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學期開啟,如何讓孩子們尋回“玩”的能力?

“孩子寒假沉迷玩樂,家長行動刻不容緩。”在剛剛過去的寒假,學生玩游戲依然是令不少家長頭疼的難題。盡管在寒假剛開始時,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制定的限玩日歷就已發布,但關于如何對待未成年人玩游戲依然困惑著家長。
新學期開啟,中小學生陸續返校,有必要對如何看待“玩”,以及如何通過公共政策來讓學生好好玩、正當地玩進行梳理,未成年人電子游戲消費的認知博弈才有其解。
2月12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員采訪了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儲朝暉,一位身在上海的家長,以及一位曾經在英國讀書現今在英國從事學前教育的華人,對上述問題展開初步探討。
“玩”的核心是自主性
玩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人類愉快地從事某一種活動,這就叫玩。”儲朝暉表示。但在傳統觀念里,“玩是不務正業,是沒有目標,沒有收益,是浪費時間,是不聽話。”成語玩世不恭、玩物喪志、玩忽職守中的“玩”字都不是正面意義。儲朝暉認為,“玩”在中國社會中的概念界定有失偏頗,與玩的實質、價值和功能脫離較遠,沒有得到積極正向的認可。
事實上,“在人類進化過程當中,首先要學會的就是玩,通過玩來自娛,同時也獲得了自身智能的發展。”儲朝暉表示。在《孩子如何思考》一書中,作者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指出,孩子自發玩耍的方式與科學家做研究的思維非常相似,經歷觀察—假設—推理—實驗—求證的過程,由此形成對于周遭世界的因果脈絡圖。
“從玩的時間、空間、內容、深度來說,歐美等發達國家都更為重視,這也是他們人才創造力更強的原因之一。”儲朝暉在丹麥進行教育學考察時發現,當地老師基本不講課,都是讓學生自己去玩,老師根據學生的情況,給與相應的指導。“老師的主要職責不是教學生知識,而是點燃學生。”所謂“點燃”,就是充分尊重并讓孩子發揮自主性。
在儲朝暉看來,一些未成年人沉迷電子游戲,原因之一便是缺乏自主性,“自主性高的孩子一般不會沉迷于電子游戲”。在很多電子游戲中,孩子不需要發揮自主性,這是需要警惕的。而在大多數的實體游戲中,孩子的自主性會得到發揮和鍛煉,當缺乏實體游戲的選項,更易獲得的電子游戲(尤其是手游)便填補了孩子娛樂空白。“特別是農村的孩子,他們的生活太單調,更容易沉迷于游戲。”
讓孩子轉向玩實體游戲,或者尋找替代性的娛樂活動,被普遍認為是防止未成年人電子游戲沉迷的方法。但是,家長周燕玲卻發現即便是在上海,青少年的娛樂活動也不夠豐富,“小時候還可以帶他去商場里面的兒童區活動,但大概9歲以后,我就找不到讓孩子覺得有趣的實體游戲了。”
“卡牌爆火的背后反映的是現在學生的文娛活動匱乏的現狀,需要我們站在孩子需求角度去理解和引導。”2024年10月舉辦的“青少年文化消費與成長”研討會上,儲朝暉表示。
教育管理和評價體系嚴格限制了“玩”的時間和空間
如果從思想觀念上來說,“玩”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那么在國內教育管理和評價體系里,“玩”更是沒有一席之地。從教育管理來看,首先是玩的時間被繁重的課業壓縮。減少學生在校時間一直是中國教育“減負”的關鍵措施之一,當前,多地政策都有類似“小學生每日在校學習時間不超過6小時”的規定,但這并沒有減少學生總的學習時間。
“中國學生一個禮拜用于學習的時間,幾乎全球最多。”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表示。2019年,劉堅團隊發布的《未來我國教育發展重大風險研究——謹防學業過剩》報告指出,如果把標準答案和高分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目標,就可能構成學業過剩,“這會導致新一代國民不能保證最基本的身體、心理健康,更談不上審辨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然而,學業只是學習中的一部分,通過玩樂去親近自然、了解社會非常重要,但這樣的學習方式并沒有受到當下教育體系的重視。“我們選定的教材,內容是很狹隘的,學生要在一個極其有限的內容范圍里考試,去比拼分數高低,這樣一來,所有的孩子都陷進去了。”
高中就讀于英國 King's Ely寄宿學校的Emily回憶,“每個禮拜的周中都有一個晚上是被規劃來玩的,一般7點到8點是寫作業的時間,如果8點你的作業還沒寫完,老師就說不用接著做了,8點以后一定要開始玩。我們會看電影,或者做手工、做蛋糕。老師也一直強調,周末必須要有一天出去玩,可以去附近的城市轉轉,但不能窩在宿舍。”
“出去”對于“玩”來說十分重要。儲朝暉表示,小學階段是兒童親近自然的關鍵期、敏感期、最佳期。這部分體驗不足,導致兒童缺乏對自然規律探索的興趣。中學階段是未成年人親近社會的關鍵期、敏感期、最佳期。但更多的學生關門刷題,失去了與社會接觸的機會與條件。
學生需要走出門到戶外,但戶外活動常因安全問題而受到嚴格限制。2023年曾備受關注的“消失的課間十分鐘”現象便是該問題的縮影。孩子被要求課間只能上廁所、接水,不能大聲說話、跑跑跳跳,只能在走廊里走動,不能上下樓或去操場。背后的主要問題是學校在安全事故中承擔了“無限責任”。教育律師李文的團隊調研發現,2020到2021年度的427件中小學責任糾紛案件中,學校承擔侵權責任的比例達到89.23%。
如何“玩”起來?
首先,針對傳統文化中對“玩”的片面認知,建議利用媒體宣傳科學的教育觀念,引導社會公眾正確認識玩的價值。例如,在社交媒體上發起 “玩的能力是如何被弄丟的” 等話題討論,邀請教育專家、家長和學生分享玩的經驗和故事。
其次,針對課業對孩子玩樂時間的擠壓,建議落實壓減統考次數的政策要求。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針對考試次數偏多、難度較大,造成學生負擔過重、應考壓力過大,擠壓孩子自主玩樂和學習的時間的問題,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考試管理給予了明確的規定,應加強監督與問責的力度,保障政策落實。
最后,針對家長提出的大童(7-12歲)和青少年缺乏有趣的實體游戲的問題,建議提供更多的公共資源支持和更加豐富的文化消費品,在公園、公共圖書館、科技館、少年宮等場所增加游戲資源和玩樂設施的配置,如圖書可設立游戲文化專區,科技館設置互動游戲體驗區,使得更多想玩的孩子可以找到一起玩的地方和好玩的游戲。
(實習生胡郁蕓對本文亦有貢獻)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公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