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開門紅:1月人民幣貸款、社融分別增加5.13萬億和7.06萬億

1月信貸、新增社會融資規模超預期增長,迎來“開門紅”。
2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5.13萬億元,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260.77萬億元,同比增長7.5%。初步統計,2025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0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5833億元,1月末社融存量為415.2萬億元,同比增長8%。
中國人民銀行自統計2025年1月份數據起,啟用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修訂后的M1包括:流通中貨幣(M0)、單位活期存款、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1月末,狹義貨幣(M1)余額112.45萬億元,同比增長0.4%。廣義貨幣(M2)余額318.52萬億元,同比增長7%。流通中貨幣(M0)余額14.23萬億元,同比增長17.2%。
貸款利率保持在歷史低位水平。據悉,1月份新發放企業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為3.43%,與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低34個基點;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為3.12%,與上月基本持平,比上年同期低83個基點。
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創歷史新高
5.13萬億元的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為有統計數據以來的單月最高紀錄。
從結構上看,在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中,新增(事)業單位貸款占比超九成,4.78萬億元的新增規模同樣創下新高。
同時,個人住房貸款增長有所好轉,1月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新增規模為去年2月以來的新高。據悉,1月份個人住房貸款新增2447億元,同比多增1519億元。
具體來說,分部門看,1月住戶貸款增加443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497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935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4.78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74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46萬億元,票據融資減少5149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2008億元。
業內專家表示,2024年四季度以來,隨著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顯效,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鞏固,實體經濟活力逐步增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25年要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開年以來金融體系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充分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推動寬貨幣向寬信用傳導,體現“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
表內貸款和政府債務發行提速支撐1月新增社融超7萬億
在表內貸款和政府債務發行提速的支撐下,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0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5833億元,創下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新高。
其中,1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5.22萬億元,同比多增3793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392億元,同比多減1381億元;委托貸款增加449億元,同比多增808億元;信托貸款增加623億元,同比少增109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4653億元,同比少增983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4454億元,同比多134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6933億元,同比多3986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473億元,同比多51億元。
市場專家表示,社會融資規模增速繼續保持在8%的較快水平,一方面得益于表內貸款較快增長,另一方面政府債務發行提速也形成了重要支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各項工作能早則早、抓緊抓實”,今年1月政府債發行明顯提速,凈融資額近7000億元,較上年同期多增近4000億元。
1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7%,較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
專家分析指出,政府債券加快發行后,形成的財政存款有所增加,這部分存款不計入M2,再加上理財分流、去年同期高基數等因素影響,1月M2增速穩中略降。后續政府債券發行融入的資金逐步支出后,轉化為企業存款計入M2中,未來M2增長有望加快。
1月表內貸款和社融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也有銀行人士反映,1月信貸數據較好有春節因素的影響。今年春節提前至1月,節前供應鏈和項目進度款結算、員工薪酬獎金發放等用款需求都提前至1月釋放,2月用款需求相比去年同期會有減少。從以往經驗看,對于下個月數據,屆時與1月數據合并觀察會更為合理,可以熨平春節效應等因素擾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