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丨卷到0.01,大學生的績點焦慮如何破?
最近發生了一場高校里的“茶杯風暴”,引發了大學生群體的熱議。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課程期末成績公布,因評分問題引發學生質疑:同樣一門課程,同樣的試卷內容,同樣的標準答案,但是不同任課老師的教學班卻出現了高低相差較大的成績分布。目前,教務處表示將按照評分標準對卷面進行檢查核實,“如涉及到成績調整屆時一并調整”。
如果讀者不是大學生的話,可能很難理解當下大學生對于績點的焦慮、對于考試評分公平的執著。“分分分,是學生的命根”,這句老話一般是用來形容中小學教育階段成績的,但是如今大學生對分數的執著,早已經顛覆了很多人的刻板印象。
績點是評估學生成績的重要評價指標,且績點與獎學金、評獎評優、保研升學、出國留學等方方面面聯系緊密。盡管不同高校有不同的績點計算方式,但無論是標準計算還是等級換算,都與學生期末課程成績直接相關。
一些大學生之所以陷入0.1,乃至0.01之差的績點執著,并不是內心要主動卷,而是優績主義盛行的“客觀評價”讓人不得不卷。
填過名校夏令營系統(這是高校吸引并選拔推免生的主要方式)的同學,或多或少都見過“平均績點排名”的必填項,當你敲下那個數字的時候便會意識到,這個數字太重要了,甚至幾乎決定了你的人生下一步。因為你績點落后了0.01,績點排名不是第一,就可能被“機篩淘汰”,根本輪不上你向心儀的學校展示你的科研、競賽、實踐成果。
甚至當下的GPA競爭已經殘酷到了不允許你重修學分的地步。許多高校的推免看的是初修成績構成的績點,這意味著保研升學的那部分學生要承受“一門定乾坤”的壓力。這樣一來,本科階段一門課的“失手”,或者教學老師給出“手緊”的分數,可能使得大學生從保研邊緣滑至推免無門,0.01的分差意味著與夢校“失之交臂”。
一句話,大學生之所以執著于績點的0.01,因為大學生的學業競爭過于激烈并且容錯空間越來越小,一步都不能走錯,0.01都不能丟失。而這樣的“績點至上主義”又反向塑造、改變著高校教學、大學生的選課傾向。
為了減少不確定性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分分必爭成為學生的重要手段。在選課時做足功課,同樣的課程選擇給分高的任課教師,常常不是刷新拼手速就是抽簽聽天命;在結課時卷出高度,遇到給定字數區間的論文題目就踩上限,遇到不給上限的結課作業,就揣測其他“卷王”的心思埋頭苦寫。這也助長了好課因難度而開不成、“水課”因輕松而難搶的現象。
對教學而言,不同課程、不同方向的研究本來就具有不相同的考察特征、給分區間。比如某南京高校學生告訴筆者,“我們專業A方向94分95分就是給分上限,B方向老師卻能給到98分99分”。而哪怕是同一門課程,不同的任課老師,即使保證了相近的平均分,合理的正態分布,也會出現波動區間小于波動區間大的差異。對于老師正常教學、判分而言,分數上下浮動可能只是“教學個性”“自由裁量”“手緊手松”,而學生看到的是兩個字——命運。
可以這么說,進入大學之前,高考是指揮棒;進入大學之后,績點成了指揮棒。當下大學生激烈的學業競爭之下,績點已不只是考核學生學習成果的工具,甚至正在反向重塑大學學習課程乃至教學。對于大學生來說,“容錯成本”相當高,有時選課、學習一定程度上成了某種“囚徒博弈”,學習知識可能放到了較次的地位,“卷出好績點”成為更現實的無奈。
近年來,知識圈一直在批判優績主義,大學學習本應該是對于知識的自由探索,但很多時候異化成了對于績點的追求。在這樣的“人潮洶涌”中,大學生個體可能是無助的。對于目前的困局,一些學校也正在推動相關的考評機制改革,比如,北京大學宣布在生命科學學院展開試點改革,本科生的成績不再用績點制的方式計算,而是采用“等級制”的考核方法。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大學也在弱化傳統的GPA制度。
其實,高等教育的內核是引領創新,而不是強化內卷,瘋狂的優績主義只會讓人越來越累,反而不利于探索、創新乃至人才的成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