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攝影書|《攝影的時空碎片》:關于攝影的品味
【編者按】
攝影好書《攝影的時空碎片》是去年12月剛出版的一本新書,由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攝影專業碩士生導師林路寫就,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本文作者戴菲從事攝影文化教育,與林路老師一起曾在高校共事多年,繼承和發展了攝影教育與理論研究。戴菲治學嚴謹,為人謙虛,表達扼要懇切,由他的視角看自己亦師亦友的這本新書,更顯特別。比如:對于該書作者林路的長短文在實際攝影文論中的運用觀察、本書的結構從閱讀視角給攝影愛好者的建議;以及,《攝影的時空碎片》這一書名,戴菲認為,“‘時空碎片’可看作是林路老師思考靈光間的縫隙,這些‘縫隙’加上林老師多本大部頭的書大概可以組成他的整體思想。也就是在這三四十年的光景里,林老師對于攝影藝術的傾情投入和對中國攝影現象、文化的反思剖析”。
該書作者自序中,林路老師直言不諱地表示,這本書是在“平時閱讀一些藝術的、文化的,甚至哲學和社會學書籍的過程中,就會聯想到攝影的品味,于是就有了一吐為快的時空碎片灑落下來。”因此,也可以說,作者日常靈光間的縫隙,思考凝結形成的文字指向攝影文化,攝影品味。品味要高級,攝影品味很難言說,在中國。文中引用了作家劉大任的一句話:“總的來說,我們這一代人的文化素養,是不及格的。”林路進而發出感慨:“文學界尚如此,不知攝影界做何感想。”

靈光間的縫隙:關于攝影的語言、美學和哲學隨記
——讀《攝影的時空碎片》
《攝影的時空碎片》甲辰歲末推出,乙巳新春上市,是一本新書。按林路老師在序中的說法,這是一本有關攝影品味的讀本。何謂品味,這好像很難確定。常言云,彼之甘飴,汝之砒霜。可見,品味一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是,一種藝術形式或門類經年累月地發展,總有一些大家的共識。這些共識中就有一些關乎本門藝術之高低的標準。這些標準,若長篇大論,就是專著論作,需要正襟危坐,洗耳恭聽;若不拘一格,輕快漫談,甚至洋洋灑灑,東拉西扯,不妨就可以叫做碎片。所以,攝影的碎片就如此而來。當然,這些碎片形碎,意不碎,核心只有一個,探討攝影藝術以及我們如何使這門藝術走得更快、更貼近時代、更能走進當代人的心靈。
既然是碎片,當然都是短文。林老師長短文俱佳。一般來說,他更擅寫長文。長篇累牘,可以一吐為快,是他的拿手好戲。我也常見他有短文,但不多。短文需精悍,需直指利弊,對作者的功底是一種挑戰。然而,短文也有優勢,就是隨想隨記,信筆即成,這一點倒也符合林老師的性格。最主要的,依我長年的觀察,這些小短文可能是林老師在著書論說間隙迸發的靈感。因為著書時書已成形,很難插入其中,但是思考至此,又想暢所欲言,不吐不快,所以案邊急就,也就有了此集。林老師說這些文章是他“閑來讀書”、“思考”之余的產物,斷斷續續收集了很多年,很像是時空里掉落的碎片。
我更想把這些時空碎片看作是林老師思考靈光間的縫隙。在這些縫隙里透露出很多作者內心的深層思慮和想法,還可以覓見許多他心底里潛藏的蛛絲馬跡。這些縫隙加上林老師那些大部頭的書大概可以組成他的整體思想。也就是在這三四十年的光景里,林老師對于攝影藝術的傾情投入和對中國攝影現象、文化的反思剖析。
全書分成四大塊,哲學思辨、美學認知、個性空間、視覺表達。個性空間和視覺表達說的是攝影語言;美學認知講的是攝影的審美取向和本性討論;哲學思辨主要是對攝影本身及由攝影引出的在哲學層面的話題給予關注,也可以看作是對哲學在攝影領域里一些問題的回應或是用攝影的方式來進行哲學問題的深入等。結合全書短文的形式,我將這些文章稱為有關攝影的語言、美學和哲學隨記。
依照重新調整的次序,以我個人的推薦,讀者可以先從攝影語言版塊入手,即先讀個性空間和視覺表達的章節。在這兩章里,個性空間多傾向于介紹著名攝影家,比如威利·羅尼斯、埃默特·戈溫、阿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馬里奧·賈科梅里等;視覺表達則多傾向于介紹當代攝影師或新攝影師,有波蘭的、土耳其的、孟加拉國的、墨西哥的等,均別致新穎,值得一瞧。
讀完以上兩章,或讀哲學思辨也可,或讀美學認知亦佳。還是依我個人的喜好,若要讓我推薦,我認為美學認知這一章更好。林老師常年關注攝影歷史和攝影理論,總體而言,多偏向于攝影本體和審美取向上的思考。他在此處用功最深,接觸的攝影師和攝影家也較多,即理論與實踐結合得最為緊密。故此,有關攝影創作和評價的美學問題等就顯得鞭辟入里。雖然很多文章只言片語,但是開門見山,一針見血,很有暢快淋漓之感。常常讀完,仍覺意猶未盡。于是,一鼓作氣,迅速就能讀完此章。這里有個小建議,本書再版或在后續其他書中林老師可以專開此題,多寫幾篇,以慰讀者之情。
通讀全書,本書中的文章多采用一種前方引用論證,后方加入具體人物案例的結構,夾敘夾議,述論結合。既沒有落入純粹的理論演說,也沒有只有個案介紹而無評說的尷尬,使人讀之興趣盎然。有一點驚嘆,讀這些小文會發現,林老師的閱讀面很廣,廣征博引,讓人覺得文人氣息濃郁。林老師中文專業出身,熟讀古典詩詞,所以文辭優美,甚或華麗絢爛,讀來常有如沐春風之感。
書中有很多我比較喜歡的文章,推薦給大家。比如,美學認知里的《文學語言與攝影語言》《沙龍攝影的得失利弊》《偶然與必然》;個性空間里的《是固執還是個性》《試說攝影人的文化水準》《電影手法與上海攝影人》;視覺表達里的《人類眼睛的曝光方式》《戲說鏡頭中的笑》等。
攝影算是一種西學,西學東漸,為我所用。所以,借鑒總是為了解決我們的問題、當下的問題,如此才算學以致用。林老師的書里不僅只有吉光片羽的思索,還有更多散落在各處關于中國攝影現象、文化等問題的反思、批評和勸慰,這些不起眼的小地方也可以看作本書的另一種功效或讀法。
小書不大,厚薄適中。小書不小,也能以小見大。新春展卷,案頭閑翻,可享閱讀春意。或可讀畢,攜上相機,去新年的春天里,大施拳腳,創作佳品。
本文作者戴菲,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