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禮樂”里的華夏文明:山西考古博物館開啟基本陳列
泱泱華夏,禮樂之邦。“禮”無形,卻有實;“樂”無言,卻有聲。一部中華文明史,亦是一部禮樂文化的發展史、演變史、傳承史。禮樂,不僅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基石,更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智慧的集中體現。
近日,山西考古博物館開啟了基本陳列一期——“禮樂華夏”展,通過數千年的文化遺存,帶領觀眾溯時光長河,尋禮樂之源,悟禮樂之道,賞禮樂之美。
禮樂,不僅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基石,更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智慧的集中體現。逝者如斯,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已深深根植于中國人的靈魂、血脈和記憶中,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共識、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更是新時代文化自信最牢固的歷史根基和精神依托。

“禮樂華夏”展覽現場

“禮樂華夏”展覽現場

“禮樂華夏”展覽現場
據悉,山西考古博物館在新年之際舉辦的展覽“禮樂華夏”將系統展示山西地區在華夏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考古出土文物實證禮樂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傳承。

玉琮,良渚文化時期(距今約5300-4000年),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地出土

彩陶盆,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約5800-5300年),山西方山峪口鄉采集
天地之序 乾坤之和
華夏先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認識自然、探尋規律,敬天法祖、器以載禮,孕育出古老的禮樂文化,形成了和諧共生的社會秩序。《禮記·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禮樂在史前時期已然開始參與構建華夏文明的血脈,奠定了早期國家制度的基石。

玉神面,肖家屋脊文化時期(距今約4200年-3900年),山西曲沃羊舌晉侯墓地出土

玉牙璧,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4300-3800年),山西芮城縣清涼寺墓地出土

陶斝,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4300-3800年),山西興縣碧村遺址出土
世間之范 人文之章
商周時期,禮樂制度逐漸形成并趨于完善。商代禮樂文化主要彰顯了王權的神圣。周代,建立起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的國家治理體系。制禮作樂,確立了等級有序、尊卑有別的典章制度,通過禮樂教化來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賦予了禮樂以豐富的人文內涵,確定了禮樂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和影響。

柄形器,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山西絳縣橫水墓地出土

奪簋,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出土

錯紅銅鳥紋壺,東周(公元前770-前256年),山西萬榮廟前東周墓地出土
彰揚道德 以施教化
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與洗禮,伴隨著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禮樂文化不斷吸收和融合各種優秀文化元素,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質。禮樂制度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藩籬,不僅成為治理國家、規范秩序的同一典章,更將道德規范、價值觀念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禮樂文化,在關注外在的行為規范和禮儀禮節的同時,更加注重內在的道德修養和精神追求,形成了內外兼修的文化特色。

彩繪儀仗陶俑,隋(公元581-618年),山西太原沙溝斛律徹墓出土

陶鼎,元(公元1206-1368年),山西臨汾西趙張鼎成墓出土
賡載文化 弘揚傳統
禮樂文化歷經滄桑、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所蘊含的秩序、和諧、仁愛、禮讓等思想觀念融入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體現家國情懷、道德倫理,千百年來,溶入民族血脈,植入文化基因,也對當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思想強調的“仁”與“禮”的結合,既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和關愛,又強調了社會秩序和道德規范的重要性。這種獨特的價值觀念體系,使得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

男俑,北宋(公元960-1127年),山西運城衛杲墓出土

琉璃儀仗俑,明(公元1368-1644年),山西長治史家莊明奉國將軍朱恬鰠墓出土
(本文綜合自山西考古博物館資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