表“多聲部”發聲
剛剛結束的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有一處細節引發了關注和對比。美國副總統萬斯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先后在會上“背靠背”接連發言:萬斯發言完后徑直離場,現場嘉賓表情嚴肅,不少人搖頭嘆氣;王毅發言完后,不少與會的領導人和嘉賓上前握手簇擁,熱情互動。

2月14日,王毅在慕安會“中國專場”發言后,和與會嘉賓熱情互動。 視頻截圖
在現場參會的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俊生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王毅外長的演講‘一座難求’備受矚目”。同時,王俊生也指出,對比王毅和萬斯的發言,釋放出的“微妙、深入”信息值得關注。相比王毅坦誠談及中方對中美關系的原則立場,萬斯的演講對中國只字未提,“反而顯出異常,真實意圖值得關注”。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孫成昊也向澎湃新聞分享了他此次在慕尼黑參會的一線觀察。他感到短時間內難以改變西方固有思維模式,但全球青年的思維活躍。當來自全球南方的青年用他們對中國的肯定來回應一些歐美青年對中國的偏見時,孫成昊“很感動”。
王毅帶來的是中國外交的官方立場和權威聲音,值得注意的是,多位中國代表和學者參與到此次慕安會的各個話題的討論之中,共同發出了多元且多聲部的中國聲音。除了王俊生和孫成昊,還有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傅瑩,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吳士存,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理事長姜鋒,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等。
中方戰略界、學界代表在慕安會提高中國音量
孫成昊向澎湃新聞講述了在青年討論中一個有趣話題,一位嘉賓向青年代表提問“如何看待中國崛起”,在場的部分歐美國家青年對中國仍帶有偏見——質疑中國是否會挑戰國際秩序。但是,來自“全球南方”的青年在聽到類似觀點后,主動表達自己國家與中國的合作完全基于互利共贏。
“這讓我很感動。在后來的交流中,我發現‘全球南方’青年對中國的外交以及發展道路很感興趣并報以贊賞。”孫成昊接著說道,“他們提到,歐美國家雖然也提供援助,但大多附加一些額外的讓他們無法接受條件。因此,他們認為同中國的合作是適宜且可持續的。”
不僅是青年代表感受到中美對多極化的差異,其他中外參會學者也有所感觸。馬德里IE大學教務長、西班牙外交部前國務秘書馬努·穆尼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美國似乎想從國際體系抽身時,中國正捍衛多邊主義”。
當美國代表發出的聲音充滿單邊主義和對歐洲的指責時,《德國之聲》、路透社等外媒都聚焦觀察中國將作出哪些表態。在這一背景下,中方戰略界、學界代表們在慕安會上持續發聲,提高中國音量。

當地時間2025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在“中國專場”致辭并回答了現場提問。 外交部官網 圖
當地時間15日,慕安會期間,在“掀起波瀾:印太地區的海上緊張局勢”小組討論上,傅瑩向同場嘉賓美國參議員兼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成員克里斯托弗·A·庫恩斯提問評論。傅瑩提及,“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12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表示,由于資源有限,‘美國正優先考慮在太平洋地區遏制與中國的戰爭’,他們不得不將重心從北約地區轉至亞太地區,以免失去威懾力。那么美方所稱‘戰爭’是指什么?這也是在座亞洲同行們關心的。”
對此,庫恩斯回應道,“據我所知,其主要目的是鼓勵歐洲伙伴分擔一些援烏的軍事行動負擔。”至于涉及中國的言論,庫恩斯表示,“重點在于避免與中國發生沖突,而非主動挑起與中國的沖突”。
在慕安會開幕第二日,當地時間15日,全球化智庫(CCG)獨家和慕安會聯合主辦“2025 -中國與全球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研討會,探討了中國如何在未來幾年里應對國內外復雜的挑戰,尤其是在經濟轉型、國際合作和外交戰略方面的布局。除了中方專家,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美國前貿易代表邁克爾·弗勒曼,巴黎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西班牙前外長阿蘭查·岡薩雷斯·拉亞,塞內加爾總統高級代表、塞內加爾前總理、馬德里俱樂部會員阿米娜塔·杜爾等外方嘉賓也參與了討論。
CCG創始人兼理事長、外交學院特聘教授王輝耀表示,2025年對中國意義重大,尤其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如何利用改革與開放大戰略擴大國際朋友圈,如何應對特朗普2.0 新政帶來的挑戰。他指出,中國將繼續深化經濟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并與全球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應對全球治理面臨的各種挑戰。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則從經濟學家視角分析了中國如何應對內外壓力,通過創新和結構性改革增強經濟韌性。他認為,中國經濟仍具增長潛力,尤其在高等教育和創新領域。
隨著特朗普可能延續其單邊主義與孤立主義政策,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將在全球舞臺上發揮更大的穩定與確定性作用。
王俊生告訴澎湃新聞,在與歐洲同行的交流中,他了解到,與往年相比今年涉“中國議題”的設置仍有偏見但情況有所好轉,而且會議特別關注了中國在歐亞地區合作中的角色,設置了多場涉中國議題的研討會,“這在以往慕安會中較為少見,無論是從議題設置還是討論熱度來看,表明國際社會對中國在全球安全格局中的作用愈發重視。”
孫成昊坦言,短時間內難以改變西方固有思維模式,但全球青年的思維活躍,“我們應更致力于與青年、更多西方國家交往,介紹我們中方立場。”
“觀察美歐局勢,自特朗普上任后美國成為最大變量,俄烏沖突延宕至第三年,歐洲對自身影響力產生焦慮,而中國正成為大國中的‘確定力量’。”王俊生說道。

2025年“慕尼黑青年領袖”項目成員和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合影。 孫成昊 供圖
王毅會場內外與歐方密切互動,展現中國“值得信任的態度”
就在慕安會場內中方積極發聲展現多元角色的同時,王毅也利用會議契機展開密集雙邊互動,先后會見了德國、烏克蘭、以色列、西班牙、歐盟,北約等國家和國際組織政要,在兩天時間內雙邊會見多達12場。

當地時間2025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應約會見北約秘書長呂特。 外交部官網 圖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王毅外長于14日、15日先后會見了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北約秘書長呂特以及烏克蘭外長瑟比加,分別同他們就烏克蘭危機交換了意見。王毅在會見卡拉斯時再次強調,中方支持歐洲在和談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當地時間2025年2月15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慕尼黑會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 外交部官網 圖
王俊生認為,“目前歐洲對自身影響力存在某種焦慮,擔心白宮繞過烏克蘭、背著歐洲與俄羅斯達成和平協議。王毅外長的表態很好地回應了歐洲的關切”。
事實上,自特朗普上臺后,美歐跨大西洋伙伴關系就面臨著烏克蘭危機、經貿,以及防務安全分歧等不確定因素。美國新聞網站Axios稱,萬斯在慕尼黑發表了一場MAGA(即“讓美國再次偉大”)風格的演講。在14日的發言中,萬斯沒有對全球安全議題做詳細闡述,而是對歐洲民主政策發起抨擊,抨擊歐洲在“基本價值觀”上的倒退。
與美歐的分歧相比,《德國之聲》認為,“中方在慕安會以更包容、和解的語氣同歐洲對話,展現出值得信任的態度”。香港《南華早報》也寫道,初步跡象表明,在中歐關系經歷了波折的幾年之后,如今面對特朗普的沖擊,一些歐洲領導人或許愿意接受北京方面釋放的善意。
但王俊生也指出,意識形態劃線仍深植于部分歐美學者的觀念中,盡管他們意識到在地區和國際問題上需要與中國合作,“我注意到,一些與會者仍在呼吁美歐加強合作應對所謂‘外部挑戰’,這種心態反映出西方在承認中國重要性的同時,仍難以擺脫對抗性思維的束縛。”
此前,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理事長姜鋒也向澎湃新聞表示,“在審視美歐跨大西洋伙伴關系可能出現的動蕩時,歐洲也需重視中國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發揮的作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