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申論|“一帶一路”產業合作,上海需從科創、低碳等方向發力
據上海海關統計,上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規模持續增長,進出口貿易額從2013年的10632.63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19609.42億元,年均增長超5%;貿易額占上海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也從2013年的38.8%提升至2023年的45.9%。這一顯著增長,得益于上海以制度型開放與規則對接為基礎,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為載體,積極探索構建高水平國際貿易中心,為與共建國家的貿易合作搭建了堅實的平臺。
未來,如何進一步強化上海“一帶一路”產業合作網絡節點功能,還需要從提升“鏈主”企業能級,深化科技創新合作,優化金融服務體系,推動綠色低碳合作等多個方向和維度發力。
一、上海成為“一帶一路”產業合作網絡的核心節點
2024年8月發布的最新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顯示,上海共有13家企業上榜,在“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城市中僅次于北京位列第二。這些上榜企業大多分布在冶金材料、工程制造、房地產等傳統產業領域,它們與其他“鏈主”企業之間的關聯形成了龐大的城市產業合作網絡,成為全球要素流動的重要通道。
在“一帶一路”國際產業合作網絡中,上海擁有大量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外資投資性公司、外資研發中心以及各種類型的專業服務公司等。截至2024年,上海的跨國公司地區(洲級)總部、外資研發中心累計分別達到1016家和 591家。這些全球功能性機構通過內部網絡開展的全球業務活動,實現了城市間的網絡連接,使得上海的全球網絡連通性相對較強。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協議的落實,上海聚焦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外企來滬投資,并逐漸有本地企業“走出去”在“一帶一路”沿線城市設點和海外并購,成為服務我國“一帶一路”國內產業合作網絡的核心節點。
歐洲和東南亞是上海“一帶一路”國際產業合作的主要方向。米蘭、盧森堡、維也納、布達佩斯等歐洲城市以及新加坡、雅加達、吉隆坡、馬尼拉等東南亞城市與上海的產業合作較為緊密。其中,新加坡不僅是東南亞而且是“一帶一路”所有國外區域中與上海產業合作最密切的城市之一。截至2023年,新加坡在滬新設企業超過300家,累計投資項目超6200個。雙方還在2020年探索建立了“上海市—新加坡全面合作理事會”機制,推動了兩地政府部門、企業和機構全方位合作交流。
此外,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三大巨型城市群區域是上海產業合作聯系緊密區域。其中,京津冀地區的北京和天津、粵港澳地區的香港、深圳和廣州以及長三角地區的蘇州、杭州、南京等均與上海有著密切的產業合作。上海還與中部的武漢等城市及西部的西安等城市也存在較強的產業聯系,反映出上海正積極發揮著對外承接“一帶一路”建設、對內輻射全國市場的作用。
二、產業合作支撐平臺矩陣加速形成,服務保障功能不斷提升
為確保企業順利推進各項合作,上海正在搭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撐平臺矩陣,全方位筑牢服務保障根基。
綜合性服務平臺整合了政府、行業組織及專業服務機構的多元資源。上海“一帶一路”綜合服務中心、虹橋海外發展服務中心等典型平臺,為企業提供投資貿易雙向對接,精準推送市場信息,開展專業企業培訓,解決商事法律難題,助力海外風險防范與救援,實現金融及專業服務業對接,同時支持重大活動開展,搭建政企溝通橋梁,一站式滿足了企業的各類需求。
產品與要素交易平臺則是產業合作的關鍵陣地。上海證券交易所為企業提供資本運作空間;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匯聚全球優質資源;上海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促進商品流通;“一帶一路”國別直播平臺創新貿易模式;臨港新片區數據跨境服務中心保障數據跨境流動安全;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助力便捷結算。這些平臺承載著企業的業務洽談、交易交割、結算清算、投資融資等核心活動。
各類專業服務平臺專注于為企業提供精細化服務。上海國際仲裁中心、東方域外法律查明服務中心等,在法律、中介、會計、融資與記賬管理、檢測認證等方面提供專業支持。上海靜安“全球服務商計劃”,大力培育和集聚有全球影響力的專業服務機構,致力于推動本土跨國公司跨境出海。
此外,上海緊跟數字化潮流,著力打造“走出去服務港”“絲路e啟行”“四通一平臺”等線上公共服務平臺,突破了時間與空間限制,為企業提供便利高效的在線服務,讓企業隨時隨地獲取所需的資源與支持。
三、強化上海“一帶一路”產業合作的對策建議
首先,提升“鏈主”企業能級,強化資源配置功能。上海雖然在“一帶一路”網絡連接和流量規模上已奠定廣泛基礎,但在本地企業“走出去”的網絡流動性和機構能級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一是支持本地企業國際化發展,鼓勵企業設立洲級或國家級總部,提升資源配置主動權。政府可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信貸支持等政策工具,降低企業“走出去”的成本和風險,同時提供市場信息、法律咨詢、商務對接等服務,助力企業適應海外環境。
二是優化營商環境,吸引跨國公司在滬設立總部,并推動在滬企業提升總部功能,使其從單一管理職能向研發、生產、營銷等綜合功能拓展,增強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三是推動底層分支機構功能升級,鼓勵企業通過整合重組,將分支機構轉型為研發中心、生產基地或物流中心,使其承擔更多業務職能,提升其資源配置效率。
其次,深化科技創新合作,構建“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科技創新是推動“一帶一路”產業合作的重要引擎。上海應充分發揮自身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優勢,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科技合作,構建“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
一是可以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發中心,開展協同創新。例如,推動上海自貿試驗區“一帶一路”技術交流國際合作中心與沿線國家的科技園區合作,促進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
二是建議設立“一帶一路”創新創業基金,支持沿線國家的初創企業和科技項目在上海孵化。同時,鼓勵上海的科技企業到沿線國家設立研發中心或孵化器,推動雙向創新合作。
三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訂科技合作備忘錄,建立常態化的科技合作機制。例如,定期舉辦“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論壇,促進科技交流與合作。
第三,優化金融服務體系,提升“一帶一路”資金融通能力。金融是“一帶一路”產業合作的重要支撐,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強化金融服務功能,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的金融支持。
一是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并構建數字支付網絡,提高跨境支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動人民幣在沿線國家的使用。同時,推動跨境支付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建設,如建立多幣種清算中心,提供多語言、多幣種支付服務,并探索制定統一的數字貨幣支付標準和規則,推動數字貨幣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應用。
二是設立“一帶一路”專項基金,通過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的方式,支持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吸引更多資金投入“一帶一路”建設。
三是加強金融風險防控,與沿線國家建立跨境金融風險預警和防控機制,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一帶一路”項目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降低投資風險。同時,推動金融監管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提升風險應對能力。
第四,推動綠色低碳合作,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產業鏈。在“一帶一路”產業合作中,推動綠色低碳合作、共建綠色產業鏈是順應全球可持續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
一是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與推廣,鼓勵產學研聯合攻關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關鍵領域,搭建“一帶一路”綠色技術博覽會等交流平臺,促進先進技術在沿線國家的轉移與應用,提升綠色產業技術水平。
二是建設綠色產業園區,在沿線國家引入綠色制造企業,采用統一綠色標準,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形成綠色產業集聚效應。
三是深化環境治理合作,推動上海環境治理企業參與沿線國家的水污染、大氣污染治理等項目,共同應對全球環境挑戰。
(作者高鵬系上海師范大學全球城市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高勤系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
————
澎湃新聞“申論”專欄延續《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同名專欄風格,聚焦上海命題,在細節中觀察戰略,在現實中建設理想之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