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彩色遺跡與黑白陰影,以色列、約旦的舊日時光|地球快門
【編者按】
2025年1月,以色列與哈馬斯達成加沙地帶停火協議,為這片飽受戰火蹂躪的土地帶來了一線和平的曙光。迦南美地曾是無數旅行者心中的圣境,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輝煌,然而自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這一古老的地域已然遭受了毀滅性的創傷。
攝影師周仰曾在2018年到訪以色列和約旦,正如旅行的意義往往在于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風景,她的鏡頭便是這場探索的見證。從周仰的作品里,我們得以窺見當地的一個個切面:在殘垣斷壁間感受歷史的厚重,在現代街景中捕捉光影交錯的瞬間,在死海寧靜的湖畔欣賞夕陽下的粉色山脈……這些時光提醒著我們,即使在混亂與沖突的陰影下,世界依然有值得我們去發現和珍惜的美好。
這是一次戰火與和平之前的旅行回憶,也是一次對世界復雜多樣性的深刻感悟。

攝影、文字 / 周仰
編輯 / 阿四
2025年新年伊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終于在戰爭開始15個月后大致達成停火協議。這一消息似乎并未在中文社交媒體上引起太大水花。作為前新聞系學生,我頗為慚愧,因為意識到了自己并未十分關注這場沖突是如何在2023年10月突然爆發的。中東的歷史和現狀終究過于復雜,但停火的新聞卻勾起了我的一些回憶。
2018年10月,我曾與三位友人在以色列和約旦自駕旅行。那似乎是世界陷入混亂之前,最后一段還能平靜地去遠方看看的時光。不久之后,疫情與隔離、俄烏戰爭、巴以沖突以及東南亞的詐騙危機……這些事件接踵而至,我們走向世界的腳步愈發謹小慎微。
時隔七年,像是隔了整整一個時代,那次旅行的許多細節我都已經遺忘。哪怕翻出當年的照片,也想不起那個復雜的行程中每一站都去了哪里。我甚至驚訝于自己當時還拍了那么多有人的照片——當時還真敢拍啊。其實那次我破天荒地帶了兩臺個膠片相機上路:小巧的Rollei 35裝著彩色卷,而莊重的Contax S2則裝著黑白卷。
努力回憶,我只能從記憶中打撈出一些碎片化的場景:去程的航班延誤了10個小時,落地后直奔耶路撒冷老城與朋友匯合,卻發現老城頗為商業化;長長的地下通道,走得讓人幾乎產生幽閉恐懼;在住棚節期間的一個神圣日子里,我們的車誤入耶路撒冷最正統的猶太社區,被路上身著傳統服飾、步行去集會的當地人側目而視,還好有當地華裔為我們解釋節日習俗;我們包車前往巴勒斯坦地區的伯利恒,回程時恰逢中秋的滿月;觸摸那些兩三千年歷史的遺址的石頭;在以色列某處國家公園,我們在炙熱的陽光下走了大半日,終于見到一條細小的瀑布,不禁讓人想起“應許之地”四個字;傍晚沿著死海開車,對面的山脈漂浮在一片粉紅色中;在約旦瓦迪拉姆沙漠中的營地仰望星空,還經歷了車胎被戳破的驚險;在佩特拉古城與路邊的貝都因人聊天;在約旦的某一站住在修道院內;經歷以色列和約旦邊境的各種復雜手續,還車、解決交通問題、再次租車;以色列北部的軍事設施,成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摩登的特拉維夫離境……這些細碎的印象甚至無法為照片配上說明,那么,就讓圖片自己呈現那個“發瘋”之前的世界吧。










【攝影師】
周仰,攝影師、譯者,作品關注記憶、文化遺產與神話。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生在讀。擁有上海外國語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學士學位和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報道攝影碩士學位,2015至2022年間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擔任(外聘)攝影課程教師。作品曾在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天水攝影雙年展、浙江美術館、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等展出,并獲集美·阿爾勒Madame Figaro女性攝影師獎提名、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提名。
【地球快門】
“湃客·眼光”欄目策劃全新改版,透過光圈,成像世界。精選優秀攝影作品,發現不同地理坐標下的生活方式。
【關于投稿】
“地球快門”目前面向公眾征集優質攝影作品并給予一定稿費鼓勵,歡迎各位攝影師、讀者踴躍投稿。
作品要求:
1、主題性:作品圍繞同一地點的某個主題或事件創作
2、地方性、差異性:作品能夠展現某一地標的自然、人文個性,同時能夠呈現一定的文化沖擊、視覺差異
3、審美性、年輕性:以攝影師的視角觀察世界,發現所在地的獨特趣味
有意投稿者請聯系郵箱:wusy@thepaper.cn(郵件標題請標明:投稿+姓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