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熱議|今天,我們需要什么形式的家訪?
寒假接近尾聲,關于班主任家訪遭拒絕的話題引發熱議。
家訪形式如何創新?入戶家訪,讓部分家長感覺隱私被侵犯,也擔心家庭情況被老師打了“印象分”。如何把握好邊界感,“與時俱進”做好家校共育?近日,澎湃新聞記者與家長、校方以及專家聊了聊。
家訪形式多元,“入戶”并非必須
“班主任只在孩子剛升入小學一年級時的暑假到家里家訪過,當時全家都很緊張,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打掃得干干凈凈,還擺好了水果,不過老師連水都沒喝一口,聊了一個多小時。”2月8日,家長林女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此后教師家訪沒有再來家里,主要在學校附近的咖啡館聊聊。她的孩子現在就讀小學二年級。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上海不少中小學曾經對班主任家訪提出了相關要求:新接的班級必須百分之百入戶家訪,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必須對三分之一的學生家訪。“現在我們不提明確數量了,也不規定一定要入戶,家訪的地點可以是學生家庭,也可以是學?;蚱渌m宜的公共場所,比如咖啡館和茶室等。”上海一位小學校長說。
家長黃先生對入戶家訪持歡迎態度,他的孩子目前讀初中一年級。“青春期的孩子,有時跟大人對著干,我們家長怎么說都沒效果,估計只有老師來了家里才能讓他收斂?!秉S先生稱,孩子剛讀初中預備班時,老師在學校附近的茶室跟家長見了面,“我們也希望在家里跟老師面對面,多了解一些孩子的情況。”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市市立幼兒園采取的措施是先由教師征求家長意見,家長愿意的就上門家訪,家長覺得不方便的就線上方式溝通。對于這樣的家訪方式,一名該幼兒園的家長感覺“挺好的,做到了家園之間充分溝通、充分理解”。
市立幼兒園園長賴麗芳告訴記者,家訪是學校家庭教育中傳統且有效的方法,也起到過非常好的家校共育作用。隨著時代發展,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在把握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意義和作用的同時,家訪工作也可以呈現出符合家長個體需求的調整。
記者查詢發現,教育部門對家校協同出臺過相關規定。2024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提出要讓政府統籌、部門協作、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更加完善。
上海各區教育局根據屬地情況,落實家校社協同相關方案,比如奉賢區教育局規定,落實家訪、校訪、電訪等要求,倡導班主任、導師、任課教師組團家訪,增進家庭與學校的互動聯系。每學年對每名學生至少開展1次家訪聯系,特殊情況必須上門家訪,實現家校信息同步。
上海市教育督導事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湯璐有著15年一線班主任工作經歷。去不同的學生家中訪問前,她會做好“預案”,事先與學生談話,并與監護人溝通一些基本信息,以避免家訪時出現尷尬。例如她所帶的小Z同學有段時間上課總是走神,作業質量也下降,幾次溝通后效果不佳,于是決定還是登門家訪。來到小Z同學家后,家長和小Z都有些神色緊張,擔心老師是來“告狀”的。湯璐表明了自己的來意:不是說問題,而是來一起解決問題。經過溝通,湯璐和家長一起商量如何幫助小Z合理安排時間,培養自律性,還建議每周設定一段固定的親子溝通和互動時間,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半學期后,當湯璐暑假再次登門家訪時,家長早就熱情地等候在小區門口,迫不及待地要和她分享孩子這半年的變化和成長。
在湯璐看來,如今家訪會遇到家長的“冷對待”,究其原因還在于家訪沒有真正能夠貼近和關切學生家長的需求。如果做到了貼近家長的內心需求和教育期盼,同時兼顧了家長的憂慮,那么家長是會從內心里支持家訪,并與學校良性互動。
專家:優化家訪形式,應立足于有效的家校互動
部分家長認為家訪是“過去式教育”,專家怎么看?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團委書記薛澤林告訴澎湃新聞,家訪作為教師與家長間就學生情況進行信息交換的形式,可以根據教師、家長、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形式創新。家長更加注重隱私,學校和教師應予以重視,家訪不必拘泥于“上門的形式”,其既可以在適宜談話的公共場合開展,也可以通過語音、視頻等開展。
薛澤林表示,從經驗來看,面對面的交流效果往往好于電話交流。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和學校同樣是責任主體,家訪也不應成為教師按要求完成的“規定動作”,家長與教師經常性的互動交流,有助于雙方充分了解孩子情況,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湯璐認為,盡管時代在變化,人們對于家訪是否需要“入戶上門”還存在著不同的認識。家訪實際上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這個“家”可以是家中,也可以是家門口或在小區里,也可以借助?網絡家訪等。“進不進學生家中、何時進學生家中訪談、以何種方式進行訪談,教師都可以與學生家長充分溝通商榷。家訪,教師必須訪在學生家長的心坎上。”
教育學博士、上海開放大學教師李愛銘分析認為,有關家訪的爭議,背后是校家社協同育人的邊界與跨界問題。當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破界合作越來越深,“本質上是要重構家?;バ抨P系。從‘互防’到‘互訪’,開誠布公、互相平等和尊重、合作,更好地為青少年發展提供協作支持?!?/p>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當前,一提起家訪,大家想到的就是上門家訪,上門家訪有其優點,即可讓教師了解學生生活的真實家庭情況。但上門家訪也有其弊端,如家長擔心隱私被暴露,有的家長為接待教師家訪絞盡腦汁,擔心沒有接待好教師,會影響到教師對孩子的評價。
熊丙奇表示,作為一種重要的家校共育方式,家訪不能被取消,但形式可以靈活多樣,不必依賴單一的線下入戶。從尊重每個家長的意愿出發,教育部門和學校可以就開展家訪的形式聽取家長意見。
他認為,優化家訪形式,應立足于有效的家?;?/strong>,而不僅僅是教師為了完成任務,家長被動配合。另外,線下家訪便于進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實處境,這就需要老師從學生在校的實際表現出發,確定家訪形式,對于家庭教育存在較多問題、需要重點關照的學生,學校可以和社區一起,進行必要的上門家訪,針對家訪發現的家庭教育問題,要對家長進行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指導,要求家長履行家庭教育職責,以家校共育促進每個孩子健康成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