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倫勃朗逝世350周年,世界各地博物館將共同紀念,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近日拉開了“倫勃朗和荷蘭黃金時代”展覽大幕。位于巴黎的德拉克羅瓦美術館進一步呈現于“德拉克羅瓦與尤金:藝術家背后的人”展覽中。在意大利,藝術家蔡國強前天首次在維蘇威火山腳下的千年龐貝古城、世界最古老羅馬斗獸場,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爆破”;這些爆炸出的作品昨天起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展出。
在上海,除了此前開幕的大展,近日,龍美術館將新推“舊王孫——龍美術館藏溥儒書畫展”,上海攝影藝術中心將帶來荷蘭著名攝影師埃文·奧拉夫的展覽“平行”,翰青雅集則于今天在浦東老宅推出了一年一度的書畫年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上海
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下半場)
展期:2019年1月23日—2019年3月10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覽匯集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15個海內外重要收藏機構的董其昌相關藏品,共計154件(組)。通過“董其昌和他的時代”“董其昌的藝術成就與超越”和“董其昌的藝術影響和作品辨偽”三個部分,系統梳理并重新詮釋董其昌的藝術成就。
目前展覽進入下半場,宋徽宗《雪江歸棹圖卷》、米友仁《瀟湘圖卷》、董其昌《仿趙孟頫秋山圖軸》等31件(套)書畫精品已先后換上并陳列,其中包括19件(套)董其昌的書畫作品。上月底,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的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與明代《顧繡東山圖卷》也開始展出。
地處松江醉白池的董其昌書畫博物館也有數十件上博所收藏的董其昌書畫對外展出,并對大量臺北故宮的董其昌書畫復制品。
劉海粟美術館海派繪畫年度研究展(第一回1843—1927)——春江明月共潮生
展期:2019年1月7日—3月17日
地點:劉海粟美術館(延安西路1609號)
主要展出1843至1927年期間的作品,以上海開埠為開端,以吳昌碩的藝術生涯為主要時間軸線,呈現海派繪畫早期海納百川的盛況。
桂棹懷望:翰青雅集2019年度書畫作品展
展期:2019年2月23日-3月15日
地點:浦東老宅(浦東康橋鎮沿北村901號)
一年一度的“翰青雅集”書畫作品展今年在上海浦東老宅對外展出,展現了上海老中青三代書畫家多元的藝術風貌與海納百川的特色。參展者既有八十多歲的鄭重,也包括當下上海老中青三代書畫名家,如謝春彥、張淵、毛國倫、張培礎、張強辛、陸康、顧潛馨、樂震文、朱剛、季平、陳翔、張弛、丁一鳴、蘇小松、鄭文、廉亮、陳九、何曦、白瓔、朱忠民、大壺、毛冬華、薛俊華、顧村言、李言、邵仄炯、吳笠帆、瞿吉平、李磊、馬新陽、徐旭峰、顧炫等。
舊王孫——龍美術館藏溥儒書畫展
展期:2019年2月22日—6月30日
地點:龍美術館(浦東館:上海市浦東新區羅山路2255弄210號)
展覽從龍美術館豐富的館藏溥儒書畫中萃選出近60套作品,借溥儒書畫用印“江山為助筆縱橫”、“心畬翰墨”、“飛鴻”區分為三大板塊,分別呈現溥儒山水、道釋、花鳥、人物、動物、書法的書畫面貌。
《平行:埃文·奧拉夫》
展期:2019年3月2日—5月30日
地點:上海攝影藝術中心(龍騰大道2555—1)
呈現了荷蘭著名攝影師埃文·奧拉夫最近十五年創作生涯中的近五十件作品,其中數件作品皆為首次在中國展出。2019年標志著他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時刻,埃文·奧拉夫是當今荷蘭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在其2019年六十誕辰之際,他的作品將在荷蘭各大博物館展出,包括海牙市立博物館和海牙攝影博物館等。
我的考古學:中田一志
展期:2018年12月22日—2019年3月31日
地點:上海玻璃博物館(寶山區長江西路685號)
藝術項目“我的考古學”是一個觀察未來的實驗性項目,藝術家中田一志先生邀請世界各地的參與者,以與參與者合作的形式來完成藝術品的制作,并盡可能地將作品和他們的記憶進行永久性的保存,藝術家還將觀察之后會發生的后續變化。
禹步:面向歷史矛盾性的藝術 | 第12屆上海雙年展
展期:2018年11月10日—2019年3月10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苗江路678號)
第12屆上海雙年展以“禹步:面向歷史矛盾性的藝術”為主題,展覽從20世紀美國詩人卡明斯的詩歌中找到靈感,試圖探討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種種矛盾性,以及藝術家通過創作對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反思。“禹步”一詞蘊含著進退之間的“表演性”和“儀式性”,“它連接了中國古代文化和當代思想。”
西方繪畫500年——東京富士美術館藏品展
展期:2019年1月12日—4月30日
地點:上海寶龍美術館(七寶鎮新鎮路1399號8樓)
精選了60幅來自東京富士美術館的西方藝術經典藏品,分為六個部分,以時間為敘事主線,流派為發展形態展現了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現代藝術、后現代主義……勾勒出一幅16至20世紀西方藝術500年的歷史畫卷。
后當代城市自白7019
展期:2019年1月25日—4月25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館(南京西路231號)
展出全球8位國際涂鴉界藝術家的作品,以全新的視角剖析當下時代精神,從城市人文到街頭文化等多重話題,呈現具有時代精神的前衛藝術展覽。
館藏20世紀繪畫展
展期:2019年1月29日—3月10日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龍騰大道3398號)
20世紀是藝術史上發展最為迅速與多元的時期之一,龍美術館從1990年代起開始收藏世界范圍內的20世紀藝術作品。2014年舉辦首次“館藏20世紀繪畫展”。此次龍美術館第2次舉辦“館藏20世紀繪畫展”,本次展覽將選出反映中國現代美術發展不同階段的作品,創作者包括關紫蘭、陶冷月、潘玉良、羅工柳、黃永玉等。
往復吳林田個展
展期:2019年2月23日-3月9日
地點:春美術館(上海市福州路655號2樓)
展覽共展出三十余幅抽象畫作品,這些作品最大的有三米,小畫只有十厘米左右。據介紹,展覽的三分之二作品創作大多歷經十多年,并不間斷的拿出來畫。吳林田從事創作之余也在各類報刊發表藝術隨筆。
春初藝術名賞:孫良
展期:2019年2月21日—3月3日
地點:長寧來福士三號古建鐘樓(張愛玲母校圣瑪利亞女中教堂)
藝術家孫良的作品在失重狀態下以奇特的姿態展現著生命的美感和想象的極限,就像混沌創世之初,洪荒乍開之時。展覽展出孫良作品38幅,其中油畫20幅、國畫18幅,展方希望通過繪畫,讓觀眾走入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和藝術感受。
北京
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
展期:2019年1月7日—4月7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 午門雁翅樓展廳
展覽以“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親睦族、勤政親賢、游藝行樂、歡天喜地”六大主題,通過文物展覽和實景體驗兩部分,全面展現清代宮廷過年習俗。
故事集:古建筑工程的一甲子·于倬云誕辰百年紀念展
展期:2018年12月15日—2020年5月31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 東華門古建館
為紀念中國古建筑專家于倬云誕辰100周年,故宮博物院古建部舉辦本次展覽,以“于倬云的文物建筑保護實踐之路”為主題,選取他職業生涯中若干重要事件,置于大時代背景下,講述故宮古建筑保護事業的發展,以及于倬云與同仁們在其中的思考、付出與成就。
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與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嘉靖、隆慶、萬歷瓷器對比展
展期:2018年11月6日—2019年6月15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 景仁宮
展覽按朝代分為三個單元,每個單元均按品種展示,分別為:濃麗明艷——青花、黃地青花、青花加礬紅彩瓷器;純凈雅致——單色釉瓷器;色彩繽紛——雜釉彩、斗彩、五彩、紅綠彩瓷器;深遠影響——后仿嘉靖、隆慶、萬歷朝瓷器等,另遴選少量民窯瓷器加以對比,展出文物和標本總計298件套。
虎鎣展
展期:2019年1月29日— 3月1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2展廳
青銅“虎鎣”為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 — 前771年)禮器,曾為清宮舊藏,專供皇帝鑒賞。“鎣”是“盉(hé)”的一種異稱,和其他青銅器一樣,在商周時期一般都是用于祭祀的禮器。它在西周晚期主要是用于祭祀、宴饗等典儀中“沃盥禮”的實用水器。近觀此鎣,但見臥虎闊口齊牙,口下胡須呈雙鉤狀,尾部呈盤旋狀;鋬上的龍首為插屏式角,上卷唇,頭頂飾虎紋,身軀呈直條狀。造型精美,通體閃現著作者的匠心和智慧。
哲匠世家 營造經典:京津冀地區樣式雷圖檔展
展期:2018年12月14日—2019年3月3日
地點:中國國家園林博物館
京津冀地區歷史文化遺存豐富,保存了大量的清代皇家園林。“樣式雷”世家幾乎參與了京城大部分皇家園林的設計修建,“樣式雷”圖檔則代表了清代官式建筑工程設計與建造的最高成就。
江蘇
瑯琊王:從東晉到北魏特展
展期:2018年12月22日—2019年4月14日
地點:南京博物院
展覽圍繞瑯琊王司馬金龍展開,將江蘇出土的東晉文物與山西出土的北魏平城時代文物進行對比展出,揭示東晉和北魏如何在政治、經濟、文化迥異的背景下,通過不同族群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從而促成5至7世紀的南北方交融與變革,實現平城和建康兩座都城之間的互動。
攀古奕世: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
展期:2018年12月15日—2019年3月17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
蘇州潘氏是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收藏世家。晚清潘祖蔭(1830—1890)在京城府邸設有攀古樓、滂喜齋,分別保存青銅器和古籍善本。展覽展出清代蘇州潘氏一族的珍貴舊藏88件,涵蓋青銅器、陶器、書畫、古籍、碑帖、文房用具等,呈現以攀古樓、寶山樓舊藏為主的潘氏家族收藏概貌,從潘氏個案分析與展示進而窺探蘇州收藏家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面貌。
百年守素:北京畫院院藏陳半丁書畫展
展期:2019年1月25日—3月31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
此次從陳半丁生前任職的北京畫院,借展其早年、中年、晚年畫作精品,分“嗜書畫入骨” “鐵肩擔道義” “百年甘守素”三部分展示,從中可窺其一生書畫藝術創作之軌跡,同時感受陳半丁的筆情墨趣、用意立法、氣味神韻。
浙江
海派三人行:任伯年、蒲華、吳昌碩書畫精品展
展期:2018年12月20日—2019年3月17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
展出浙博館藏任伯年、蒲華和吳昌碩三家書畫作品,以及嘉興博物館藏蒲華部分作品。展覽將回顧任伯年、蒲華、吳昌碩所走過的藝術歷程。
臺北
水月鏡像:懷素·自敘帖摹刻本與風格傳衍特展
展期:2019年1月4日—4月28日
地點:臺灣大學總圖書館
展覽為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特展系列(七),唐代書法真跡存世較少,懷素的《自敘帖》,可以說是書史上名聲最大、影響最廣的狂草作品,除臺北故宮所藏紙本墨跡長卷外,存世尚有眾多摹、臨、仿或刻之副本。此次展出多種明清刻帖,結合高清原寸照片、墨跡與當代大型水墨創作,講述法書典范復制與新生的過程。
意大利
蔡國強《在火山》
展期:2019年2月22日—5月20日
地點: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龐貝古城斗獸場的爆炸
藝術家蔡國強2月21日意大利維蘇威火山腳下的千年龐貝古城、世界最古老羅馬斗獸場,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爆破”;爆破數十件平面和立體作品,22日起爆炸出的作品在收藏大量龐貝文物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展出,與古希臘羅馬文明對話。《在火山里》由龐貝古城遺址及國家考古博物館聯合主辦。
日本荷蘭黃金時代畫家維米爾展
展期:2019年2月16日—5月12日
地點:大阪市立美術館
約翰內斯·維米爾,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杰出代表,享有世界級的聲譽與地位,同時因存世作品稀少聞名,目前僅能確認35幅真跡,本次大阪巡回展展出其中的6件。此外,展覽還會呈現同時期荷蘭繪畫的其他畫家的作品,介紹17世紀荷蘭繪畫的擴展與獨創性。
佛教美術中的花卉
展期:2019年2月28日—3月31日
地點:根津美術館(東京都港區南青山6-5-1)
日語中荷花又稱“蓮華”,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被視為佛教的象征。本展即以蓮華為始,呈現30多件佛教繪畫中各種各樣的花卉,同時還有經箱、華鬘、華籠等取義蓮華的工藝品約10件。
法國近代名畫館藏展
展期:2019年3月1日—7月31日
地點:山王美術館(大阪市浪速區湊町1-2-3)
山王美術館將于2019年8月迎來開館10周年,本次以“法國近代名畫”為主題的紀念展將館藏19世紀至20世紀的法國繪畫集中展出,涵蓋期間的諸個重要美術流派和畫家,如米勒、莫奈等。
阿姆斯特丹
倫勃朗和荷蘭黃金時代
展期:2019年2月15日—6月10日
地點: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2019年是倫勃朗逝世350周年,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將舉行一系列紀念展覽。本次展覽展出了倫勃朗的22幅油畫、22幅繪畫稿以及300幅精選的蝕刻版畫,這些原本保存在溫度受到嚴格控制的倉庫中的作品將向觀眾公開,展示倫勃朗這位荷蘭繪畫大師的生活。
巴黎
德拉克羅瓦與尤金:藝術家背后的人
展期:2019年2月7日—5月6日
地點:德拉克羅瓦美術館
呈現浪漫派藝術家尤金·德拉克羅瓦少為人知的藝術與生活,同時以全新角度探索館內藏品。通過本次展覽,策展人員試圖解答的問題是:在世人所熟知的代表作和公眾形象背后,德拉克羅瓦有著怎樣的私人愛好、熱情和復雜性格,他的私人畫作又是如何多變和豐富的?
紐約
自畫像:從席勒到貝克曼
展期:2019年2月28日—6月24日
地點:紐約新畫廊
自文藝復興以來,“自畫像”一直是視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0世紀,德國和奧地利的表現主義藝術家進一步將其推向巔峰。本次展覽基于館藏,以及部分借展的公共和私人藏品,介紹自畫像藝術在20世紀上半葉的發展。
講座信息
南京
良渚的國家形態及相關問題
時間:2019年2月24日(周日)10:00
地點:南京博物院小劇場
主講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 趙輝
良渚文化都有哪些重大考古發現?五千年前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有哪些文明成就?良渚社會發展狀況如何?有何自身特點?這期南博講壇,將走近良渚文化探尋早期國家形態。
沈陽
中軸上的北京故宮
時間:2019年2月25日(周一)9:30
地點:沈陽故宮西朝房
主講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王子林
北京城的中軸是歷史上保存下來的最完整的都城軸線。故宮即紫禁城是軸線上的關鍵,它的布局和中軸上的建筑及室內陳設又使這條軸線重放光芒。王子林,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宮廷部副主任,原狀研究所所長。他將從中軸的起源、發展演變到紫禁城大中軸形成的角度,闡釋中天之城紫禁城的天象、中軸上的唯一神殿欽安殿、中軸的頂點奉天殿,揭示中軸的靈魂和生命之源,深入解讀中軸上的北京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