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建科李向民:既有建筑可持續利用將是城市更新主要方式
城市更新是城市進化的過程,對更新的認知水平和運維能力,決定了城市演進的方向。
雙碳目標的提出為城市更新工作開展提出了更多要求。《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未來的城市更新,不僅在建設理念上及時更新,也要在城市更新的技術體系上有所突破。
從事城市更新領域科技研發與工程實踐三十余年的上海建科咨詢集團,為城市更新持續貢獻科技力量,2024年與上海市綠色建筑協會聯合主編的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標準》,覆蓋了綠色改造的全過程、全專業,將為本市既有建筑綠色改造工程實踐提供系統技術支撐。
上海建科咨詢集團副總裁李向民,是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上海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技術帶頭人。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從推進適宜于既有建筑改造設計和施工的標準編制工作出發,分享了通過科技創新,提升建筑改造,推動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

澎湃新聞記者采訪上海市城市更新專家委員會委員李向民
城市更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根據全球城鎮化先發典型國家的發展歷程看,城鎮化達到60%,人口密集、環境污染、土地緊張以及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會在城市集中凸顯,制定實施相應的政策舉措和行動計劃,是當務之急。李向民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城鎮化已達到67%,面臨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的發展模式轉變,步入到更新階段,這是城市發展的規律。
“城市更新是超大城市發展和治理的必由之路。”李向民指出,城市更新同時也是和諧社會、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具體體現。
2024年2月,根據《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相關規定,上海市設立城市更新專家委員會,李向民受聘為上海市城市更新專家委員會委員。談及上海的更新,李向民表示,在頂層設計的籌劃中,上海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15年,印發《上海市城市更新實施辦法》;2021年,印發《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2023年,頒布《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動方案(2023-2025年)》。
與此同時,組織機構等方面也有一系列的推進,李向民將其總結為“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科技進步、公眾參與”。
這種自上而下形成的合力,共同推動上海城市更新有序發展,產生了若干城市更新“上海樣本”。
城市更新的復雜性與全局觀
這場城市發展的重大轉型,讓相關工作面臨一系列挑戰。
李向民認為,首先是模式上,進入到漸進式、少突變的一個持續的過程,相比從前較大規模舊改等做法,有很大轉變,應當有更多元的推進和實踐。
其次城市更新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涉及面特別寬,如技術、管理、政策、經濟、運維,要從全局出發考慮,比如在片區工作當中的資金平衡,比如產權的復雜性和多樣化,都是在推進中要破解的問題。
最后更新的目的還是進一步振興和激活產業,打造幸福生活,為了實現這一目的,需要將經濟、技術、管理等結合在一起。
李向民同時擔任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副理事長、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結構分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工程結構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同濟大學兼職教授,從技術專家的角度,他認為,以既有建筑改造為例,目前的更新工作中,其標準體系的適宜性還有待提升。
“更新改造和新建的設計、施工區別很大,它是有很多限定性條件的,所以說指導設計跟施工的標準也要適應于既有建筑的改造。目前已經有一些標準,但是系統性和針對性不強,還要進一步加強。”
李向民表示,作為全國率先進行城市更新立法的城市之一,上海的城市更新工作進步顯著,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與挑戰。上海建科持續開展既有建筑改造領域的科技研究并完善技術標準,以期進一步促進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
科技研究+技術服務,兩條主線回應城市發展命題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上海建科將如何回應這一城市發展新命題?
李向民告訴記者,上海建科在城市更新領域的工作包括兩條主線:第一條主線是在科技方面開展工作;第二條主線是廣泛開展城市更新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系統服務工作。
李向民進一步闡釋,科技工作方面,從承擔國家科技部命題到上海市重點課題研究,比如如何形成政府、市場、科技、公眾四方合力,還是會面臨技術難點跟重點攻關工作的挑戰,可以理解為科技工作和標準工作。社會技術服務工作的內容較為豐富,包括檢測評估鑒定工作、修繕改造設計工作、工程咨詢工作等,此外,近年來上海建科又重點加強了前期策劃及后期運維工作,將城市更新工作的鏈條向前、向后走一走,瞄準問題導向,從技術、經濟、功能等方面對項目進行綜合策劃。
“上海建科上市以后,將更新工作的總體服務作為集團的主戰略之一,因此從組織架構上也做了資源的集中,也成立了上海建科的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從集團層面把分散在各個部門的力量統一,形成更有效的合力,集中突破解決重點攻關的難題。”
為上海既有建筑綠色改造制定標準
因地制宜,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的標準,同樣應具有地方特色。
“國家也有類似的一些標準,因為國家的標準是要面向全國的,所以不可能專門針對上海的氣候、區域特征、城市特點來有特別的表述。上海的政策和工程實踐,有很多可貴的探索和突破,我們去編這本標準,希望能夠從工程實踐總結出更多的技術體系,從而進一步引導和鼓勵既有建筑改造向更適宜的方式發展。”
被問及《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標準》是否具有上海特色,李向民表示,無論是實踐、技術研究還是標準制定,都需要工作協同。“因地制宜、以人為本、追求實效、合理提升”,是上海建科秉持的基本原則。
“從氣候條件上,上海夏熱冬冷,跟夏熱冬暖或者冬季嚴寒地區,從節能等角度出發的解決方案,區別很大;從人口結構上,上海是一個老齡化較突出的城市,工作過程中適老化更新的需求就更強烈;從土地資源上,上海是建設用地緊張,地下空間的使用也是我們鼓勵的方向。”
綠色發展或者說綠色改造,內涵非常廣闊,不是狹義的綠色技術應用或是綠色性能的表現。李向民從三個方面來概括綠色發展的要義:安全耐久、節約資源、健康宜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