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讀|美國在慕安會“打臉”歐洲引出一場緊急峰會,專家:美歐矛盾已全面暴露

當地時間2025年2月14日,德國慕尼黑,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開幕,美國副總統萬斯講話。視覺中國 圖
據中新社報道,法國官方當地時間16日證實,法國總統馬克龍將于17日召集歐洲主要國家領導人在巴黎商討地區安全問題。法國官方消息稱,會議議題將涉及歐洲安全問題及烏克蘭局勢等。與會國家包括法國、英國、德國、波蘭、意大利、西班牙和丹麥。丹麥代表波羅的海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及北約秘書長呂特等也將出席。
在剛剛閉幕的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慕安會)上,俄烏沖突成為各方高度關注的焦點,特別是美國政府俄羅斯和烏克蘭問題特使基思·凱洛格15日有關歐洲“在俄烏談判中沒有地位”的表態,更是引發歐洲國家高度擔憂。法新社表示,正是這種情況促使法國政府緊急召集此次磋商會議,已協調歐洲的集體應對措施。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采訪時表示,在今年的慕安會上,美歐之間的各種矛盾已經全面暴露,而具體到俄烏問題,美歐在如何實現停火、俄烏乃至歐洲究竟要實現怎樣的和平等問題上存在根本分歧,“美國就算拿出一個所謂的‘方案’,在歐洲人眼里也絕不是一個(可接受的)方案。”
俄烏沖突引關注,歐洲擔憂遭到排擠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國務卿魯比奧16日表示,烏克蘭和歐洲將成為結束俄烏沖突任何"真正談判"的一部分。此前有報道稱,魯比奧等人近期將在沙特阿拉伯與俄羅斯官員會晤,討論俄烏沖突問題,但烏克蘭與歐洲并未獲得邀請。路透社稱,魯比奧16日的表態是為了淡化歐洲的擔憂。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15日在慕安會上發表演講時強調:“沒有烏克蘭,就無法做出有關烏克蘭的決定。沒有歐洲,就無法做出有關歐洲的決定。歐洲必須在談判桌上占有一席之地。”
已經持續了近三年的俄烏沖突,依舊是本屆慕安會的重點議題。根據主辦方提供的議程,會議60項主議程中有4項與烏克蘭相關,此外還有不少邊會都涉及烏克蘭問題。慕安會期間,歐洲多國政客爭相參加俄烏沖突議題邊會。芬蘭總統斯圖布在慕安會期間告訴媒體:“沒有歐洲人,我們無法就烏克蘭的未來或歐洲安全結構進行討論或談判。但歐洲需要團結起來,少說多做。”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默茨在慕安會上表示,歐洲必須參與結束烏克蘭戰爭的談判,“俄羅斯和美國在沒有烏克蘭和歐洲國家參與的情況下進行談判,這絕對不可接受”。對歐洲國家的表態,基思·凱洛格15日表示,烏克蘭問題談判參加方將不會包括歐洲國家。
在慕尼黑參會的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孫成昊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本屆美國政府與歐洲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分歧,肯定是要大于拜登政府的,“歐洲現在最大的擔憂,就是美國在沒有真正考慮歐洲利益的情況下,迫使俄烏達成一個協議,然后歐洲又不得不答應(這份協議)。”他表示,歐洲現在對美國最大的關切體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就是烏克蘭的領土主權,第二就是美國有沒有可能給予烏克蘭、波羅的海國家、部分中東歐國家和整個歐洲一個安全承諾,“如果美國能夠達成,歐洲是可以接受(美國的方案的),但目前看(要實現)都挺困難。”
據新華社報道,澤連斯基14日與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會晤。他說,烏方愿盡快邁向“真正和有保障”的和平,希望美方幫助停止戰爭并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
另據德國媒體報道,澤連斯基在慕尼黑還與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德國總理朔爾茨等歐洲領導人舉行會談。歐洲領導人承諾持續、穩定支持烏克蘭,致力于實現公正、全面和持久的和平。
崔洪建表示,“美國的目標很簡單,第一沖突要停下來,最好以談判的方式解決;第二政治解決進程要由美國來主導;第三美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不能損失,還要有更多可以量化的收益,包括烏克蘭的資源,包括歐洲承擔更多的責任。”
“但落實到具體上,美國的目標和現實狀況是有很大差距的。”崔洪建表示,美國刻意回避了俄烏雙方的根本矛盾,“在美國看來,(俄烏停火)沒有什么原則可言,只是一個交易而已,他不會去考慮歐洲和烏克蘭的利益。”
萬斯“打臉”歐洲,美歐矛盾“公開化”
法新社2月16日援引愛麗舍宮高級官員的話稱,“烏克蘭戰事正在加速演變,而美國的相關表態更加凸顯歐洲安全面臨的挑戰。歐洲國家必須采取更多、更協調的行動,已強化我們的集體安全。”報道稱,這凸顯了馬克龍近年來所倡導的歐洲自主戰略理念。
而呼吁歐洲戰略自主的聲音,在慕安會上也被越來越多歐洲領導人提起。15日,澤連斯基在慕安會發表的講話中,呼吁建立一支 “歐洲武裝部隊”,因為人們越來越擔心美國可能不再向歐洲大陸提供援助。他表示,美國副總統萬斯已經明確表示,歐美之間的舊關系正在“終結”,歐洲大陸“需要適應這一點”。
14日,萬斯在馮德萊恩之后登上了慕安會的講臺。他在演講中公開質疑當前的歐洲價值觀是否值得美國捍衛,表示歐洲面臨的真正威脅并非來自外部勢力,而是歐洲自身內部對其“最基本價值觀”的背離。《衛報》稱,人們原本期待萬斯可以談及俄烏沖突、美國和歐洲之間的安全分歧等關鍵問題,但“他卻對這些問題避而不談”,“并對歐洲發起了殘酷的意識形態攻擊。” 并直言,“萬斯對歐洲領導人的猛烈抨擊令慕尼黑感到震驚。”
孫成昊對澎湃新聞表示,在萬斯的演講結束后,很多歐洲同行在與他交流時都表示“非常的驚訝、錯愕,甚至是害怕。他們沒有想到萬斯在這個場合會做出這么一種表態。他們覺得萬斯實際上把美國的那一套說辭拿到了國際場合,對他們來說是沒有辦法接受的。”他表示,一些歐洲學者在萬斯的演講后表示,如果說特朗普第一任期或者說烏克蘭危機,對歐洲來說是“叫醒電話”的話,那么萬斯的演講就是“狠狠扇了歐洲一巴掌”。
路透社、《衛報》、意大利“歐洲新聞網”(Eunews)等歐洲媒體稱,原本會前歐洲希望萬斯是帶著美國的烏克蘭問題解決方案來到慕尼黑。在慕尼黑,“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烏克蘭和萬斯身上。”但結果卻像《2025年慕尼黑安全報告》所言,萬斯等人讓歐洲和世界認識到,美國不再是“穩定的支柱,而是需要防范的風險”。
崔洪建表示,從會前的定調來看,今年主辦方首先還是關心全球安全局勢問題,提出了“多極化”的問題,然后將烏克蘭問題作為一個重點,圍繞這個重點并延伸到歐洲和全球的安全問題,“美俄領導人通話、美國一些高官的表態,尤其是萬斯的演講,把歐洲、把慕安會預期的議程打亂了。”
“今年慕安會給人的感覺是,歐洲可能準備了一桌子菜,但美國人換了菜單。”崔洪建如此形容慕安會上的美歐關系,“慕安會之所以開成現在這個樣子,實際上是歐美的政治分歧這個話題搶了風頭,然后沖淡了慕安會本身要關注的安全或政策問題。”
崔洪建表示,這兩年政治上的矛盾或者鴻溝的加大,成為了美歐關系的一個基本特征,除此之外,美歐在俄烏沖突、貿易、軍費等議題上也積累了諸多矛盾,在慕安會前美國已在各個領域施壓歐洲,雙方的各種矛盾在慕安會集中爆發了。
從“西方缺失”到“多極化”,歐洲更趨理性務實
16日,在本屆會議上卸任的慕安會主席霍伊斯根在閉幕致辭中表示,萬斯發表講話后,“我們不得不擔心我們的共同價值基礎不再穩固。我非常感謝所有站出來重申他們所捍衛的價值觀和原則的歐洲政治家們。”同時,他還表示,慕安會傳遞的信息很明確,“歐洲不是可有可無的”。“我堅信,這個更加多極化的世界需要以《聯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為基礎的規范和原則。讓我們繼續堅持這些價值觀。”
在兩位專家看來,從“西方的缺位”“雙輸”到今年的“多極化”,慕安會核心議題的變化,也反映出歐洲對當前國際形勢的一種理性、務實的思考。
孫成昊表示,盡管本次會議將“多極化”作為主題,但歐洲并沒有很好地回答自己“在多極化趨勢中處于什么地位或者作用”。“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歐洲對當前國際形勢的焦慮與不安,尤其是在面臨烏克蘭危機這樣的大國博弈時,如何去更好地讓這個不確定的未來變得更確定,這個對歐洲來說還是很有挑戰的。”
崔洪建表示,這種變化反映出歐洲對“多極化”這一命題,從最初的拒絕和不愿意接受到現在認識到這已經是一種現實的變化,“歐洲這些年一直在找一條路,就是在保持軟實力的同時,加強硬實力的建設,去重新認識世界、重新構建伙伴關系。”
“歐洲已經意識到、也開始接受‘多極化’作為一種現實,甚至是未來的趨勢”,他表示,“但在怎么做這個問題上,仍然有很大的問題,歐洲的認知和行動能力之間的差距短時間很難克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