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浙江漁民誤捕一罕見“曬太陽鯊”:一魚之下,萬魚之上
昨天中午11點多,有熱心讀者報料,有漁船誤捕海中稀有巨獸——姥(mǔ)鯊。
在漁民間流傳的一張照片顯示,一條姥鯊躺在漁船的甲板上。
記者馬上聯系了浙江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陳健,他說自己也是剛剛了解到這頭姥鯊的信息,前天晚上,一艘溫嶺的漁船在海上作業時誤捕姥鯊,幾個微信群里在轉,這條姥鯊長9米,很遺憾的是,姥鯊誤捕上船后,已經死亡。
陳健說,中國海域鮮有姥鯊的捕撈記載。據他了解,國內的姥鯊標本也很少,“天津和青島相關科普場館有展出,我們期望有幸能將這件姥鯊制成標本留在浙江,讓浙江的公眾可以更方便地去了解它”。
據相關報道,2016年,江蘇漁民出海捕魚,返程時撿到一頭已經死掉的姥鯊,體長7.5米,重達5噸,賣給一家展覽館,賣了19萬元。
圖源:網絡;侵刪
姥鯊,又名象鯊、姥鮫、老鼠鯊等,一魚之下,萬魚之上,是極其罕見的海洋生物,體形僅次于鯨鯊的世界第二大鯊魚。很久以前,姥鯊被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稱為Sun Fish,意為“太陽魚”。這是因為姥鯊非常喜歡將背脊露出海面,甚至還會肚皮朝天,就像人類享受日光浴似的。但由于翻車魚才是世所公認的太陽魚,為避免混淆,威爾士自然學家托馬斯·彭南特于1769年將姥鯊改名為Basking Shark,意為“曬太陽的鯊魚”。
那么,“曬太陽的鯊魚”又怎么變成“姥鯊”了呢?原來,中國人覺得這種巨鯊性格溫馴、行動遲緩,就像鄰居家老太太似的,就頗具創意地將“Basking Shark’稱為“姥鯊”。當然了,姥鯊的“曬太陽”并不是在休息,而是在捕獵。由于姥鯊捕獵全程就只是張大嘴游動,借助游泳讓混雜食物的海水自動流入口中,所以看起來像無所事事地曬太陽而已。
一頭姥鯊能帶來很高的收入,其肝臟是制造魚肝油的原料,姥鯊的魚翅也可以賣到很高的價格,人們看到了姥鯊身上的經濟價值,為了獲取魚肉和魚油,人們大肆對姥鯊進行捕殺。200年前,海洋中到處可見姥鯊的身影,但經過年復一年的不斷獵捕,姥鯊的數目嚴重下降,世界范圍內的很多國家都正在采取保護行動,并限制其相關產品的貿易。盡管如此,姥鯊目前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于瀕危(EN)等級;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來源:生態中國網綜合杭州網、浙江省海洋監測預報;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本圖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